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打开读书app,首屏推荐了一本名叫《阅读变现》的书,第一眼看见的时候,我愣了一下,还有这种书?不会是交智商税的吧?阅读在不输出的情况下,怎么可能直接变现呢?
刚好最近我也一直想在看书写书评上有所突破,所以就好奇点进去试读了几页,没想到一下子就被作者的内容吸引了,没错,这确实是一本阅读变现的书,但是此“变现”却非彼“变现”,而是让你真正把阅读的内容为自己所用。
这本书的作者山口周毕业于哲学、美术史系,但毕业后却进入外资咨询公司工作,不但在商业领域出版多本著作,还在培训机构当讲师授课。他走上一条完全和美术史不相关的道路,却能够跨领域获得成功,正是因为他有一套“高效阅读法则”。
在这本书中,他告诉我们,成年人需要阅读的书只有两类——商务类和通识类,商务类掌握基础知识,通识类塑造个性。然而这两类书的阅读方法却截然不同,他针对每类书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不同的阅读技巧和精华书目,以及如何整理关键性信息,提升根据情况组合信息的能力。
从这本书中,我最大的收获是这3点:一是利用好4个高效阅读原则,让你迅速掌握书中精华;二是了解并掌握商务类和通识类书籍的挑选方法及阅读方式;三是如何让旧书焕发新生命。
一、4个高效阅读原则,让你迅速掌握书中精华
1.一本书,读两成就够了
第一次听到这个原则,可能你会觉得有些诧异?两成?好不容易花大价钱买来一本书,只读两成不是浪费吗?我刚开始看到这个原则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受,但是作者接下来的解释,却让我恍然大悟。
作者在书中提到,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花费的不仅仅是买书的钱,更多的是在阅读这本书时所花费的时间。而时间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更应该用在精华内容上,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
所以要把读书当成投资,读书所花费的时间,也要尽可能用在精华内容上。
那么一本书少则一两百页,多则五六百页,怎么找到最精华的内容呢?
在这里,作者提到一个帕累托最优原则,平常也会叫它二八原则。
它的意思是一项事物的80%结果、产出或报酬的80%取决于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同样的,一本书80%的内容往往取决于20%的精华。这20%的精华往往体现在书本目录,各章节的大小标题,或是段落的开头结尾带有总结性的语句。
这也就是第一个阅读原则,一本书读两成就够了。
2.阅读,要以“遗忘”为前提
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总有一个误区,觉得一定要把书中的内容全部都记住才行,带着这样的压力去读书,脑子就只记得去背内容了,反而失去了阅读的乐趣。
其实,阅读的时候,不要害怕自己会忘了,大脑作为高级控制中心,只发挥存储功能就太可惜了,多用来做一些逻辑和决策的事项不是更好吗?
对于怕忘记,我们有多种方式来处理,比如一个有搜索功能的笔记,分类明确的标签,只要在需要用的时候,能快速找到内容就可以了,而不必时时记在脑中。
正是因为不害怕遗忘,也能更加尽情地享受阅读这个过程,更好地和作者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
3.读5本书,不如“一本书读5遍”
不少人会以自己读了多少多少本书,以读书读得数量多而感到骄傲,虽然博览群书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是只注重于数量,而忽略了读书的品质,却是得不偿失了。
信息的传递都是一层一层向下游延展的,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在阅读时也要多读那些属于“宗”的书,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读那些各种“变”的书。
真正的好书,都经过时间和历史的积淀和检验,汇集了前辈所有的智慧,与其去读那些不知出处,不出名的小书,不如把那些经典的好书反反复复研读多遍,更能够掌握一门行业或一项技能的关键核心内容。
4.减少阅读中的“闲置时间”
除了我们工作之外,等公交,上厕所,睡前等等,有很多时间都是闲置时间。这些闲置时间,如果利用来读书,就会给我们创造更大,很多时候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总会想我要读哪本呢?我应该选择哪一本呢?在压力之下,我们往往会不知道选什么了。
如果我们在家中随处可见的地方,都放有一本手边书的话,那么不论在哪里,都能有机会随时拿起一本书阅读,这就减少了选择时间,利用了闲置时间。
同时,这个方法还可以结合书架使用,当你的书架上只有3本书的时候,你可能很难选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如果你的书架上有10本,50本,100本,那么你选到自己感兴趣的图书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也更容易降低阅读门槛,充分利用闲置时间。
二、两类必读书的挑选方法及阅读方式
1.商务类读什么&怎么读
