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为何在经历数年的航海后,就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7岁的王戎小朋友和小伙伴一起出去玩,看见路边的李树上结着许多李子。此时正是李子成熟的季节,其他孩子一窝蜂涌上去摘,王戎却站着没动。

这时,有人经过,看见王戎这样,于是问:“王戎,大家都抢着摘李子吃呢,酸酸甜甜的李子多好吃啊!”王戎答道:“李树生长在路边,还结了这么多果子,但这些果子却一直在树上,说明这味道肯定不好。”其他小朋友摘下李子一尝,发现确实是苦的李子。

这是道边李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简直是一件利器。有了思考的能力,我们遇见问题时只用动动脑,就能发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等到付出一定人力、物力,甚至财力,才能明白。

而在《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作者也认为要培养财商思维,首先要做的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才敢于迎接新的挑战,。

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资产是我们的大脑。好的大脑可以让我们看清问题本质,并且不用去做太多无效努力,还能够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么重要,那我们应该怎么培养呢?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孩子的大脑发育是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黄金发育期。11岁左右正是孩子思考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家长如果有意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出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

正是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法国的著名绘本作家安娜贝勒·克雷默创作了《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这个绘本。读这本书就像跟随在这名伟大的科学家身边,看他如何发现眼前事物的特点,如何发现相似物种,并找到物种进化的原因。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知道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思考,培养出孩子的思考能力。并且为了让孩子乐于阅读,全书以故事和插图的形式展示了这些内容,重要的思考部分还以特殊颜色标示了出来。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阅读,即使是不懂思考的成年人,读了也会有所启发。

01.细致观察

日子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多差不多,有的人将生活过成了诗,有的人却觉得寡淡无味。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觉得生活平淡的人,就是没有一双认真观察的眼睛,他们无法从普通的生活中感受到出彩的地方。

想要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首先他们要能发现身边事物的异同,这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在观察时需要仔细比较,不仅比较同一物种之间的相似性,还要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1831年12月27日,22岁的达尔文登上贝格尔号开始了长达5年的海上旅行。在巴塔哥尼亚高原,他发现了一种大型动物的化石。通过观察,他了解到这是一种叫做雕齿兽的动物遗骸,现在已经灭绝。但是它却和现代的犰狳(又称"铠鼠",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热带森林)非常相似。

二者不仅在外观上有极高的相似性,而且骨骼也非常相似。比如他们的后背到尾巴上都有一层小小的鳞片组成的背甲,看起来特别像护身甲。并且,它们的四肢都很强壮,还带有锋利的爪子。


已经灭绝的雕齿兽和犰狳虽然有很多相似性,但是还有一定的区别。雕齿兽的背甲是一整块,而犰狳的背甲则分成几大块,中间由关节相连接。并且雕齿兽的体重非常重,差不多相当于两辆小汽车,犰狳只相当于一辆摩托车那么重。



看到二者的不同和相似之处,达尔文接下来又思考雕齿兽和犰狳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它们之间有这么多相同?一个灭绝了,另一个却生活到了现在呢?他的脑海中又冒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是不是现在的犰狳是雕齿兽的后代呢?

因为雕齿兽身体太过于庞大,需要的食物也多,为了生存下去,它缩小了身形,让自己所需的食物变少。当然,在达尔文的那个年代,这些知识还没有被发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也是在此次航行之后才提出的。但是,有了这些猜想后,达尔文开始留意观察其他物种,进一步寻找理论知识。

1835年9月15日至10月20日,贝格尔号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在岛上发现一种黑褐色的雀鸟,外形看起来差不多,颜色一样,身长都在10到20厘米之间。但不同的是它们的嘴巴,有的嘴巴又长又硬,有的嘴巴细小,有的嘴巴却是又短又硬。

达尔文并不是鸟类专家,他于是把这些鸟类托人运回英国,找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来研究。但是他非常疑惑,还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这么小的地方有这么丰富的小鸟?为什么它们长得和相邻岛上的另一种鸟类那么相似呢?是不是那个岛上的鸟类迁迁徙而来,但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活,所以才进化成这样子的呢?



