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本土方言

深圳方言的人口构成

改革开放以前的深圳,原住民大多说客家话、粤语或大鹏话。深圳地区使用原有方言的人口数,根据宝安县政府的统计,在 1979 年建市以前 的 1978 年为 333,579 人,户数为 75,816 户。其中农业人口 270,838 人,占总人口的 81. 21%,非农业人口 62,759 人,占 18. 79%。 1979年又跌至241,711人。2017年末,常住人口超过1,250万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深圳市常住人口为17560061人。

深圳市的本土语言在这约 34 万原居民人口中,据 1985 年统计,宝安粤语使用人 口有 11 万左右,占当时全县户籍人口的 44%。而龙岗客语的使用人口约 14 万,占全县户籍人口的 56%。( 大鹏话的使用人口据 1990 年统计,使用人口为 30,633 人, 占全县人口的 9%。由于当时地方政府把大鹏话归入宝安粤语,所以实际上宝安粤 语的实际使用人口应是 8 万左右,占全县户籍人口的 35%。)。我们认为,改革开放后,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故在深圳本土户籍的人口中,粤、客、大鹏方言使用人数的实际数量应会更低一些,但由深圳外迁至香港及国外等地区的移民也不少。因此,这些数字大致上是可信的。

图1深圳原有方言的使用人口数量及其比例


深圳方言的语言概况

深圳客家方言的分布,深圳客家话主要分布在龙岗区的坑梓、坪山、坪地、龙岗、葵涌、横岗、布吉、平湖8个镇;宝安区的观澜、龙华、石岩3个镇;盐田区的沙头角、盐田、大梅沙、小梅沙等地的大部分自然村。罗湖、福田、南山3个区也有客家方言分布,主要分布在3个区北部大山的南麓。从东部长岭村开始,连接莲塘、西岭下、罗芳、梧桐山(大部分自然村)、大望、水库新村、布心、草埔、泥岗、上梅林(一部分)、下梅林、沙河(大部分)、西丽(大部分自然村),直到西部的同乐村,形成一条带状分布。这种分布特征说明这三个区的客家人是后来者。1994年深圳市原居民中说客家话人口大约有20万人。2012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汉语方言卷》B1-17将深圳客语划分为粤台片梅惠小片。深圳客方言语音内部差异较大, 因此《深圳市志》记述深圳客方言选取位于客方言分布中心地带的横岗话作为代表。深圳客家方言声母共有17个(包括零声母) ,韵母40个,6个声调。深圳客家方言面积约估为1361.0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8%。

图2深圳本土方言分布图

深圳粤方言的分布,深圳粤语主要分布在宝安区的西乡、福永、公明、沙井、松岗5个镇;龙岗区的平湖(大部分自然村)1个镇;罗湖、福田、南山3个区的中部、南部的各个自然村。还有光明农场原居民也是讲粤语的。1994年深圳市原居民中说粤语的人口大约有17万人左右。2012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汉语方言卷》B1-17将深圳粤语划分为广府片。深圳粤方言语音内部差异较大, 因此《深圳市志》记述深圳粤方言选取位于粤方言分布中心地带的西乡话作为代表。深圳粤方言声母共有18个(包括零声母) ,韵母48个,8个声调。深圳客家方言面积约估为636.4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2%。

以上所描述的方言分布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事实上有不少村镇既有客家方言又有粤方言,如平湖镇原居民基本上是讲粤方言的,但新木、上木古两村是讲客家话的。石岩镇几乎讲客方言,唯一浪心村讲粤方言。而大鹏、南澳又是客家话、大鹏话方言杂居地区。

此外,深圳市也有零星的闽南话分布,如南山区蛇二居委、福田区的福新居委,罗湖区翠竹街道龙尾坊、新港鸿社区及东门老街原立新、南塘居委,南澳镇的个别自然村等。

深圳方言的地理分布

参考汤志祥(2015),深圳方言的地理分布如图所示。

图3深圳本土方言地理分布简图

如上,除了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和盐田区为原经济特区以外,其他地区均以街道为单位,大致与80、90年代的镇区范围相符。深色背景为粤语区,浅色背景为客语区,条纹背景为大鹏话区。大鹏话在听感上是粤、客混合方言,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军话°。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点科研项目《濒危汉语方言研究与语言地图集》中下设“军话”课题,其负责人丘学强调查后否认了这一观点,汤志祥(2015)也未将其归入粤语或客家话内。而刘镇发(2010)则认为,这是一种受到客家话接触影响的粤语。

