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茹锦:如何选择适合你的培训课程?

01

今年3月,我参加过一个由黑马学院成都分院主办的《营销战略与创新》的培训课。

课程第一天是由神州优车集团首席营销官杨飞老师分享《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的品牌营销体系》,第二天是由“中国定位培训第一人”于雷老师分享《定位与品类的力量》。

这场培训给我带来了什么呢?

第一,授课老师对于某些现象的观点,对于某些事情的对策,跟我的看法和想法不太一样

第二,我是带着问题去参加培训的,但是,培训结束之后,只有其中一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另一部分问题还没有答案。

第三,由于培训师的职业习惯,所以,在参加培训的时候,我通常会在头脑中,同时扮演学员和培训师两种角色:

从学员的角度上,我会在培训中去学习和吸收新知,从培训师的角度上,我会去看这位授课的老师,在授课技巧和课堂呈现方面,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优化。

而这一次培训,我发现授课老师在授课技巧和课堂呈现方面,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并不多,相反,我能从他们的授课中找出很多需要改进的点

所以,参加这个课程对我来说,是一场不太好的培训体验,也没有让我收获太多,算是一次失败的培训经历,对吗?

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是一次让我受益匪浅、拨云见日,感觉物超所值的培训体验。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培训师的观点和你不一样,带过去的问题也没有完全得到解决,还能从老师的教学方式中找出很多漏洞来,怎么会是一场有效的培训呢?

我们先从观点这个层面来说。

如果,培训师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一致或者差不多,那这场培训其实我就真没必要参加了,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能给的“子弹”,我的武器装备中都已经具备了。

你知道“回音室效应”吗?

自媒体兴起以后,当我们使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等这类产品的时候,我们收到的信息,都是根据我们自己的兴趣定向推送和选择的,这导致我们不断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

在这种观点单一、相对封闭的信息来源中,我们会自然而然把接收到的信息当做事实的全部,并分享出去,再彼此印证这些相似的观点,这个现象被称为“回音室效应”。

所以,一个人能收集到的信息,相对于真实的世界其实是不够充分的,然而,我们只能依靠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做出决策。

因此,当我们在自己认定一个观点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保持开放,倾听、接纳多元的观点,有效地探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可能性,允许自己的观点随之更改,而不是让你的自我意识或思维盲点阻碍你。

第二,我带过去的问题,的确有一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有一部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同时,经过这次培训,我意识到了一些我不曾发现过的问题(相当于以前我不知道这方面有问题),并且也在培训中得到了思路。

首先,你需要意识到,培训并不是万能的,培训只能解决“培训影响域”里面的问题。

哪些是“培训影响域”里面的问题呢?

知识和技能类的问题,都属于“培训影响域”,都是通过有效的培训可以解决的。

部分态度和认知方面的问题,也能通过培训解决。

但是培训无法解决资源、体系和流程的问题。

所以,首先你需要了解,你参加的这个培训课程,究竟是解决哪方面问题的?

如果解决的是知识问题,那么这场培训的最佳效果是:丰富学员的知识储备,使他们能够看到事物之间的各种关联性,让他们能够为关键问题拟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学习不是把知识“下载”到自己的大脑里,而是在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链接

如果培训课程解决的是技能问题,那么这场培训的最佳效果是:帮助学员从“不会”到“会”,从零到一,从无到有。

比如说《化书成课》的课程,就是典型的解决技能问题的课程。

所以会让学员带书参训,边学边练,在课程现场,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反馈,现场把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转变为课程,并分享出来。

只要学员在课程中做到了“现场出成果“,那么这个技能问题其实就已经得到了解决,剩下的就是刻意练习熟能生巧了。

如果你想解决的是知识和技能类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培训得以解决。

但如果,你想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线性问题,而是系统问题呢?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那么,你遇到的问题恐怕不是线性问题,而是系统问题 ——

* 看似是个小问题,但是要解决它却要耗费许多资源;

* 多次试图解决一个问题,却总是无效;

* 问题本来应该容易解决,可是人们却故意不解决;

* 似乎有个情感障碍,让人们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

* 类似的问题一再发生,整改了也没用……

这类系统问题,就不能仅仅通过一场培训来解决。可能需要学习很多不同类别的课程,可能需要和一些专业人士做沟通,可能需要做一些尝试和复盘,可能需要获得一些市场反馈,可能需要通过管理咨询来解决……

总之,解决这类系统性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和经历

而我当时带过去的,就是系统问题。

既然是系统问题,是无法通过培训来解决的,那为什么参加这个培训课,能够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呢?

因为课程中的一些内容,给我的思维杠杆找到了一个支点,为我分析问题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思路和框架,让我在探索中,不断缩小包围圈,逐渐接近答案。

至于培训老师的授课技巧和课堂呈现,这一点,我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

一方面,我做了很多年的培训师培训,对培训师的授课技巧要求,自然会比较高,但是我不能以我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其他授课老师。

因为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授课风格和教学思路。也许在我看来,某位老师某些方面的“不足”,恰好是这位老师的特色呢?

何况,培训师的核心竞争力已经由课堂呈现变为课程开发,不仅要讲得好,更要内容好,能够解决问题

培训领域的竞争,往后走,都是原创课程的竞争,因为课堂呈现技巧都是可以通过训练巩固的,只有无法被轻易复制的原创课程才具备持续的竞争力。

而我当初参加的培训,两位老师的课程,都是原创精品课。课程中都有对我的原有认知产生触动的一些内容。

所以,这样一场看似“问题百出“的培训课,给我带来的收获却是意犹未尽的。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很多人都渴望通过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优势能力、锻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当各种各样的培训课程在你眼前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刷遍朋友圈的时候,你究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呢?

