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如果说最难忘的旅行是什么?在我看来,应该不是自然风光的楚楚动人,也不是历史古迹的沧桑感人,更不是游乐项目的体验喜人,而是守着内心那份追寻精神高地的初心去探索所到之处的文化因子,我的文化北京城之旅,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开端。

——笔者


日程安排

第一天(2018年4月5日)

06:10 北京西站(T232列车)

06:48 车公庄西站(地铁) 北京建筑大学

09:00 军事博物馆站(地铁)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0:37 天安门东站(地铁) 安检进入天安门广场

11:47 中国国家博物馆(步行)

13:37 方庄站(地铁) 角楼图书馆(共享单车)

16:50 天坛(共享单车)

19:20 金泉港国际影城(共享单车) 《暴裂无声》

21:30 海底捞火锅(步行)

23:30 归途(出租车)

第二天(2018年4月6日)

11:36 清华大学(公交) 参观校园

14:00 北京大学(共享单车) 公开课

18:30 宣武门站(地铁) 肯德基

19:00 繁星戏剧村(步行) 话剧《那场奋不顾身的爱情》

第三天(2018年4月7日)

00:00 万达影城天通苑龙德广场店(地铁) 《头号玩家》

02:30 归途(出租车)

08:50 庆丰包子铺(步行)

09:20 平西王府路口南公交站(步行)

10:30 798艺术区(公交)机遇书店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13:15 单向空间(共享单车)

17:30 北京西站(地铁)


北京,中国的文化中心,自然与文化有着解不开的缘分。此次北京城文化之旅中,有浏览历史展馆,有参观大学校园,有参加文化沙龙,有观看话剧表演,有欣赏艺术街区,有品味特色书馆(店)……看似丰富多彩,但细细品味,这些仅仅只是这座城市文化元素的冰山一角,且自己多是浮于表面,以后还需深度挖掘探究。

此文是自己文化行的首篇游记,经验相应缺乏,整理的不是很系统,只好以流水账形式展现,作为留念。

第一天 2018年4月5日

06:10 北京西站

按照提前约定的时间,早上6点打电话先叫醒赵同学(我的初中同学,在北京建筑大学读研),然后乘坐地铁前往这所大学。地铁自动售票机只允许用5元、10元两种纸币,自己恰好没有,而北京西站的人工购票排队人数较多,因此自己直接办了一张公共交通一卡通。从后续使用情况来看,自我感觉办卡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省去了很多买票排队的时间,而且公交还有半价优惠。

其实,从北京西站到北京建筑大学这段距离并不算远,但由于期间要转一趟地铁,用时也有半个小时,回头再想想,最浪费时间的地方就是等车和换乘,尤其是换乘车期间的步行距离很长,比较浪费时间,其实地铁上的时间并非很长。

06:48 北京建筑大学


与赵同学一起在学校食堂简单吃过早饭后,我们绕着校园逛了逛。这个校园由于在北京的2-3环之间,所以面积比较小,一眼就能看到所有的建筑,10分钟不到就绕着逛了一圈。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办公楼、教学楼、食堂、体育场、住宿区等设施一应俱全。散步过程中,聊了一些关于北京生活的话题,了解到在北京,建筑行业、航天领域相对比较好落户,但有年龄限制, IT行业就比较难落户。而关于北京市的基础设施,在4环内是比较健全的,出了4环基本上不是特别健全。

散步一圈结束后,一起前往赵同学的办公室坐了坐,了解到他是建筑遗传研究院,与之前理解的建筑设计的传统概念还是有一些出入。赵同学推荐说国家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都很不错,而且两个博物馆需要提前预约,上网查询后显示无法预约当天的,略有遗憾。

08:50 军事博物馆


其实在我想象中,军事博物馆应该是利用文物、文字、图片等形式,系统全面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但当我进入军事博物馆后,直接映入眼帘的是各型飞机、导弹等装备,地下一层是坦克、大炮等装备,由于楼上没有开放,没能看到楼上的展览。这样的展览对自己来说很是失望。

