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黄山——从光明顶到迎客松

一上黄山——从光明顶到迎客松(雨雾黄山)

-张不断  2012年5月13日


黄山虽然是文化、自然双重遗产,但因战乱和文革,古建筑几乎被毁殆尽,黄山因此而有着更加纯粹的天然本色。所以,游黄山看的是大自然的大手笔,比起游玩文化厚重的景区,思想上要轻松许多。

图片

▲鳌鱼峰上眺望南海

18:06, 来到鳌鱼峰,其时雨已经停了。在这里可以看到南海(前海)群山,视野非常开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雄水长,渐欲迷人眼。当空半轮明月,虽有些朦胧,却是恰如其分地点缀了诗意一般的画境,更使人心旷神怡。

图片

▲通往鳌鱼峰洞的石间山道

南海之美,稍后再回来欣赏,先沿向下走,去看看到鳌鱼洞。

图片

▲百步云梯所在莲花峰山段

百步云梯在图中右则60倾斜的光滑的山石中间,百余级阶梯,下临深渊,上达莲花亭(图中近中间直角三角形山体的斜线的中心便是连花亭,不太清晰)。

百步云梯是之后一天早上爬的,挺宽的,不陡,但太长、太高,走着也蛮累的。

图片

▲俯视鳌鱼洞

图片

▲仰视鳌鱼洞

鳌鱼洞,又名升官发财路,是一个很短的山洞,不过很窄小。

图片

▲鳌鱼背上看到的光明顶

从鳌鱼洞返回到鳌鱼峰峰顶,即鳌鱼背。远远的、最高的地方是光明顶,山中间白色的楼房是天海处的白云宾馆。

光明顶最高处的建筑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气象站——黄山气象站。明代普门和尚曾在此创建大悲院。据说气象站里有一干人是专门盯着黄山的气象变化的,并反映到各个信息点。如果预知雾大、雨大或行雷,便会通知有关部门临时封山。4月49日(雾大)的莲花峰就不对外开放。旅客要想知道第二天的天气情况,随时可到酒店里咨询。

眼下是山谷间的一池水。虽然温泉是黄山四绝之一,但在黄山高山上的观景线路途中一直没看到。黄山山脚下倒是有人字瀑、百丈泉及温泉景区,这次没时间去体验了。

图片

▲鳌鱼背上的大块文库

这个大块石头是不是龟形呢?当时因为太近,看不到其全景,不过,这一带应该是有一景叫鳌鱼驮金龟的。

图片

▲云龙一

在鳌鱼背上,有缘看到了精彩的一幕——山间浮云数十里,皎皎,似白龙出海,蠢蠢而动,盈盈,如青纱遮脸,欲说还休。

图片

▲云龙二

图片

▲云龙三

图片

▲云龙四,换个角度看龙身

江山如此多娇,风物如此多情,天下有几人能得?又有多少情愫因此而生?幸运的事常有,幸运的人不常有,这一刻,我也只得到了江山,没有得到美人。

图片

▲云龙五

这时候,来了三个外国朋友,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场景,连叫“amaze”。从此以后,他们应该能更好的体味到中国古诗、中国画的意境了。

图片

▲一望无际的南海(前海)

当晚在天海亭附近一石凳上过夜,遇上连夜雨,雨衣雨裤都穿了,还打着雨伞,熬得非常凄戚。迷迷糊糊地,大约睡了一段光景。第二天早上四点出发到光明顶,阴天雾大,无缘日出,想想前一天已经在猴子观海处看了日落,倒也不感到遗憾。

图片

▲观石亭

五点多,到观石亭走了一趟,也是一个曲径通幽的场所,因为天未亮,雾浓并且下起了雨,没看到怪石。返回光明顶,开始下雨,一下便 是大半天。

图片

▲鳌鱼背上通往一线天的小道

从光明顶下山,途经天海,又来到了前一天傍晚到过的鳌鱼背。

从鳌鱼背走向百步云梯,有两条路,一条是鳌鱼洞,一条是一线天,鳌鱼洞前一天晚上走过了,这次走一线天(其实前一天晚上也来看过了,当时的一线天简直就是一条小溪)。

图片

▲俯视一线天

一线天,两石相夹,窄如古巷。黄山素有“前山险,后山秀”之说,后山的秀已经见识了,前山之险在这里可见一斑。

图片

▲仰视一线天

回首仰望,虽说阴雨天看不到蓝天,但仅存一白光线也蔚为壮观。

图片

▲通往百步云梯的山道上看到的树林

林间,白色的是白玉兰,黄山上,白玉兰挺多的。

图片

▲百步云梯终点

走百步云梯时,一直想着要在最陡的时候,给它拍张照,结果,走完了,也没遇到陡的,有些失望。“云梯”二字起得过于大气了。

图片

▲路边的跳舞松(非官方命名)