商务类书籍指的是那些经过历史筛选的经典好书。在读的时候,可以借鉴书本最后的71本“商务书籍曼陀罗”。作者说还说道,新出版的商务书籍有九成都是“xx书”,不值一读。至于畅销书,则是为了迎合读者当下的市场和偏好,仅仅只会在一时风靡,过了百年之后,就没有多少人记得了。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会告诉我们很多问题的答案,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一定要选择那些经典书籍。就拿《庄子》来说,解读《庄子》的书是无法代替《庄子》本身的,因为每个作者在解读过程中都带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识,会有比较强的主观个人看法,而直接读经典著作本身,才是和几千年之前的作者深度沟通的唯一方式。
在读的时候,不要做摘抄和读书笔记,因为这种书就是要沉浸其中细细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这种大部头的书,在读的时候肯定会有些理解困难或是看不懂的地方,这种时候就跳过去10页再来翻看,总能找到感兴趣的,读得下去的切入点。
之所以需要读这些大部头的书,是因为只有对事物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去判断一件事物接下来可能的走向,以及这个方向是否正确,而避免自己陷入一叶障目的境地。只有你明确知道一道数学题的运算规则,知道怎么去算,你才有资格评判这道题的答案对或不对。正是带着这样宏观的视角,作者才能看透电通公司持续赚钱的理由,在关键时刻跳槽转行。
2.通识类读什么&怎么读
通识类是指培养一个人个性类的书籍,比如你喜欢社科、金融等等,都可以朝着某一领域的内容去继续研读,它对于你在自己工作中遇到疑问时很有效。九成普通人和一成能得出成果的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就体现在通识类内容的阅读上。
阅读通识类读本,可以从传统或有趣的好书开始,喜欢什么就读什么。检查自己和一本书是否合拍,就看你是否总能有兴趣读下去。此外,在阅读的时候,用短期视角阅读即可,因为重点在于解决问题,读完思路上能有拓展就是很好的收获了,保持一种探寻这本书“其中都有些什么”的状态,这种感觉很重要。
阅读的时候,要抱着以“做自己的制作人”的态度去决定自己的主题,因为你阅读了什么,将来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总是在阅读中重新认识自我。不要成为“知识的巨人”,而要成为知识的使用者和掌控者。
在阅读通识类书籍的时候,如果只是读过并不能和工作产生关联,真正有用的方法是把知识“抽象化”,归纳总结出一个核心的原理或概念,用这个核心原理来指导我们工作。
不要担心自己读过的内容会忘记,打造一个不会忘的机制,就是拥有一个有很多知识的宝库(知识之于世界就像鱼之于海洋)。只要在用的时候能够随时找到和调用,就能极大解放大脑的记忆负担,用来做更多高级的事情。
把书当做笔记,可以尽情在书上划线标注,因为这就是在和原作者深层对话。用不同的笔来标注不同重要程度的内容,便于后期查找摘抄。
采用三遍式阅读法,第一遍将比较在意的文字部分整体画线,避免句子脱离语境发生理解歧义;第二遍确定划线的先后顺序,筛选其中的重点;第三遍则动手摘抄,写下这本书对于自己的提示与启发,注意不要大段摘抄,只选择最精华的部分。
除了反复阅读很多遍,很多遍之外,作者更推荐使用带有搜索功能的笔记,在记录的时候同时打上主题标签,这样就便于在搜索时快速找到相同主题下不同角度的内容,更有利于完善知识体系,诞生新的想法。
三、交叉主题阅读,激发创新思维
不知道大家平常买书都会去哪里,是当当?某宝?还是线下书店?
在这本书中,作者虽然不排斥在网上买书,但是也提到畅销书和热门会局限我们的眼光,让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类别,反而失去了更多遇见好书的机会。在这里,推荐两个点,让我们的旧书重新焕发新活力。
1.多去自己不常去的书架附近逛逛
在日常选书的时候,作者更加推荐去图书馆和书店看看。
首先,图书馆会有一些最新的杂志期刊,这都是市面上很难找到的读物,并且,经典绝版的好书,也往往只能在图书馆才能找到,为了更加利用好去图书馆的时间,可以专门抽出一天的时间,带好笔记等,将阅读和笔记一次完成。
其次,去书店也是不错的选择,记得去那些自己不常逛的书架附近走走,往往也能有一些新的灵感和想法。
2.书架经常按照不同的主题归类
这一条比较适用于家中书架的分类。
真正经典的好书,往往属于交叉学科,比如既可以归类到科学,也能归类到人文,哲学,历史等等,假如你的书架很久没有变动,那就把你的书全部拿出来,重新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归类摆放吧!说不定你下一本书的灵感和思路,就在这个重新打乱的书架上。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掌握了一些快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毕竟时间就是金钱,虽然不会每一本书都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但是掌握了这样的技能,在恰当的时候,就能用最快的方法掌握最主要的内容,这对平常读书写书评都大有益处,所以就有了这篇书评,也相当于重新梳理的过程了,特别分享给大家。
东宣 20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