当然,自己起初的理解是有些狭隘的,军事博物馆不能只讲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而应该是中国5000年来军事变革的历史。但我觉得展览的方式,不能仅仅只有这些没有规律规则可言的实物文物,而是以文物展现的形式讲历史来龙去脉,让观众在浏览文物中了解历史。

10:37 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中的知识财富》将单独发文)


刚出地铁站,就发现好多人在排队,咨询工作人员,要从这进国家博物馆吗?他们虽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我的内心却很失落。反问着自己:这么长的队伍,这么多的人,要排到什么时候呢?但没有办法呀,只能排队。前面有两个大字映入眼帘“安检”。内心充满不解,难道进博物馆的人这么多?进馆安检这么复杂?


排1小时队后经过安检发现,这只是进入了天安门广场,要想进入国家博物馆,如果没有预约,还有100米的队伍等着你。只好又排了30分钟的队伍,才算进入国家博物馆的院子。在国博的门口,依然有两个50米的长队等待安检。综合起来,进入国家博物馆的排队时间共计2个小时。


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一道道楼梯,给自己的感觉是一脸茫然,该走向哪里呢?自己探索一番吧。好在一楼有一个小指示牌,但跟前人特别多,就拍了一张照片直接上了二楼。


首先参观的是美术创作工程《长江万里图》巨幅长卷展,这幅长卷绘制了从长江源头到入海的一路风雨,每经一地都配有一首小诗,曲曲折折,绵延万里,非常壮观。


随后直接上三楼,首先进入的是《中国古代钱币》展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时期的钱币发展史。

随后进入的是《中国古代书法》展厅,原本想的自己不懂书法、不懂艺术,这个展览就跳过吧。但进去后发现,这个展览讲述的是书法的历史,而并非书法的艺术。按照书法的撰写地方区分的类型为:①甲骨文、金文。②陶文、瓦文、砖文。③碑拓、墓志、刻帖。

紧接着进入《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展厅,对玉器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进入的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展厅,主要讲述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不同时期的青铜器也相应呈现出不同的造型艺术、装饰艺术与铭文书法艺术,这些阶段性的变化恰为我们清晰勾勒出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美的历程。

最后进入的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厅,中国古代瓷器按照釉色和装饰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颜色釉瓷,另一类为彩绘瓷,彩绘瓷又可大致分为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

因为自己的时间有限,加上排队时间较长有所耽搁,自己总体参观的时间并不长。自我感觉,国家博物馆真是一部文物《百科全书》,文物分类详细,历史脉络清晰,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用个一周甚至一个月时间,也读不完这本“历史大书”,希望未来能机会再来北京,专门花一段时间细细品味其中的魅力。

13:37 角楼图书馆


走出方庄地铁站,按照地图显示的位置到达角楼图书馆附近时,没看到什么标识,感觉周围一片凄凉,路的一边是护城河、城墙,另一边是一些植物围起来的低层建筑。难道图书馆在这些植物后建筑中?怀着这样的疑问往那些建筑走去,没有哪个建筑是开门或者有图书馆字样。再次翻看地图,显示已经走过了!返回过程中,再次细心在地图显示位置观看,发现护城河边的城墙式样建筑就是角楼图书馆。原以为这是古城墙建筑的一部分,没有想到是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标志非常不明显,容易看不到。

进入图书馆,工作人员主动问我:“你是来参加活动的吧?”我便回答道:“是的!”他便说:“向右拐,往里走便是。”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参观完国家博物馆,一心想着先赶到角楼图书馆,再根据时间在附近吃午饭。所以,此时的我还没有来的及吃中午饭,很不好意思地问工作人员:“这附近有没有餐馆?”工作人员考虑了下,说道:“附近好像没有餐馆,不过在路口有一家还比较大的超市,你可以去看看!” 道过谢之后,便匆忙奔向那家超市。拿着面包、牛奶结账时,抬头一看,在这个超市出口,竟然有一家饺子馆。内心一阵无奈:只恨这家饺子馆太隐蔽,现在去吃也来不及了。排队结完账后,直接在超市出口狼吞虎咽一番,吃饱喝足之后直接奔向角楼图书馆。

