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人和10首词(下篇南宋篇)读懂了他们就读懂了宋词

前言

上篇讲了北宋的五位词人:晏殊、柳永、苏东坡、秦观、周邦彦。按照叶嘉莹先生对于词的分类,那么柳永和晏殊、秦观一类属于歌辞之词,他们也都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苏轼是诗化之词,周邦彦是婉约一派的赋化之词。

柳永的开创之功在于慢词的创作,早于柳永或者与柳永同时期的词人,大多以小令为主,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人大多不懂音乐。周邦彦按照王国维的话说是“集大成者”,他和柳永都懂得音乐,都能谱曲填词,但周邦彦是反复勾勒,章法上时空交错,柳永是平铺直叙,读起来就没有那么烧脑。

李煜“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之后,苏轼的诗化词开拓了豪放一派,后来的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刘改之、陆游等人的词作,都有苏轼的影子;而周邦彦赋化之词对于南宋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一派有着深刻的影响。

今天下篇讲的是南宋词,靖康之变以后,南宋的词人不可避免的受到时代影响,南渡词人如李清照、朱敦儒等人和李煜一样,词风变化极大,中期的词人抒发的是报国无门、收复无望的悲愤,末期的词人濒临亡国或者已经改朝换代,词作寄托遥深,隐晦而含蓄。


一、李清照 闺阁中的世变

前期的李清照(1084年—1155年)是那个时代的人生赢家,出身极好、家庭美满,父亲是苏轼门生太学正李格非,公公是宋徽宗时候的宰相赵挺之,丈夫是才子赵明诚。李清照的幼年和青年时期生活闲适,作品率真自然,更多是普通女子闺阁中的感受。《苕溪渔隐丛话》记载:

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南渡以后,国破家亡是文人们难以接受的现实,在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世变”的影响,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作品在”一旦归为臣虏“以后变成 ”血泪之词“。与李易安同时期的朱敦儒也从”我是清都山水郎“变成了”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李清照的词留下的不多,从诗来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豪迈的千古绝唱,按说应该有些豪放之词,可惜流传下来的更少,有一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颇具男子气。下边这首是南渡以后的名作,依然是女儿语,没有直接写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但是天上人间星转帘垂,情怀已不似旧时: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二、陆游 但悲不见九州同

岳飞《满江红》里念念不忘的是”靖康耻、犹未雪“,宋人的耻辱和伤痛发生在1125年,这一年,伟大的诗人陆游诞生了。陆游是总想着恢复中原的那一代人,岳飞在词中还有满腔的抱负和凌云的志气,但是往后的人们更多的是悲愤和无奈:岳飞以后的南宋初期,朝廷已经没有意愿和力量去考虑收复中原的事情了。

陆游(1125年—1210年)临死之际还写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陆游的词里也能看到这种理想和无奈,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评价陆游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大家都很熟悉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下面录一首他写给范成大的《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

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凋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鲙美菰香,秋风又起。


三、辛弃疾 追往事 叹今吾

诗必李杜,词必苏辛。辛弃疾(1140年-1207年)生于北方的山东,按照户口说,他是金国人。北宋灭亡时,因为家族比较庞大,先辈没有南渡,但是从小辛弃疾受到的是爱国思想教育。因此他能够拉起一支队伍参加了义军,并且擒贼归宋。

如果说陆游像杜甫,辛弃疾更像是明朝的王守阳,能文能武,能屈能伸。他不仅仅有政治理想,而且能够付之行动,打过仗,平过叛,济过灾, 而且还能赚到钱,不想杜甫那样把自己搞的穷困潦倒。

很多诗人虽然也写词,但是不认为词是“正统”文学。清朱彝尊在《词综·发凡》中说:“唐、宋以来,作者长短句(即词)每别为一编,不入集中,是以散佚最易。“但是辛弃疾却大力写词,辛词内容扩大,题材宽广, 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辛词是东坡一派,言志豪放,更多了报国的思想。另外辛弃疾特别善于用典,旁人学辛弃疾没有这种才力,往往显得空洞苍白。

辛弃疾的《美芹十论 》有一个观点就是组织起北方农民一起搞革命,他年轻时就是加入过农民起义军。 这种知识分子和贫苦农民团结起来的战略是不是很熟悉?