这些问题也促进了其他科学家的研究。他们发现,雀鸟之所以进化出不同的嘴巴是为了更好地生存。生存空间有限,但食物丰富,于是有的雀鸟就改变了饮食习惯。

嘴巴又短又硬的雀鸟是为了吃谷壳类食物;嘴巴细小的雀鸟是为了吃昆虫和小粒谷物;嘴巴又长又硬的雀鸟是为了吃散落在仙人掌刺之间的果实。

正是由于达尔文的细致观察,注意到物种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促进了生物学家对物种的研究。而这些发现也为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重要巨著《物种起源》提供了基础。

02.保持好奇心

如果说细致观察是打开探索大门的钥匙,那么好奇心就是指引我们开启宝藏之旅的地图。就连培根也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1936年4月11日至5月9日,达尔文来到了科斯群岛。

在这里,他发现了岛内的水安静而又清澈,浅浅地覆盖在白色的沙子上。而在相邻的海域海水却是黑褐色,旁边还有红色的珊瑚。他很奇怪,为什么同一片海域,岛内与岛外的水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达尔文观察到黑褐色海域中的海浪不断撞击珊瑚虫所附着的珊瑚礁。但是,珊瑚虫是一种非常柔弱而微小的动物,是如何抵御海浪成年累月的冲刷呢?它们为什么能够留存下来,还能形成这么一大片的风景呢?正常情况下应该是随着海浪的吹来,这些小生命也会被带到海里,这些景象是如何形成呢?在这一大片海域的中间居然形成了礁湖,里面还有沙子,沙子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时的达尔文又变身为地质学家,开始通过船上的书籍来寻找理论知识。

他回想起船上的地图绘制员们测量的海岸边和岛屿与周围水深的场景,注意到珊瑚虫在水下生存的深度不超过60米。与大海的深度相比,这已经很接近海面。但是,珊瑚虫们是怎么建立起这么大一片礁石呢?

达尔文想起自己曾经读到过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的理论。查尔斯·莱尔是英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认为珊瑚礁是在海底火山的火山口周围形成的。回想着莱尔的理论,望着眼前的一大片珊瑚环礁,达尔文心想,这完全有可能,说不定珊瑚环礁底下有个大火山呢。他又开始寻找资料来证实自己的猜测。

达尔文的不断探索揭开了珊瑚礁的形成谜团。原来这是一座曾经高出水面的火山,珊瑚虫最早是在火山顶是安家,因为它们非常喜欢光亮。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小生命慢慢死去,它们的尸体堆积、分解成沙子。新的小珊瑚虫在这层“沙子”上继续生活、繁殖。就这样,慢慢积累下来就形成了一大堆红色的珊瑚礁。火山也慢慢被侵蚀,水面以上完全消失,不断繁殖、死去的珊瑚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了礁湖。



在场景中观察到奇特的景象,然后好奇这些是如何形成。正是好奇心促使达尔文不断探索,提出一个个问题,然后再执着地寻找答案。可以说,是好奇心让他发现了珊瑚礁湖的形成之谜。如果想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要懂得呵护他的好奇心,引导他去查阅资料,反复验证、探索,进一步找到事情的真相。让孩子在好奇与满足当中建立起满足感,树立起对事物的探索心。

03.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跟随贝格尔号的旅行,让达尔文发现了自然界的动植物在不断进化。但它们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他却没有搞明白。虽然有些谜团解开了,但那些大多是他的猜想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达尔文决定亲自做实验,验证之前的发现,并从中总结出规律。



回到家乡后,达尔文却病倒了,于是就在乡下养病。边养病,他边观察周围的家禽、家畜,有时候还和饲养员、园丁交流。家养的动植物是为了得到副产品,达尔文发现这些动物的产量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奶牛产奶多,有的则少。新出生的奶牛产奶量大多比它们父母产奶高,饲养员是如何做到这些呢?

为了找到产量最大的奶牛,下蛋最多的母鸡,跑得最快的马,以及培养出好吃的桃子和最美丽的花朵,达尔文自己养了一大堆的动植物,认真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选择不同的品种进行试验,观察新生动植物是否满足自己的猜想。

没有找到答案,达尔文也不灰心,一次实验没成功就接着准备下一次,连续数月持续着这样的工作。最后,他发现只要选择特征明显的动植物,也就是优良品种,让它们进行交配,就会得到理想的物种!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自然会得到人们最想要的动植物。


用心观察遇到的事物,对它们产生好奇,再进行实验。通过这样的过程,达尔文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好奇心是对事物的兴趣,而观察和动手做实验,则是方法和手段。这三者配合,再加上家长的有意引导,让孩子学会思考也不再是难事。

童年的我们,也对动植物非常感兴趣,总是好奇那些漂亮的花朵是如何长出来的,也好奇可爱的小狗狗是如何长大的。

成为大人之后却对这些丧失了兴趣。这也验证了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家的理论,孩子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育特点。在固定的阶段,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学会引导,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学会观察,提出问题,再在实践当中找到答案。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他们也慢慢学会了独立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达尔文为何在经历数年的航海后,就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