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自已的不完美》读书笔记I学会接纳真实而不完美的自我

《感谢自已的不完美》这本书,是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作家武志红的作品。

武志红毕业于北大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师钱铭怡教授,他著有《感谢自已的不完美》、《为何家会伤人》、《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愿你们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等作品。

《感谢自已的不完美》这本书,从人拥有的各种情绪为出发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负面情绪对人的具有的正面意义,引导人们与负面感受的接纳,打通与负面感受的管道,从而更好的体会生命流动的美好。

这本书从深入分析焦虑、悲伤、愤怒、内疚、恐惧等人们通常以为的负面感受,挖掘出这些感受背后的原因,会产生的行为,提出我们如何面对及接纳这些感受的方法。是一本非常接地气,又非常具有心理学方面指导意义的书。

一、认识坏习惯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坏习惯,有的人喜欢拖延,不到最后一刻,就不想去完成这件事情;还有些人明明知道暴食暴饮对身体不好,但就是忍不住,不停地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

书中指出:人就是非理性的,人们都是根据自已过去有限的人生经验总结出自已的人生信条,这些信条发展出的自动思维左右了我们现在的行动。

比如,喜欢拖延的人,通常是在小时候,由于提前完成作业,被父母检查出作业中的错误,受到惩罚,为了避免惩罚,此后他会每天熬到最后一刻再完成作业,这样,即使父母检查 出错误,也由于他熬夜了而原谅他,甚至会表扬他熬夜。

将这种心理带到工作中,就会形成拖延的习惯。

而我们所谓的坏习惯,其实相当于我们的“次人格”,对应着我们内心深层次的需求。只有当自已理解接受了这种坏习惯,才能达到内心和谐,才能将次人格中的力量进行整合为我们生命本身的力量。

人们对自已的负面情况,总是采取无视或排斥的态度,比如:早晨起来不想上班,对自已大喊几声“我很好”、“我很棒”等口号,用这种积极暗示压下内心那个无助而孤独的自已,但这样最终会造成次人格与主人格的分裂,次人格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强压下去,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来一个大爆发。

当你真正喜欢做一件事时,自律就会成为你的本能。增强自控力的唯一根本在于要找到你真正爱做的事情是什么,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也就是要找到你的人生使命。

如何改变坏习惯?书中给到了几个方法:

1、从最容易的事做起

从小的方面,慢慢开始,对自已做出承诺并遵守,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都做下去。

2、每天必须做一件事

规定自已每天必须做一件事,并且坚持下来,如果实现了,将会形成一个新习惯。

3、每天必须不做一件事

坏习惯不可能一次性消灭,试着规定自已每天必须不做其中一个习惯。

4、不要积累太多的未完成的事情 

每个未完成的事都会吞噬一部分心理能量,无论这个事多么不起眼。

5、有决定胜过没决定。

随机选择内心的一个想法或是愿望,从它开始去做,去为它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已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中,但,有些人陷在心理问题中日益消沉,而有些人却能做到带着心理问积极生活。这需要我们改变一些错误的认知:

1、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

没有谁天生是天下最不幸的人,总有别人和你一样不幸甚至更加不幸。

有句话说:当你在抱怨你的鞋子不好时,世界上还有没脚的人。

2、痛苦都是因为现在

好多当下的痛苦,细纠都是成年的体验重复了童年的灾难。

3、用一切办法关少痛苦

陈祉妍博士说:痛苦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契机,痛苦告诉我们,你该改变了。

简单地逃避痛苦,必然会隐入自我欺骗。直面问题自身,会将你带上成长之路。

4、我能控制自已的一切。

人的意识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

但人自己能控制的意识范围非常有限,因此,不要总和自己的潜意识过不去,不必和走神、坏念头等偶尔出现的问题较真。

5、没有它我就一切OK。

当我们把 一切焦点放在一个问题上时,这个问题就会成为我们拒绝成长的替罪羊。

二、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悲剧事件的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导致心理问题的是,我们想否认自已人生的悲剧性。

当抵触悲伤时,你的心反而远离了悲剧人生的真相。

而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对待痛苦,最好的方法是:沉入痛苦中,体会它,看着它,理解它。。。。。。

具体的方法是:当一种痛苦的感受再次出现时,坐下来,或是躺下来,感受你的身体,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从这个部位开始感受,然后一点点地转移注意力,感受整个身体。如果某个部位的感受很强烈,尤其是难受的感觉很强烈,那么就把注意力多放在那一段时间。

非要压制自已的悲伤,并表现出极大的快乐时,你最终收获的,会是更大的悲伤。

当某些感受一旦产生,我们不接受它、压制它,不让它通过心理的途径来表达,那么,它就会通过身体的途径来表达。有研究说,很多生理疾病,起到了缓解心理痛苦的作用。

三、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 摩尔在《灵魂的黑夜》中写到,当人们清楚明白的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 一种关系做出很大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它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有些愤怒导致的情绪失控,需要找到愤怒的源头,也即,好的愤怒,应是针对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这样的愤怒,才能起到捍卫自已空间,表达自已愤怒的目的。

愤怒,实际上一种信号,它告诉你,有人过分侵入了你的空间,过分控制了你。

压抑愤怒所伴随的,是一个更为可怕的失去-----丢失你自已。正如好多有自杀倾向的孩子,看似攻击指向自已,实际上是在压制自已对养育者的愤怒。

如果能够让他明白,并帮他发现愤怒从何而来,教会他学习表达愤怒,若愤怒果真是针对父母,而父母也愿意,让父母主动向孩子认错,重新认识到父母对自已的爱,自已对父母的爱。

只有爱才能拯救,只有学会表达愤怒才能化解抑郁。

三、内疚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说:我们付出的时候,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付出者总是过分的追求 问心无愧,过分地迷恋清白感。他的逻辑是: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的关系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

内疚的产生,就源于付出和接受的失衡。

我们拒绝一个人的付出,其实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系。

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成了一种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已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

5、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

恐惧的背后,藏着我们生命中重要的答案,恐慌程度越高,答案就越重要。

恐惧,告诉我们:你,真的很渺小,必须放弃一些虚假的自大,而去寻找真正重要的东西。

6,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已

内心的声音,就是你的感觉,那些说不出来但又模模糊糊捕捉到的信息。如果你听不到这种声音,你的意识和潜意识就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分裂。

心无外物,心无外法。向内心深处寻求答案。

7说出多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

罗杰斯说,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

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途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直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拥抱真相,理解,接受,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谢自已的不完美》读书笔记I学会接纳真实而不完美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