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小抄笔记与个人心得

        过年期间拜读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觉得这是一本绝对值得深度阅读的管理类书,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的成功学鸡汤,更像开启人生智慧的圣经,也是国内大量此类书籍的鼻祖,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这剂全方位的良药。愿我们都能向上生长永无止境,直到死亡。最近也已开始刻意练习书中提到的七个层次的习惯,下面将各种摘抄笔记及带来的个人思考作一分享,与诸君共勉。

>>努力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市场和技术全球化的驱动下,竞争日趋白热化,技术领域的发展之快,令人目眩,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校园教育,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和重塑自我。我们必须训练头脑,大量投入,不断磨炼,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免被社会淘汰。(永无止境的学习,更新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刻意练习)

>>如果一个人足够谦逊以至于能够接受并负起对周遭环境的责任,足够有勇气去付出创造性的努力来战胜或避开困难,你将从他身上看到不同应对方式的巨大力量。

(有担当才能有作为)

>>现代社会,资讯发展一日千里,生活日益复杂多元,对人要求更为苛刻,让人感觉更加紧迫和心力交瘁。尽管我们付出良多,尽量有效地利用时间,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并利用现代科技不断提高效率,然而让人不解的是,我们越来越陷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能自拔,而把健康、家庭、品德以及许多重要的事情放在了工作之后,舍本逐末。我们不能把问题归咎于工作,或社会的复杂和变迁,问题在于我们的流行文化提倡的“早来,晚走,多出成果,为现在牺牲一切”——事实上,心灵的平和宁静远非这些技巧所能实现的。当人们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并专注、正直地对待这些事情,那么幸福和安宁将纷至沓来。

(在快节奏发展、各种信息随时纷至沓来且人心普遍浮躁的这个时代,要能守住本心,明白什么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外各种妖艳的外物所蛊惑,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在表面上,我们尽力表现大度,为他人的成功喝彩,而私底下,在心灵最深处的某个角落,却为他人的成就羡慕嫉妒恨。

(这个时代,人们得到信息的渠道四通八达,好事坏事均可一秒传千里、万里,唯有双赢才能修成正果,过度狭隘,只能导致自己的路也越走越窄)

>>通常只会由思路开阔、内涵丰富的头脑,经由忘我的合作精神——互敬和双赢——缔造。

(用以自勉吧)

>>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所以从来不要想着对别人说教,从来不要好为人师,大道理听到耳朵起茧的人比比皆是,反熵增的寥寥无几。)

>>你会以内在的价值标准,而不是旁人的好恶或与别人比较的结果,来衡量自己。这时候,事情对错与别人是否发现无关。

(正如古人常言道:吾日三省吾身)

>>对自己的改变要有耐心,因为自我成长是神圣的,同时也是脆弱的,是人生中最大的投资。虽然这需要长时间下功夫,但是必定会有鼓舞人心的可喜成效。

(美好的事物从来都是慢的艺术)

>>之太易者必不受珍惜。唯有付出代价,万物始有价值。上苍深知如何为其产品制订合理的价格。

(你对自己的投资最终体现你的价值。)

>>自我意识、良知、想象力和独立意志

(这个很重要)

>>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基于共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创造出一个文化。

(这个观点在《清晨领导力》书中亦有提到,所以真正的领导者绝不能只盯一己私利而置整体创造力于不顾,否则终将难成大气,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

(可惜职场中大多数人并不懂得也不愿去懂得这个观点,以至经常为蝇头小利争到鱼死网破、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当我们不再急切回答,改以诚心去了解、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

>>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了解了彼此,甚至还称赞彼此的差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把握机会的手法。

(欣赏差异,包容不同,落脚处理,并非争辩}

>>使组织不至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路。

(要末与时俱进,及时创新,要末无情被时代大浪淘尽、最终翻船)

>>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改变思维方式,就是改变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力争跳出原有的认知框架,到更大的框架里愉快的去玩耍}

>>因此,近50年来讨论成功术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有关如何树立社会形象的技巧和如何成功的捷径。但这种用“阿司匹林”和“创可贴”来治疗心灵痛苦的方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有时似乎取得了暂时的效果,但是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不时又会重新浮现。

(世上哪有好吃懒做享清福的好事,成功永远是一个煎熬的过程,就算是捷径也不得有前期大量编辑程序、做好铺垫的过程,这点苹果的捷径小程序早已告诉我们)

>>我们不再设法改变他,转而从客观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他的特色、个性与价值。

(小孩当然不是用来强行改变和塑造的,与生俱来的气质早已决定其特性的八九分)

>>不必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不必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这样反而能够平心静气地欣赏他的优点。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也就不急于保护他免受外界的嘲笑。