在图书馆的沙龙活动现场入口,工作人员在对照表格查阅报名人员,确认过名字、电话之后,退还了报名时的20元押金。这里需要解释下这个报名押金制,由于很多书店、图书馆的沙龙活动是免费的,但是名额是受限的,如果直接报名,必然会存在很多人报名但是无法参加的情况,为了尽量确保报名人员能来参加活动,他们执行了报名押金制度,现场退押金。如果不来参加活动,押金就无法退回。这样大大提高了活动参加的比例。


进入活动现场,找到了一个前排座位坐下。大屏上写着: “《天黑的很慢》新书分享会:与矛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聊聊变老这件事”。这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来到角楼图书馆座客“北京会客厅”,与书友分享他的新书《天黑得很慢》。周边有个帅哥问我,你是经常来这参加活动吗?你是学生吗?等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我如实进行了回答,这是第一次参加活动,自己是外地的。随后聊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活动便开始了。

《天黑得很慢》是一本关注老年生活的长篇小说。分享会主要讲解有以下内容:

①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关注老年生活呢?周大新讲,按年龄来说,人分为三种,即已经变老的、即将变老的和终将变老的,不管是为了父母或亲人,还是为了自己,我们都应该为老年生活做些准备。

②为什么会写《天黑得很慢》这本书呢?从感性层面来说,周大新谈到两个故事:“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大概八十多岁的老人提着两个洋葱站在一个有四层楼的单元楼前面,眼里满满的忧虑,我就问她遇到什么困难,她说:‘这两个洋葱太重,我不知道能不能提上去’,我帮她把洋葱提上去放在她家门口,下楼时看到她扶着楼梯一点点走上去,这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人到了晚年力气被剥夺以后的深深的无力感”。周大新还谈到张爱玲的逝去,正如张爱玲生前所预知的“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孤岛”那样,消瘦的她躺在地毯上,第一个发现她尸体的是一个看管公寓的人,发现张爱玲的尸体时,她已经故去三天之久,就像一座静默的、无人知晓的孤岛。从理性层面来说,在看到一些数据之后,也让周大新越来越关注老年人,那就是: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而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如果人口总量变化不大的话,意味着到那时候,每3个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老龄化愈发成为我们国家很多人要面临的问题”。

③步入老年可能面临什么样的现实困境呢?周大新讲了老年生活的五种“风景”,即陪伴的人越来越少、关注的人越来越少、遇到的险情越来越多、被骗的几率较大、准备回到床上生活,造成这些困境,有老年人行动力丧失、智力衰退等身体原因,也有家人、社会他人对老人关注较少的原因。

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变老呢?周大新给出中肯的建议:一是做好面对各种丧失的精神准备,不要怨天怨地,想法做一些事情,不被孤独打败;二是做好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准备,比如装修时在马桶旁边装个扶手,准备质量好一些的拐杖,经常观察轮椅的更新换代,学会给自己量血压等等。同时,他也向全社会发出关爱老人、关注老龄化问题的倡议,“爱可以变成光,照亮每个老年人的生活”。当生命这场大戏缓缓落幕的时候,无条件的陪伴就是世间最美的风景。因为,“变老并不是悲惨的事,那像是夏季天黑得很慢”,但有爱就不孤单,有爱就有奇迹。

在现场问答环节,有2名观众的问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①周老师您好,在您刚才的分享中,更多的是关于老年的凄凉,难道老年生活就没有别样的精彩风景吗?②周老师您好,海明威和川端康成都是世界有名的作家,但都是自杀而死,我不想追寻他们自杀的原因,但我想问的是,老年生活真的那么值得度过吗?这两个问题引发了我对老年的深入思考,也不禁感慨到这些读者们能有如此独特的角度和深入的思考。

