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假陪娃”模式,我get了这两个互动方法!

开篇来个扎心问题:

你是在陪娃,还是假装陪娃?

你陪手机的时间恐怕比陪娃的时间都长吧?

一手带手机,一手带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事实是,埋头刷手机,娃喊你选择性失聪;娃问你十万个不知道;娃哭了,终于给点反应了,这不,手机没电自动关机了……

以上是自我吐槽,各位不用对号入座,尤其是猪队友们。

作为一个还有点良知还有点责任心的老母亲(人间不拆),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下定决心认真陪娃,让电视剧综艺神马的都见鬼去吧。。。。。。

小朋友刚上幼儿园和大人有“分离焦虑症”,我觉得我也有这个症,不过是“手机分离焦虑症”。

为了彻底断绝诱惑,手机和陪娃只能二选一,要陪娃,不拿手机,要刷手机,就不要陪娃。

废话有点多了。。。

在逐渐戒掉“假陪娃”的康庄大道上,我竟然get到了两个不错的互动方式。

【陪娃主角是娃,让娃做主啊喂】

谨记陪娃不是大人全程主导,鼓励孩子翻身做主,给你当“小老师”。

常听到“自然教养”,“顺势学习”,“静待花开”等等育儿观念,但是,听过这么多道理,依然按不住一颗想探知一二的心。探知什么?探知孩子究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多少。

这种心情就像复习了很久的功课,一朝考试,期待放榜。

于是,我开始装傻,讲过的书,做过的题,说失忆就失忆,不会读,做不出来,苦恼地挠头向孩子求助,鼓励孩子开口给你讲解。

孩子讲解的过程,一定要配合到位,”哦,原来是这样,妈妈都不懂。“”你太厉害了,是个小老师了“,一大波彩虹屁跟上,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后孩子就越来越愿意开口。

孩子在翻身当“小老师“时,不仅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家长也可以从中接收到反馈。而且孩子能用口头语言将一个概念或知识点解释清楚,说明他掌握了其中的学习策略。

孩子的“小老师”角色其实是“费曼学习法”的另一种形式。

【费曼学习法】

一顿操作猛如虎,仔细一看原地杵。

努力没错,但盲目努力总要翻山越岭走弯路。

学习方法很重要!

不瞒大家说,作为一个伪中文专业毕业生,平时上课看小说那叫一个爽,等到期末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等书全部是重点,全部要背要考,背到哭泣,当初就是用了费曼学习法,让我在考场下笔如有神。

这么神?对,就是这么神。

费曼先生本人就是个大写的牛叉。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位提出纳米概念的人,曼哈顿计划天才小组成员(二战扔到日本的原子弹就是这个小组研发的),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总是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观点和概念讲清楚,妥妥“教师届的战斗机”。

想更多了解这位费曼先生,可以去看他的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幽默感十足,有趣的灵魂无疑了。

别闹了,费曼先生

划重点!!!

费曼学习法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步骤:

1.Pick a topic you want to understand and start studying it.
选择一个学习主题,开始阅读关于它的所有资料,做必要的笔记。

2.Pretend to teach your topic to a classroom. Make sure you're able to explain the topic in simple terms.
假装你在教室里向学生解释这个主题,用尽量简单的词汇去描述它,力求学生能听懂。(听众可以是他人自己,也可以是你的毛绒玩具)。

3.Go back to the books when you get stuck.
当你在讲解卡壳时,再回头阅读资料,弄清楚再继续讲解。

4.Simplify and use analogies.
回到第一步,试图用更加简洁、直白的语言去讲述概念。(这步不能省略啊)

比如一个学术性很强的文章或者抽象的概念,如果孩子能用直白简洁的语言讲述,或者用生活中的例子打比方做类比,说明对此理解足够深刻。

平平无奇四个步骤,真的落实下来,效果立竿见影。当初专业考试题目身边同学基本都背到了,然而拿到试卷下笔时还能回忆并完整作答的就是小部分人了。我在背诵时,针对含糊的知识点,会采用“自我对话”的方式,自己给自己讲解一遍,讲得通就过,讲不通再回头学一遍,直到掌握。

大道至简,好用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陪娃时完全可以互动起来啊。

【提问启发,引导孩子思考】

陪娃不管陪什么项目,一定要明确,我们是想促进孩子独立思考,发展独特的思维模式,发展属于他们自己的策略,而不是大人主导,用自己的思维去框定孩子的思维,让孩子死记硬背你的策略和套路。

这里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问,如果前面一条让你当戏精,这条让你化身十万个为什么。

陪伴的过程可以尝试问孩子:”能和我说说这个问题吗?“”能告诉我你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吗?“”你觉得难在哪里?卡在哪里了?“

哪怕孩子不能一下子回答以上问题,但经常提问能促进孩子思考,让孩子意识到大人给出的答案并非唯一解,解决问题的方式远不止一种,形成自己看问题的方法和思考模式。

【重视孩子的问题,认真对待每一个提问】

大人多提问引导孩子思考,孩子在思考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其他的疑问,鼓励孩子提问,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在某个阶段总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把大人问得招架不住,有一个观点表明:“孩子永无止境的问题,不完全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或者延长和大人的对话,事实上,孩子在提问时,确实想要知道答案,想寻找好的解释,并从中学习。”

作为家长的我开始反省对待孩子提问的态度和方式。

好在有榜样在前,值得学习的前辈就是陈美龄。

陈美龄曾经是风靡一时的华人歌手,与邓丽君、欧阳菲菲齐名,却在事业最红时,主动放弃唱歌,到国外学习并获得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学位,成功把三个儿子都送到全球名校斯坦福大学。

读过她的书《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进了斯坦福》,被她对待孩子提问的态度和行动深深折服。

有一次陈美龄在做饭,儿子跑到厨房问她:“妈妈,妈妈,为什么天是蓝的?”她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但没有叫孩子等待,反而立即关掉煤气炉,称赞孩子问得好,然后兴奋地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

正如她的行动,她认为“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孩子等一等!”

自我反省做不到像美玲妈妈的程度,但她对待孩子提问的态度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戒掉“假陪娃”模式,我get了这两个互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