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注(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曲方能求全,弯曲才能伸展,窪地才能盈满,破旧方能立新,心思少才能获得,多了反而使自己迷惑。所以圣人持守知强守弱的原则,成为天下的范式。不故意表现自己反而能使自己更加与众不同,不自已为是反而能彰显出英明,不自我夸耀自己的功劳反而能成就自己的功业,不高傲自满反而能使自己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只要做到与世无争,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可以与你相争了。所从古人所说的委曲求全的故事就决非虚言了,只要是按照知强守弱的原则去落实的人,一定是最后最有收获的人。

“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这几句是老子在描述“道”的运行原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运动方向是与万物生长方向相反的,当生命走向颠峰的时候,以“道”观之却是它走向衰败的开始,因而要想长久就要明白“柔”的作用。

“曲”,“枉”,“窪”,“敝”是人们一般不愿意接受的状态,是故意示弱的状态,而“全”,“直”,“盈”,“新”正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状态,他们不明白没有委“屈”何来求“全”,没有弯曲哪有伸展的机会,没有低窪之地,又怎么等待流水盈盈呢?不破旧又何以立新呢?守“曲”以待“全”,守“枉”以待“直”,守“窪”以待“盈”,守“敝”以待“新”,“曲,枉,窪,敝”就是无为的状态,“全,直,盈,新”就是有为的结果。这就是老子的以无为待有为,无为而无不为的真谛。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知强守弱,弱者道之用,就是老子对“道”的实用性的一次阐释,他希望人们可以效法“道”的弱用功能。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自我夸耀,自已为是的逞强之举,所以才会“不明,不彰,不功,不久”,这三句话是老子对那些好“强”之人的警告。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如果你把世人所争的“名,权,利,财”通通视如粪土,你不去争贤,不去争所谓难得之货,又有谁能和你争呢,又有谁争得过你呢?

本章是《道德经》中最富争议的一章,因为后世的阴谋家,兵家和法家从中吸取了太多的营养,做了不少的伤天害理之事,因而有人把老子推为阴谋家的始祖。在我看来这是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老子的原意,老子自来是反对包括战争在内的一切争斗的,本章的原意就是劝人们不要争强好胜,不要争名夺利,而那些阴谋家,兵家和法家却用老子的思想为己扬名,为己争功,为己获利,最终还是落到一个“争”字上,这与老子本意是南辕北辙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新注(第二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