16:50 天坛公园


到达天坛公园后,在路上能看到很多大爷大妈们,有的在打牌,有的谈笑风生。感觉生活在皇根下的他们,没有住房的负担,孩子们估计从小有着比较好的教育环境,或是出国,或是有着自己的天地。他们有着很好的社会保障,说不定还收着不菲的房租。所以看来,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这个没有办法解决。

第二天 2018年4月6日

11:36 参观清华大学校园

到了清华附中,一直从小路往里走,等着马同学(我的大学同学,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过来接。马同学骑着自行车到了门口,我俩步行走到紫荆食堂,吃过午饭。便骑车逛起来校园,清华大学的校园确实比较大。从这次逛大概感受到清华大学的校园风格,是一种方方正正、规规矩矩,而且红砖绿瓦式样。


途径我梦寐以求的地方——图书馆时,认真在外观摩了一番,这个地方不允许外人进入。不禁感慨,这样的好学校,由于关注度太高,为了确保自身的良好秩序,就无法给地方作出相应的贡献了。再就是一系列的学院楼,风格虽有各异,但大体相通。可以说,比较个性的算是数学楼,有走廊、有植物,很有感觉。再往前,就走到了老建筑群,这里主要有清华学堂、大礼堂等建筑,还有比较出名的那个老门“清华园”。


再往前映入眼帘的新清华学堂,是一个剧场。真心羡慕这些学生能有这么好的硬件条件。回想一下自己,大学前,生活只能为高考而奔波,学习学习再学习。大学后,生活只能为生计而奔波,工作工作再工作。好像最舒服、最自由、最无忧无虑的时间只是在大学时光。但是,再反思想一想,我自己的大学到底给了我什么:给了我所需的知识?好像我也没有学到什么过硬的知识。给了我工作的起步?好像我如果没有上大学,只要有经验的积淀,工作也会干的更出色。那么,这份大学教育到底意义在哪里呢?

14:00 参加北京大学讲座


在当天上午,突然发现一个北大的新讲座《太湖流域民间信仰与民众文艺的调查研究》,因为关于文科的内容我都很感兴趣的,更何况信仰、文艺这些我都比较关注,所以特别想去参加。在王同学(我的高中同学,在北大读博士)的带领下,我进入北大,简单游览了校园风光。北大的建筑风格与清华有很大不同,更多的是清代宫殿风格,路线更是自由随性,所以,北大不再像一个大学校园,而更加像是一座清代的皇家园林。走着走着,便走到最有名的地方——未名湖。由于当天的天气超级棒,所以未名湖的春色异常漂亮,让王同学这个本校人都忍不住拍起照片来。随后,我便走到人文学院,参加了那个讲座。


人文学院的风格,更加古香古色。对于我这样一个外来人来说,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学校的办公用房。进入房间以后才发现,讲座的地方是个会议室,而并非教室。所以直觉告诉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讲座。我安静坐在旁边,观察着这些北大的学生,他们每看到一个年纪较老的人走进来,就特别激动。后来咨询旁边的学生才知道,这些都是全国在本领域的专家,分别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国内顶尖学校和机构。特别是讲座开始之后,主讲老师说,这是一个课题汇报和探讨,更觉得这个活动的参加人不简单。

我姑且不说这样的一个活动最终有什么意义,因为我看不到最终这个讲座对于主讲老师,或是参与嘉宾,他们最终能收获到什么。也许他们有收获到讨论的交流、思想的火花,但是我主要想谈谈我参与这个活动比较粗浅的几个体会:

首先,在这样一个最高学府,主讲老师是充满自信的。主讲老师,从讲课一开始便是自信,甚至是骄傲的。为什么?我想,国内比较厉害的专家能被自己请来,自己是什么人物,大家应该想想自知。自己是一个教授,是一个国内文科最牛学府北大的中文系教授,就凭这样一个称谓,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全国,都是让人望而崇敬的。这种自信,来自最高学府这样的环境对自己的培养,来自自己在这个最高学府平台中作出的相应贡献,来自各位专家前来听取自己的精彩演讲。这就是北大人,身上不自觉的会带着一种自信的魔力,因为他们相信,他们肯定是国内领先,没有他们做不成的事情。