登莲花峰的途中,也能看到一些奇松。

图片

▲留影

留影,身后高高的,被云雾笼罩住的,便是莲花峰峰顶了。

图片

▲摩崖石刻

“突兀撑青穹”,这表明此处是天与地的分界,再登高一点,便非人间也。看到这个石刻,浑身仿似充了一次电,力量猛增。看到这个石刻,浑身仿似充了一次电,力量猛增。

图片

▲回首来时路

图片

▲坡度为80度阶梯

最后的一段路。登上这坡度为80度的阶梯,便是莲花峰之巅了。

图片

▲莲花峰之巅

莲花之巅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国务院批准 重要地理信息数据 黄山莲花峰 高程 1864.8米 国家测绘局建设部监制 二00七年四月”。因为雨大雾浓,大家来到这里,能做的事情唯有与此石碑合影留念。

第一次登上这么高的山峰,看到的却只是白茫茫的一片,说实在的,很不甘心,可这就是命,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图片

▲莲花峰之巅全景

莲花峰之巅,就这么一点地方,不及光明顶的十分之一。

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批登上莲花峰的人,是宋代咸淳四年(1268年),国史院编校吴龙翰、进士鲍云龙、文士宋复一等三人。他们于秋冬之际,自带干粮,费时三天,始登峰顶。后写下《黄山纪游》一篇,为现存最早游莲花峰的文字。他们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狂放中吹铁笛,歌游仙招隐之章。龙翰赋诗,有“铁笛一声天未晓,吹开三十六峰云”之句。

一介书生,居然在那个古老的年代,就已经攀爬到莲花峰之端,实在了不起。想想我是沿着宋代之后开凿的石阶登上来的,真是惭愧。

图片

▲下山途中看到的松树(不知道像什么,想不出好名字)

图片

▲徐霞客揽景(非官方命名)

下山途中,惊讶的发现,莲花峰之巅下方的石体上,有一块凸出的石头(木头?看不清楚,忘了自己原来是带得望远镜的),形似一个背着竹篓的古人在那里眺望,仿佛便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徐老前辈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最钟情的,还是黄山,一句“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奠定了黄山在中国群山中的帝皇地位。

古代人旅行不比今人。我从上海坐汽车来黄山,也就六七个小时的时程,但古人要从上海来,骑马得几天,走路那是几个月了。但是,大自然的魅力在呼唤,多少古人背井离乡,去追寻视野上和心灵上的震撼。

古代的驴友,名气最大的要算李白和徐霞客。李白是拿着皇帝送的“钦敕钱粮牒牌”游山玩水的,可以逢州吃州,遇县吃县,非常潇洒。途霞客就没那么幸运了,全凭着一己之力,一路打工一路旅游的。

图片

▲陡峭的石阶

垂直角度足有七八十度的坡路,人下的时候手脚并用。

图片

▲黄山十大名松之送客松

去往迎客松的途中,先遇到了送客松(坐索道下山的话,等一会要从这条路原路返回,那时送客松便是在送走从玉屏楼出来的旅客。这里的路也是用铁栏隔开的,此时靠右行(图中从左到右),距送客松较远,是拍摄的最佳角度,便先拍了)。

图片

▲象石

象石的后面,还有一块巨石,上面有更多的石刻,其中有“江山如此多娇”,据说是为了弥补毛泽东没有来过黄山而刻的。因为雾太大,没能拍摄到。

图片

▲青狮石

与象石相对的是青狮石,形似大巧若拙的青狮。

图片

▲陪客松

迎客松前面的两棵陪客松,风姿平平,但由于处在最好的舞台,也就成了人们争相留影的对象。

图片

▲黄山十大名松之迎客松,代表不了黄山

虽然迎客松作为黄山的一张名片,蜚声中外,但也仅是黄山万丈光芒中的一抹星辉,远远代表不了黄山。

迎客松后面三千米远,是天都峰。因封山育林,要到2015年才开放。

图片

▲好汉坡上的小松

从玉屏楼出来,途经送客松,来到好汉坡。

图片

▲索道站出入口前面的孔雀松(官方命名的孔雀松是这棵吗?)

图片

▲坐索道下山,山上阴有浓雾,山下已然放晴

图片

▲黄山山体

图片

▲在山下看到的黄山

图片

▲2012年看黄山的最后一眼

在山下慈光阁歇体,仰望黄山,看着它那灰色的水泥建筑物式的色彩以及没入云海的峰顶,回想自己在山上三日的游踪,大有从画中来的情怀。

想起来时,在车上看到黄山市街道上的一幅标语:天下之美,美在黄山;人生之梦,梦圆徽州。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上黄山——从光明顶到迎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