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时间学一点“人类学”

        我之前对“人类学”没有什么概念,如果有谁提到“Anthropology”(人类学),多半我会把它和“Archaeology”(考古学)搞混,脑海中浮现的是原始的部落,和一些离当下生活太过遥远,无甚用处的研究。所以,绝没有想到过有一天,我会坐在大学的教室里,津津有味地听“人类学”的入门课,然后还像个搞传销的似的,逢人就建议去学一点“人类学”,尤其是学习用人类学的思考框架,去看待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查了一下百度和知乎,对于人类学的说法是一致的:“人类学(英语:anthropology)一词,起源于希腊文,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这个学科名称首次出现于德国哲学家亨德在1501年的作品《人类学——关于人的优点、本质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中,当时人类学这个词指的是人的体质构造。当代人类学具有自然科学、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源头,它的研究主题有两个方向:一是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二是追溯人类今日特质的源头与演变。” 

        看了这个定义,也许还是多少有点不知所云,至少不一定能够体会和理解我听课时的兴奋和推荐的热情。但是如果我对你说,Anthropos在希腊语里是“man”的意思,而“man”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人体构造指的是谁的构造?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黑人,白人。。。?这从一开始就带着相当的模糊性的名字,是否可以引发很多的思考?

        我们看待事物都是从自身出发的,所以我们都是盲人摸象,没法知道每一个事物绝对客观的存在,这个世界是我们每一个人眼中的世界,都只能是相对的真实。我们善于归纳总结,但所有总结出来的规律,都只是正态分布的中间那一段,往往会有例外,就如同女人的力气比较小,但一定有一部分女人的力气大过一部分男人。所以我们总是不自觉地会“以偏概全”,会“自以为是”。偏见和歧视就是这么产生的。

        人类学在反复地提醒我们,对于问题的看法,都与视角(perspective)有关。那么人类学研究的视角和目的又是什么呢?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人类学教授Johannes Fabian 提出:“人类学演化成为不再只是研究人的本性的科学,而是针对一部分的人类对于另一部分人类(乃至整个人类)的损害的研究”。哥大的人类学女教授Ruth Benedict,曾经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她提出“人类学研究的目的是让人和人之间充满差异的世界能够安全。” 曾在美国,非洲和南美任教的人类学家Horace Mitchell Miner 则提出:“人类学家的任务就是让熟悉的变得陌生,让陌生的变得熟悉,从而让彼此得到启发。”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着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如果只是机械地去学一些所谓的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只能是囫囵吞枣,绝不可能充分地了解当地文化的本质,有时比完全不了解更糟糕的是一知半解的自以为是。就好像一些被跨国公司从其他国家派到中国的外派高管,表面上好像学会了如何双手递名片,干杯喝茅台,也了解了一些所谓“关系”的重要性和中国员工的特点,但实际上对于市场,组织和管理特点都缺乏真正的了解,那种流于表面的文化培训,并没有什么大用处。

        前几天正好和美国同学谈到NBA在中国被禁播的事,他们谈的都是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但我和他们说,在美国,言论自由也不是绝对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言论禁忌,就像在美国绝不能在公开场合讲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的话一样,在中国任何涉及国家分裂的言论,都是绝不能被听之任之的。而对于禁忌的理解,离不开对于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以及换位思考。

        除了视角不同,还有处在的权力地位不同,社会结构不同,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认知就会完全不同。所以,我们不要武断地认为自己了解真相。希望大家都能学一点人类学,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冲突。

你可能感兴趣的:(找时间学一点“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