其次,在这样一个文化中心,参加嘉宾是国内顶尖的。北京,一个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这样的中心,代表着国内文化方面的最权威专家多数都这里。所以,他们随便做什么工作,已经不用再说这是北京最牛,而可以直接大胆的说,这是全国最牛。如果想在北京搞一个全国专家会议,很简单,因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就都在这里,这就是北京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源自于每个方面都是全国领先甚至世界领先,源自于大家有很好的便利条件进行探讨学习。这就是北京,一个中国文化的中心。

再次,在这样一个状元圣地,参与学生是非常厉害的。这个学校的学生,从外表也能透漏出一种自信,而且他们的行为习惯也都值得我们学习。对老师的尊敬,自己的谦虚,但却又是谦虚中有锋芒。他们听课都带着笔记本电脑,做笔记、查阅资料等都同时进行,这个行为习惯还是不错的。当然,由于学生表现的机会比较少,观察到的东西不是很多。

最后,在这样一个个性时代,个人思想是很难统一的。从这些全国大拿的行为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细小的特点,一是越是资历老、名声威望高的老师专家,越是谦虚谨慎、低调礼貌,都是相互礼让,相互包容;二是虽然在做人上比较谦虚,但在学术上从不谦虚,直接摆明自己的观点,而且不同意就是不同意,叫做生活上的朋友,学术上的“敌人”。可以说,他们是讲究实事求是的,但他们也是有偏见的。

19:00繁星戏剧村观看话剧《那次奋不顾身的爱情》


吃过晚饭后,赶到话剧村时,剧场已经坐满人,没有办法,只能坐到后边了。这是人生第一次看话剧,叫做《那次奋不顾身的爱情》,是经过多次挑选选出来的,所以有很多的感慨。话剧讲述的是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穿越到爷爷的年代,感受着那个时期的别样爱情,懂得了爷爷们的爱情故事。


话剧这种艺术形式,让我不自然的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进行比较,感觉还是有一些他独特的特点的:

第一,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现场带入感超级强。主要是形式上的现场感,让人有种置身其中感觉,而不是说自己在话剧之外。当然,这个话剧与平遥的《又见平遥》相比还是差一些,但是他也达到了一定的现场效果。

第二,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现场感染力超级强。主要是指情感的带动方面。因为演员在现场演出,无形中你也被带入其中,面对面的情感流露比拍成视频的情感流露更加具有现场感染力,而且当演员融入到观众中时,现场感情的感染力更加好。

第三,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现场表达感超级强。由于是现场表演型,所以话剧的表达力可以是多种影视中表现不出的夸张形式,不仅仅是在语言上的幽默,还有动作的滑稽,舞台的特效等等,这些在视频中时展现不到这种现场感的。

第三天 2018年4月7日

10:30 798艺术区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由于出发地没有地铁,最终选择乘坐公交去798艺术区,有两个考虑:一是不想在折腾公交倒地铁;二是想在北京的地上走走,看看北京这座城市的芳容,而不再想感受地下点对点的地铁交通。坐了大概1个半小时的公交,到达798艺术区。其实,到了还是一脸懵,这地方该咋逛呢?尤其我这不懂艺术的人,不懂艺术品、不懂艺术画,感觉艺术应该跟我无缘吧。


走进798艺术区,映入眼帘让我比较有感觉的第一个作品是一副涂鸦。为什么会对这个涂鸦感兴趣呢?因为,这个在《一席》讲座中出现过,所以瞬间有种跟这种牛人走近的感觉。当然,其实一路上看到最多的还是,女孩子们与涂鸦的各种拍照。


