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常教学的情调》10

忘了从哪一天开始读的张文质老师的《日常教学的情调》了,断断续续,到今日终于读完了。

合上书,我依然说不清我具体读了些什么,但我的总体感受是,读它,能让我看到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些感觉无解的问题,在这里都找到了答案。那些让我们焦虑不安的问题,是问题,也不是问题,因为那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特点,某一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独有共有的,老师焦躁也没用,正确看待,你便能接受他,感受到生命成长的神奇。懂得很多的问题都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我们就可能会多一些面对问题的心平气和。

张文质老师说,杜威活了九十多岁,学术研究生涯长达七十多年,到了晚年还在跟自己的学生感慨“教学真是一个神秘的事业”,而这一点,张老师从他自己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中也深刻体会到了。生命从小到大的发展变化过程真的是让人难以预料,所以张老师说“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对学生真的没有洞见力”,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都不要轻易地沮丧,不要轻易地妥协。不要轻易地承认失败,要去直面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语)”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为有优秀学生而欣喜,为有落后学生而焦躁,甚至无休止地抱怨,但是,张老师说,“参差多态”是对一切生命的承认与尊重,因为只有在与“参差多态”同样的丰富多彩里,我们才能体会不同的生命所呈现出的不同,正是复杂的差异性成全了教育学,也成就了教师。由张老师的这些话,我又想起钟杰老师在一次讲座里说的话,她说她每带一个班,就出一本书。试想,如果没有学生的参差多态,钟老师哪来那么多写的素材?老师和多姿的学生之间就是互相成全。

在这本书里,张老师从教学的目的、教学的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做看见生命的教育,做生命在场的教育。而对教学,他则提出了“大问题”教学课题。他听课无数,各种各样的课堂与老师,使他带给我们这样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教?既然我们是为儿童的发展而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最有助于儿童发展的?教师需要用哪些素养、哪些个人能力去推动教学的实现?“我们为什么而教?”我觉得这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拷问教师灵魂的问题,它是一切教学问题的纲。摆正了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可能就会更趋向于顺势而导,焦躁可能就会换成方法。

在这本书里,在张老师的其他书里,张老师都提示你,不要做急功近利的教育和教学。他说:“作为一个老师,其实你最核心的工作是‘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收获是未来的事情。所以教育更需要走正道,不管情况怎么复杂,老师们都用自己一贯的方式,用诚恳的、素朴的、善良的、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方法对待学生。”

张老师《教师的使命》一书中,就提到小学老师要做四小人物:侍候小人,做小事情,对学生有点小影响,人生有点小成就。在《日常教学的情调》这本书里,张老师再次提到了这个“四小”,因为教育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小学老师就是尽本分的人。对这一说法,我越来越有认同感。作为老师,一生若真能做好这四点,恐怕就不是小人物了,就是自己心中那个伟大的人了。

这本书的每一篇,都说到人的心坎里。张老师这么多年来,站在地上去听课,站在高处去感受分析,他在为真正的教育呐喊背书。他的诸多提法,是最真实的教育建议,但又是美好的教育理想。再翻翻这本书,忽然就觉得这书第一篇文章最后的那个“三”,再有道理不过了


好教师不是仅通过培训就能造就的。如果追根溯源地问什么人才能当教师,我有三个标准:

第一点:童年过得好。童年过得好的人,本身更快乐,更有生命的热情,更有童心,更愿意与人交往。

第二点:不差钱,家境良好。不为物资发愁的人,从事教师职业后,更安心,更专心。

第三点:身体好,体力好,有强健的身体。有强健身体的人,更有可能有一个良好的性格。一个人情绪低落与他身体的疲劳有很大的关系。


于是,忽然又想到张老师的幽默可爱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日常教学的情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