02

根据我多年来参加培训的血泪经验(从2012年至今,每年参加的线下培训课程超过36场),总结出个体选择培训课程时,应该重点考虑的六个因素:

第一、这个课程中的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

很多老师的课程,内容很好,但学员却无法迁移到工作中去应用。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是课程中的内容和学员的实际工作场景是脱节的。

好的课程,学习者学完之后,可以自主的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相关场景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迁移”或“举一反三”。

所以你在报名参加培训课程之前,需要先考虑三个问题

1、 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我能学到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2、 我在这个课程中学到的方法,将来可以在哪些场景下使用

3、 课程中有没有设置一些场景模拟和实践演练的环节供我实操?

03

第二、这个课程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

你要考虑,这个课程是否能让学员在课程现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般来说,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的课程,通常能够做到:让学员在培训现场解决问题。

一,以任务为导向来进行课程的设计

比如《三招九式玩转学习型社群》这个课,就会让学员在课程现场,通过完成任务来解决我们在社群运营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

这样一来,大家就能在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社群建立、社群运营、社群营销所需具备的技能、方法、思路和工具。

二,  课程前后有对比

比如杨隆恺老师的《一天驾驭PPT2016》的课程,就会在课前让学员提交一份自己做的PPT,课后再让学员把自己通过课程中的训练,优化后的PPT拿出来和之前的PPT做对比,看到学习前后的差距。

三,学员在课程现场能够出成果

比如段烨老师的《建构主义7D精品课程开发》,学员在课程现场,就能完成以下成果

调研工具,课程简介,课程结构图,教学指导图,案例素材集,学习活动集,讲师手册。

能在课程现场,让学员做出显性化的成果的课程,才是能真正帮助学员解决问题的课程。

所以,你在参加培训之前,可以提前问一问培训的主办方,这个课程,学员在培训现场能够产出些什么?

04

第三、这个课程是否会建立学习共同体,让学员在团队中学习?

一些培训课程会组织学员建立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让学习者在团队协作中学习。

比如《化书成课》这个课程做内训的时候,就会让学员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发课程:

一个组的伙伴以一个课程作为案例,来共同协作完成课程开发任务,从而在这个实际演练的过程中,掌握开发课程所需具备的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每个组以一个课程作为案例来学习课程开发技术

这种方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一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有限的,而协作学习可以弥补个体的不足,让大家通过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收获到更多的经验和智慧。

你可以在参加培训之前,想一想:我能否通过参加这次培训建立更多的链接?比如认识一些同样想要成长的战友。

第四、课程是否具备系统性和框架性

如果一个培训课程,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其中的知识点没法串联起来,对于学员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培训师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思维

我们所擅长记忆的不是碎片化的知识,而是结构性的知识。

一个好的培训一定是一个框架的不断细化,逐步落地。先聚拢再发散,这样也符合大脑的记忆习惯和思考习惯。

所以,你在参加一个培训之前,可以先看看这个课程的内容目录,是不是以一种结构化、体系化的方式进行的设计,有没有把课程中那些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完整的体系

05

第五、能不能让你突破已有的认知局限

学习就是让自己的认知脱离舒适区,如果你滞留在舒适区,你的学习很可能是一种伪学习。

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在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迭代的过程中滋养出来的,我们可以以比较小的代价,非致命的代价去犯错误,然后在这些错误当中获取真知。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能够突破你已有的认知局限的课程,能够节省你成长的时间,让你少走一些错误的路。

任何人都可能遭遇认知瓶颈,而有一个不同视角的人,可以帮助你突破这个瓶颈。

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倾听、接纳多元的观点,不断更新、修正自己的观点,避免固步自封。

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你也可以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有颠覆自己原有认知的事情发生吗?

第六、  这个课程是否有成功案例,是否经过市场验证

报名一个课程之前,你要看曾经参加过这个课程学习的学员,都收获了些什么,提升了些什么,增强了些什么,领悟了些什么,改变了些什么。

如果大多数人,都能通过学习这个课程获益,并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果,那么这个课程就是有成功案例的。

如果你参加的是公开课,你还要看这个课程开了多少期课,或者之前开了多少场和这个课程相关的沙龙课。

每一次沙龙课,每一期公开课,面向的都是不同类型甚至不同需求的学员,如果一个课程可以持续的开下去,至少能说明三点:

1, 这个课程能够满足不同的学员需求

2,市场愿意为这个课程的价值付费;

3, 这个课程经过了市场长期的验证

同样的,如果一个课程在很多不同的企业做过内训,口碑不错,甚至还有复购,那也是经过了市场验证的课程。

所以,在选择培训课程的时候,你要了解这个课程有没有成功案例,有没有通过多次开课来让市场验证它的价值,两者都有,才是值得你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的课程。

06

选择培训课程跟我们选择其它产品一样,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我参加过很多很多的培训,而其中对我非常有帮助甚至帮助我升级思维系统的,很多都是我凭着直觉的兴趣去的。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和他/她所走的道路都是独特而与众不同的,因此,什么样的培训适合于某一个人,不可一概而论。

除了我刚才提到的六个判断标准之外,你也要信任自己的直觉,培训课程的选择与生活中其它的很多选择一样,都需要我们真正安静下来,聆听内在声音的引导,而不是在头脑乱哄哄的时候左右为难。

如果你对某个培训感到好奇、渴求、有兴趣或是心里欢悦,而这个课程刚好又符合前面提到的六个标准,那你就大胆的采取行动吧——生活常常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袁茹锦:如何选择适合你的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