走到这里,我感到,不能就这样糊里糊涂把时间浪费掉吧,还是看个正规的展览吧,哪怕自己看不懂,也算受点熏陶吧。所以用百度查了下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位置,直奔它而去。走到这个艺术中心门口,有三个展览同步进行,看了看门口的海报,虽然啥也没有看懂,但是还是进去参观下吧。进去之后,好像买票参观的人并不多。我直接到前台,问的问题是:“什么形式买票最便宜?”工作人员回答道:“你是学生吗?”我无奈的说:“还有别的什么优惠吗?”工作人员说:“没有了!”看来网上也没有什么优惠活动,便买了全价票进入了展厅。

首先看到的是谢南星的《香料》组画,由于文字解读的比较晦涩,所以看了大概好一段时间,突然有个脖子上挂着“讲解员”牌子的小伙子过来说,我能给你们讲解一下吗?让我第一感觉想到了我刚开始当博物馆志愿者的那种感觉?讲解的目的是锻炼自己。因为这些艺术,多数人估计是看不懂的,所以大家都欣然接受了。这个小伙子开始了对7幅图的讲解,虽然,他的讲解可以给我们一些信息,但总感觉他的理解也是模棱两可,大都晕晕乎乎过去了,但总比自己看强太多。进入了第二展厅,萨拉•莫里斯:奥德赛。有个女孩子主动走过来,说要给我们讲解,我们当然更是欣然接受了。这个女孩子的讲解明显比那个小伙子讲解的更专业、易懂、得体。她每次讲解中,总会说到每件艺术品(视频、画作、海报)的客观情况,但也会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用一种比较活跃的肢体和语言加以配合,还带着笔记本,对于自己比较陌生的内容记到笔记本上,原来艺术可以这么讲解,让我这样一个根本不懂艺术的人,慢慢了解到其表达的思想。渐渐感到,其实所有艺术都是相通的,都是传递承载思想的。这个女孩子讲完这个展厅之后,再带着我们讲述了第三展厅。之后,又带我们再次讲述了第一展厅,感觉经过她的讲解,才对第一展厅的绘画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比之下第一个小伙子讲的确实很乱。

从艺术中心出来,不知不觉已经到12点多了,由于对单向空间也是期待已久,在匆匆逛后就离开了798艺术区。总体来说还是留有一些遗憾的,想着下次来,再好好挖掘一下这里的思想。

13:15 单向空间


此行来北京,一直心心念着单向空间。这让太多人都不解,也许有人会好奇,单向空间是什么?当他们听到是一个书店时,更是大跌眼镜:“一个普通的书店,怎么会让我如此着魔呢?”回想一下,这份憧憬主要源自于对《十三邀》的喜爱,当找到单行空间时,发现这书店既不在繁华的街边,也没有很大的牌子,在中国社科院的院子里。不过,还好最终还是找到了。


进入单向空间,被满墙的单向历给震撼到了,首先去二楼看了下。阿乙读书会的现场就在这里,我咨询工作人员:“如果没有预定报名的话,是否可以进去呢?”被工作人员一口否决,说这场活动是严格控制人数的。听到这个回答,我还是挺失望的,继续问:“如果人来不全呢?”工作人员回答道:“到时会在一楼叫人的!”这是我的内心非常兴奋,因为我知道不可能所有人都会按时来,所以准备赌一把。


由于时间还早,所以就出去找了家餐馆吃了便饭。又再次到单向空间二楼,准备在门口等候,工作人员一下就认出我来,说没有预定的先在一楼等候,如果等会人到不全,那么我们会去一楼叫人。所以,我就直接在一楼楼梯口等候,刚好这块有他们的推荐书籍《单读》,就看了看这本书。没看10分钟,工作人员就下来叫人,看到我在楼梯口,赶紧对我说,可以上去了,并同时给我竖了大拇指。我想,应该是我两次想进而进不去,并且一直在楼梯口等待的意志让他有些感慨吧。


作者介绍:

辛小磊,秉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念,愿结“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之友,只为生活更加美好!微信公众号、豆瓣同名账号“辛小磊”,期待我们相互关注、成为挚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