(中国有句古话: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便可拆解出很多哲理来)

>>也或许我们习惯坐享其成,遗忘了耕耘的必要。

(也有可能是忘记了享受其成之前也曾有过努力耕耘)

>>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赋予人际关系技巧以生命。

(可惜大多数人利欲熏心,难辨真伪)

>>倘若没有根深蒂固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的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替代。

(凭一时机缘与运气得来的好处,终将凭实力败出去)

>>人性可善可恶,冥冥中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且总是如实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伪装不来的。

(这点不太苟同,小人装一时还是常事)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方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

(所以可见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对其一生要产生多大的影响)

>>这个实验还让我们体会到思维方式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前我们总以为只有自己清楚而客观地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但这个实验却让我们开始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虽然有异,但也是清楚而客观的。“立场决定观点。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我们越是认识到思维方式以及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就越是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负责,懂得审视它,在现实中检验它,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海纳百川不只是胸襟,还有认知)

>>科学研究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几乎都是首先打破传统,打破旧思旧模式才得以成功。

(去旧存新)

>>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方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

(内引起决定作用的感觉)

>>思维方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这构成了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而思维转换的力量也正是定式改变必需的力量,无论这种转变是立即发生的,还是经过计划缓慢进行的。

(除非经历重大变故,否则大多数人的认知转变和提升都不会立即发生)

>>不会有人以为可以靠欺骗、不公、卑鄙、无能、平庸或者堕落来换得持久的幸福与成功。

(善恶终有回报,公道自在人心。)

>>个人魅力论之所以让大家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它号称能够让人们跨过事物成长的自然过程,迅速而轻松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关系成果丰硕的圆满人生。

(指的是成功路上那些投机取巧的手段。这种华而不实、“暴发户” 式的论调,无异于鼓励不劳而获,即便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人的一生包含了许多成长和进步阶段,必须循序渐进,比如小孩要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不能跳过。

(上帝会说,我还没点自己的视角)

>>我们通常能够在物质领域理解并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系,甚至个人品德方面,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理解了,也未必愿意接受或实践,结果妄图走捷径,想跳过关键步骤到达目的地的大有人在。但是缩短自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结果如何呢?

(这就属于违背原则,违背了自然规律。想想揠苗助长,自然的成长过程当然不容违背、忽略或缩短,那只会让你平添失望和挫败感)

>>聆听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相比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得多。

(聆听好难,大多人都抑制不住打断别人、发表意见的冲动)

>>人们越是依赖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法,越是加剧了问题潜在的隐患。

(但是这个互联网时代却盛产速效药、速成剂、速悦丸)

>>我们需要新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水平,即基于原则的思维方式,它能正确引导我们实现高效能,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深层问题。

(我们要治本而不单治标,不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这当然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谁愿意专心去盯你做事的原则和感知你自身的品德,谁又不怀疑你所谓原则和品德的真实性)

>>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喜欢,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自己的基本品德。

(这里不是简单的指内因决定外因,而是要求凡事先做到其身正,带来周遭的不令则行)

>>由内而外的观点认为个人领域的成功必须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只有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承诺。

(好一碗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的鸡汤)

>>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又一碗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的鸡汤,并且强调先探索自身的浇水、施肥与盛开)

>>我们看到的世界并非客观世界本身,而是我们在条件限制之下所看到的世界。

{对世界的观察是带有强烈自身认知水平限制的一种观察}

>>显然,如果我们只想让生活发生相对较小的变化,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但是,如果我们想让生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观察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

(跳脱出来,去经历见山见水的全过程)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人是习惯的总和)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习惯。

(刻意练习、可以形成习惯、刻意去卓越)

>>品德实质上是习惯的合成。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还不太能理解,品德不更多关乎本性吗?怎么会是习惯的合成)

>>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了引力的束缚,就会迎来广阔的自由天地,创造出高效能生活所必需的凝聚力和秩序。

(起飞助跑阶段需要的能量和燃料是巨大的,但平流层滑翔期间甚至都可以不用刻意驾驶)

>>改变习惯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有了更高的目标才能激发改变,面向未来牺牲当下的意愿才能促进改变。但是这又是幸福的源泉,是生活的目标和规划。从这个角度而言,幸福就是我们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得到的果实。

(残酷的是,付出不一定有收获,收获却不得不付出,变好从来就不是多么容易的事情)

>>依赖(Dependence)期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独立(Independence)期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互赖(Interdependence)期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目前尚处于“独立”阶段)