”锄犁之民,寡谋而易聚,惧败而轻敌,使之坚战而持久则败矣。若夫黥卒之与弓兵,彼皆居行伍,走官府,皆知指呼号令之不可犯,而为之长者更战守,其部曲亦稔熟於其赏罚进退之权“

可惜的是,辛弃疾几起几落,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恢复中原的理想,毕生遗憾都写入了这首小词里: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四、姜夔 骚雅清空的白石道人

姜夔(1154-1221)终生是个布衣,倒不是不想当官,只是屡次考场失意,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姜夔后来得到大诗人萧德藻的赏识,并娶了萧德藻的侄女,由此还结识了杨万里和范成大,从此姜夔名声籍甚,当时的名流士大夫都争相与他结交,连大学者朱熹、著名词人辛弃疾都对其为叹服。

姜夔词风属于周邦彦一派,但是其用词造句却与之不同,张炎在《词源》中评价:

“白石词如《疏影》、《暗香》、《一萼红》、《琵琶仙》、《探春慢》、《八归》、《淡黄柳》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古人说:意内者骚,言外者雅,骚来自于屈原离骚,内心幽怨不直接说出是骚,内涵丰富却只露一斑为雅。何谓清空,张炎《词源》推尊姜夔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但是王国维批判姜夔的《暗香》与《疏影》:“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无一语道着。

姜夔词中始终贯穿的是一份幽深的感情,据说他结婚以前和一个合肥的女子相恋,他的很多词作都有这一段爱情的影子,别人写爱情写女子,都是经常更换的形象,而姜夔彷佛自始至终都是写自己的初恋。下面这首词据说就是写于他当年和这个女子分别时的感受,《踏莎行·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五、王沂孙 不容易看懂的碧山词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 号碧山。与周密、张炎、蒋捷并称“宋末词坛四大家”。其词含蓄深婉如周邦彦,清峭似姜夔(张炎:“琢语峭拔,有白石意度)。尤以咏物为工

他生活在宋末元初的年代,看到了宋朝的灭亡和元朝的崛起。周济《介存斋论词杂着》云:“最多故国之感,故着力不多,天分高绝,所谓意能尊体也。”《宋四家词选目录叙论》将王沂孙与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并列为宋代词人之冠,云:“咏物最争托意,隶事处以意贯串,深化无痕,碧山胜场也。”

”咏物最争托意“是指王沂孙词中的寄托遥深,不了解其创作背景的人,看不懂他写的是什么。下面是他的一首著名咏物词,写于南宋覆亡之际。表面说的是月亮,实际上寄托故国山河破碎的悲愤感情,

《眉妩·新月》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他的《齐天乐·萤》中“汉苑飘苔,秦陵坠叶,千古凄凉不尽”,《天香·龙涎香》中“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齐天乐·蝉》”窗明月碎。甚已绝余音,尚遗枯蜕“等,都是如此。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这是和平时代的诗人学不来的境界。王沂孙词反映的是复国无望的悲痛和遗民无可奈何的心态 ,为了避祸,故国哀思不能直接抒发,所以托物寄意。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咏物词至碧山,可谓空绝千古,然亦身世之感使然,后人不能强求也。”吴梅曾说:“大抵碧山之词,皆发于忠爱之忱,无刻意争奇之意,而人自莫及。论词品之高,南宋诸公,当以花外为巨擘焉。其咏物诸篇,固是君国之忧,时时寄托,却无一犯复,字字贴切故也。”


结语

结束时说说蒋捷,南宋灭亡以后,蒋捷没有继续作官,隐居不仕 ,我最喜欢他的《听雨》,不仅写了个人悲欢离合的际遇,背后隐含着深深的故国之悲。我觉得这首词虽短小,却胜于王沂孙的咏物诸篇。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老街味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10个人和10首词(下篇南宋篇)读懂了他们就读懂了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