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2读后

和你一起终身成长,这里是小苏的笔记本。

最近读完《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的第二部,主要讲述了明成祖朱棣的一生。关于朱棣,自古以来褒贬不一,许多人觉得他的皇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很不齿。但我觉得朱棣的做法并没有错,明明有反抗的能力,为何要任人宰割呢?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其实朱棣一开始并不真的打算造反,只是迫于建文帝削藩的压力,加上身边人的鼓动,最后才不得不选择走上反抗的道路。由此可见,哪怕如朱棣这样一位伟大的皇帝,在最初的选择上也很无奈。当我们因被迫做出一些选择而感到憋屈时,不妨想想朱棣,人家最初也是被逼的啊!这样心里多少会好受些。

关于朱棣我是很认可的,不仅是打仗的好手,还是治国的能人。虽然有几次关键战役都是靠运气翻盘,眼见要战败,却突然刮起大风,而且风向每次都是不利于敌军的,这种运气一次就算了,接连出现三次,可见他的运气有多么好!所以成功确实需要一点运气,特别是当我们为之努力到极致的时候,好运气往往能帮助我们迈上最难的那一级台阶。而朱棣能有这样的运气,我觉得并非天生,而是他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足够,在他那个时代,他无愧于“第一名将”这个称号,所以你如果羡慕那些好运的人,那么就更应该踏实努力,因为运气只会眷顾少数优秀的人。

许多时候,我们要懂得反其道而行,朱棣前面几次出征都不顺利,因为走的都是老路,总是规规矩矩地一步步攻城。直到最后一次出征,才在身边谋士道衍(姚广孝)的提醒下,清楚自己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京称帝,而不是一味地攻城掠地。于是一改前路,直奔目的地而去,最终直捣黄龙,成功进京,取得皇位。这一点告诉我们许多时候,我们想要成功并不需要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只要确立最终目标,那我们需要做得就是奔着目标前进,至于过程中的一些诱惑或者得失,不需要太过在意。就像我们玩一些冒险类的通关游戏一样,我们的目的就是到达终点,打败最后那个BOSS,至于过程中的一些小头目,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因为他们只会固定在一块区域活动,过了那块区域他们就不存在了,这样也可以帮助我们省去更多精力,更快地通关。

许多人觉得成功之后,就是享受的开始,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们到达顶峰时,往往会发现原来山的后面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在等着我们。当朱棣取得皇位后,也意识到这一点,打江山容易,真正难的是守住江山。朱棣在位的八千多天里,他每天都勤勤恳恳地工作,早上四点起床,上完早朝和午朝后,还要看书或者和大臣们商议国事,往往是到深夜才休息,如果那个时代有“劳模奖”的话,朱棣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背后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朱棣之所以是一个好皇帝,除了自身能力足够优秀外,还在于自己足够努力,越优秀的人往往越努力,这句话一点没错。

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朱棣一生做过许多大事,其中一件就是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当时大多数朝臣都是反对的,因为许多大臣都是南方人或者长期在南方生活,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加上在这里有自己的根基,一旦到了北方,自身利益就会受损,加上当时的人普遍迷信,迁都的时候发生了一些自然灾害,比如因为没有避雷针,导致因为打雷烧了房屋,按理说皇帝应该顺应大多数人的意见,但朱棣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清楚知道迁都的意义所在,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得迁都,最终他力排众议,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当我们的选择被多数人误解时,只要我们清楚自己选择的意义,就不能因此放弃,选择需要勇气,需要承担压力,但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到最后,就像收获属于我们的成功。

实力才是一切的根本,朱棣之所以能够做成一些前所未有的大事,比如编撰《永乐大典》、支持郑和下西洋等,就是因为当时的国家有足够的实力。不说别的,《永乐大典》中的每个字都是人们一个字一个字抄进去的,需要耗费许多人力,这些人都需要吃饭,同时也要养家糊口,光是供他们吃住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为参与的不是几个人,而是几千人,耗时6年才最终得以完成,如果当时国库空虚,根本不可能做成这件事。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足够的实力,而实力不是凭空得来的,需要我们一点点去积累,成功不难,但也不容易。

朱棣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到死亡,只经历了65年的时光。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时间从来不是我们的敌人,只要我们以朋友的方式对待它,珍惜和它在一起的每时每刻,它同样会赋予我们的人生更多的精彩。


题图摄影:DariuszSankowski

题图授权基于:CCO协议


【惊喜一刻】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摘自:《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第二部(新版)》 — 当年明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朝那些事儿》2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