>>不过当前社会总是大力推崇人的独立性,许多个人和组织也堂而皇之地以此为目标。大多数励志类书刊都过分强调独立,仿佛人际沟通和团队精神并不重要。其实这多半是对依赖的矫枉过正,是为了避免被他人控制、摆布和利用。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互赖是一个更为成熟和高级的概念。生理上互赖的人,可以自力更生,但也明白合作会比单干更有成效;情感上互赖的人,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但也知道爱心、关怀以及付出的必要性;智力上互赖的人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现代社会不是零和游戏,需要双赢、多赢、共赢理念)

>>我们最宝贵的金融资本就是赚钱的能力。如果不能持续投资以增进自己的产能,眼光就会受到局限,只能在现有的职位上踏步,每天忙忙碌碌,就怕老板对自己的印象不佳,既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又担心职位不保。这同样称不上效能。

(道出90%犹如困兽般社畜的心声)

>>不论权威式还是纵容式的管教,都属于偏重金蛋的心态,或想让子女依自己的规划行事,或想取悦子女,唯独忽略了那只鹅,即子女的责任感、自律能力和自信心,而这些在若干年后对他们面临重大抉择和实现重要目标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且你们的关系会如何呢?到子女长到十几岁,他能否感到你愿意不妄加评判地聆听,真心地尊重和关怀他,值得他信赖呢?你们的关系是否好到足以让你顺利与他亲近、沟通并施加积极影响呢?

(最好的教育就是把小孩当作成人,不要哄小孩、老是逗她玩)

>>你可以买到员工的时间,却买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诚与热忱的根源;你可以买到员工的体能,却买不到他的头脑,而头脑才是创造力与智慧的源泉。

(金钱和利益的恐吓和束缚是低级的,共同的愿景、文化甚至命运才能产生巨大的效能)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是效能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不管你是否遵从,它都会存在。它是指引人生的灯塔,是效能的定义和模式,是本书中七个习惯的基础。

(既让马儿跑,也给它吃草,还要给按摩、洗澡,最后别忘了初衷,得让其奔跑)

>>习惯是知识、技巧和意愿的交叉点。知识是做什么和为何做,技巧是如何做,而意愿是动力——想做。所有这三者必须集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习惯。

(最难的是第一步:想做。因为脑海里总有声音告诉你:做什么做,不如得过且过)

>>因此,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尽管这些事的确会让人身心受创或者经济受损,但是品德和本性完全可以不受影响。事实上越痛苦的经历,越能磨炼意志,开发潜能,提升自如应对困境的能力,甚至还可能感召他人争取同样的自由。

(锻造内心之强大,谈何容易)

>>逆境往往能激发思维转换,使人以全新的观点看待世界、自己与他人,审视生命的意义,进而思考应该如何回应,这种更宽广的视角反映的就是可以提升和激励所有人的态度价值观。

(深感认同,所以人还是要遭遇挫折,不能总是一帆风顺,而且这些挫折趁着年轻,越早遇上越好,反正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强大)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和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对于这三类问题,积极主动的人都是由影响圈着手,加以解决。

(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借力打力 )

>>上司颐指气使,他就加以缓冲,减轻属下的压力,又设法配合上司的远见、才能、创造力。这位主管的工作重点是影响圈。他的职务可能就是办事员,却能够做得更多,因为他会站在上司的角度考虑需求,以及带着同理心理解上司潜在的忧虑,所以他不只是汇报工作,还会分析并且提出建议。

(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他分忧,而不是出难题)

>>积极处世者只是更为机敏,更重视价值观,能够切乎实际,并掌握问题的症结所在。

(更重视价值观,跟在乎实现价值)

>>原则制约我们的行为,顺之则产生积极效果,逆之则导致消极后果。所以说我们在享有选择的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就好像“拾起手杖的一头,也就拾起了手杖的另一头”。

(拾起手杖的一头,也就拾起了手杖的另一头。事物皆需辩证看待、均有利弊、均需权衡)

>>实际上伤我们最深的,既不是别人的所作所为,也不是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是我们对错误的回应。就仿佛被毒蛇咬后,一心忙着抓蛇只会让毒性发作更快,倒不如尽快设法排出毒液。

(我们对任何错误的回应都会影响到人生的下一刻,所以一定要立刻承认并加以改正,避免殃及未来,这样我们也会重获力量)

>>当我面对伟大人物的墓地,妒忌之心荡然无存;当我阅读历代佳丽的碑文,贪婪的欲望顿然消失;当我在墓碑旁遇见泣不成声的父母,禁不住悲从中来;当我看到父母的坟墓,忍不住感到为那些自己即将追随的人而体味的痛苦是如此地空虚;当我看到王者与其废黜者的墓碑并肩而立,生前为不同观点唇枪舌战的文人墨客的遗体相邻而居,不禁感到那些内讧、派系斗争、人间是非的渺小。再查看墓碑上的日期,发现有些就在昨日,有些却可追溯到600年前,于是不禁想到当最后审判日那天来临,我们都将同样接受上帝的审判。

(回头去看,过往皆浮云)

>>上至达官显贵、富豪巨贾,下至平头百姓、凡夫俗子,无一不在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大的势力或更高的声望,可是却常常被名利蒙蔽了良知,为成功付出昂贵的代价。

(我们常常走的太远,总是忘了回头,总是忘了为什么要出发)

>>葬礼上有人问死者的朋友:“他留下了多少遗产?”对方回答:“他什么也没带走。”

(何必呢)

>>有些人自我意识薄弱,不愿主动设计自己的生活,结果就让影响圈外的人或事控制了自己,其生活轨迹屈从于家庭、同事、朋友或环境的压力。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那么这些人的人生剧本就源于早年的经历、所接受的教育或外界条件的制约。

(提线木偶都不愿去做,但是要挣脱生活中千千万万条提线,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

>>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

(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领导则判断这个梯子是否搭在了正确的墙上)

>>要理解两者间的这一区别并不难。想象一下,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他们是生产者,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度和补贴计划。领导者则爬上最高那棵树,巡视全貌,然后大声嚷道:“不是这块丛林!”而忙碌的生产者和管理者会怎么回答呢?“别嚷啦,我们正干得起劲呢。”

(也是说大家都跳不出自身认知框架)

>>世事难料,没人可以预见未来,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判断,而内心的罗盘则能够使你判断正确。

(犹如诸葛孔明般神机妙算的罗盘,也只能靠不停实践与提升认知才能实现)

>>正如前面所说,人类的自我意识天赋是积极处世的基础,另两项天赋,想象力和良知,则使我们能在生活中发扬积极精神,施行自我领导。

(想象力和良知防止我们不想走路,走错了路)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承袭了许多来自他人的“人生剧本”,因此更确切一点说,我们是改写,而不是编写人生剧本,即对已有思维的转换。当我们认识到人生剧本的低劣以及思维方式的低效,就会积极地加以改写。

源于对命运的不甘,想要逆袭

>>假设我是一位严厉的父亲,每当子女做出令我反感的行为,立刻会火冒三丈,把教训子女的真正目的抛诸脑后,拿出做父亲的权威,迫使子女屈服。在眼前的冲突中我固然得胜,亲子关系却出现裂痕。孩子表面顺从,但口服心不服,受到压抑的情绪,日后会以更糟的形式表现出来。

与人交流也一样,尤其是作为管理者,权利的压迫并不能让人心服口服

>>在我的丧礼上,子女齐集一堂,表达孝思。我期望他们个个都很有教养,满怀对父亲的爱,而不是与父亲起冲突的创痛。但愿他们心中充盈的是往日美好的回忆,记得老爸曾与他们同甘共苦过。我所以有这些期望,因为我重视子女、爱护子女,以做他们的父亲为傲。

子女教育也要将心比心

>>以终为始意味着要带着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来扮演自己的家长角色或其他角色,要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造负责

结果倒逼思维

>>事实上,有效的个人领导、心灵演练和确认方法都源于对人生目标和原则的深思熟虑,并在改写人生剧本、深入理解人生目标和基本原则方面有无穷力量。我相信所有久经考验的宗教的核心也是这些原则和实践,只是使用的语言稍有出入,比如静坐、祈祷、圣餐礼、神圣誓约、经文研究等,都与良知和想象力相关。

还有复盘和冥想 

>>企业制定可行的长期目标。这类目标必须由所有成员共同拟定,不能由少数高层决策者包办。这里再次强调,参与过程与书面成果同样重要,而且还是付诸实践的关键。

共同参与产生归属感,产生命运共同体意识

>>以第二象限事务为生活中心的时间管理方法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有效地管理生活。这需要我们有完善的原则,对个人使命有明确的认识,能兼顾重要的和紧急的事情,能平衡产出和产能的关系。

要分轻重缓急,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

>>通常星期天(或根据自己的信仰、生活方式、工作安排选择其他某个适当的时间)是进行个人思考和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包括周计划)的理想时间,因为这时候你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反省,寻求灵感,并根据各项原则和价值观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见图5-7)

也可以用来打游戏,刷剧,恶补睡觉和发呆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事先安排妥当的行事表,必要时仍须有所变更。只要把握原则,任何调整都可以心安理得。

计划赶不上变化,要相机而动,时刻根据客观实际做出调整

>>成功的授权也许是有效管理的最好体现,因为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组织,有效授权都是发展成长的最基本因素。

亲历亲为的管理者,累死是最好的归宿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小抄笔记与个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