需要说明的是,粤语区内也有客家话村落,也有使用粤语的居民散居于客语区内,大鹏话区内也存在使用客家话的居民。除此之外,因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深圳,远超原深圳籍的人口数量,这对纯粹的“本土”语言状况研究及方言地图的绘制带来了困难。情况复杂,但能根据《深圳市志》大致画出,如图2。

除了上述的这些方言,还有长期生活于江河湖海上的渔民所使用的疍家话(汤志祥,2015),又称“基围话”或“渔民话”。深圳地区的蛋家话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接近于广州粤语的“粤疍话”,是由珠江口东部的疍家人所带来的:第二类是“闽疍话”,由来自海陆丰地区的渔民带来,其语言系统接近于粤东闽语的海陆丰话。这些疍家话基本以方言岛的形式(以村落为单位)散居于客语区、粤语区与大鹏话区中,数量极少。

深圳方言的分布特点

深圳客语分布地理特点为:该地区地形主要是丘陵山地。龙岗客语东北面与东莞市南部的樟木头、清溪的客语相连,北面和东面与惠阳客语全面接壤,东南面则和香港新界中部、东部、东北部及西南部的沙田区、大埔区、西贡区、屯门区、荃湾区、葵青区及北区的沙头角,元朗区的八乡和离岛区的东涌乡、大澳乡、梅窝乡、大屿南乡等客语连成一片。这种地理上呈整片型的分布充分显示出:深圳的北部与东部地区的客家话在历史上长期与粤北梅州客家话地区不可分割。龙岗客家话完全是惠阳客语西向延伸的一个支脉。龙岗客语与惠阳客语以及香港新界客语形成一个由西向东,至北而南的连绵不断的客家话同一方言连续体。

深圳粤语分布地理特点为:该地区地形主要是沿珠江口东源的沿江一带低地和与香港连接的陆地交通要道。包括原宝安县老市区(旧罗湖墟)、旧城(新安故城)以及北至广州,南往香港的交通要道。该地区地形主要是沿江、沿海的低地地区宝安粤语的西北部分(沙井、公明、松岗、平湖)和东莞西南部的粤语长安话、大岭山话相连为一体,而南面部分(罗湖、福田)则和香港新界的粤语(围头话)连成一片。这就形成一个由北至南的连绵不断的粤语同一方言连续体。这种地理分布充分显示出:深圳的南部与西部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与以粤语为主的珠江三角洲交往甚为密切并融为一体。而这些地方长期以来一直是珠江三角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活跃地带。宝安粤语西北部的公明话、松岗话和沙井话与东莞,北部的平湖话则与东莞塘厦话、凤岗话相接,南部的福田、罗湖的围头话与香港北部新界的围头话属于同一种话。

深圳大鹏话分布地理特点是:该地区是一个独立的半岛型地区。东西南三边临水,东面为大鹏湾,西面为大亚湾,南面是南海。该地区以山地为主,只有沿海部分由少量小面积平地。大鹏话分布在大鹏所城及周边附近地区,通行于深圳东南端最东缘的大鹏半岛,包括大鹏镇和南澳镇两镇。大鹏地区过往长期隶属于老宝安县,曾被称作老宝安三区。即历史上,它属于传统上的宝安县管辖。大鹏和南澳两镇北面与葵涌镇相连,因而大鹏话也就显得北与成片的客语地区相连,南与香港新界的围头话以及客家话相呼应。长期与着南北两个地区的在农耕、捕鱼、人员等生活和经济活动的交流往来,使得大鹏话呈现出客语和粤语混合型方言的语言特点。

深圳方言的语言模式

从语言分布和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来看,深圳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从深圳语言生活模式的角度予以讨论。这个必须从深圳的前身宝安县的方言,即所谓本土方言说起。据汤志祥《深圳本土方言的地理分布特点》(2015),宝安县本来就是一个多方言的共存区,正好处于粤方言、客家方言和闽方言的交界地区,客家方言与粤方言分布最为广泛。1985年深圳使用客家话的人口约1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6%;使用粤语的人口约8万,占全县总人口的35%;使用大鹏话的人口有3万左右,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可见在深圳的本土方言中,客家方言占据一定的优势,而粤方言也具备相当可观的竞争能力。深圳市从一个县级地区演变而成为一个人口超千万、经济高度发达的中心城市,只用了短短的40年时间。这期间,深圳人口大量扩展,人们纷纷从广东乃至全国各地汇集而来。深圳周边尤其广州和香港都是粤方言占绝对优势的地区,从珠江三角洲地区聚集而来的深圳新居民在人数上也占有较大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粤方言在深圳语言社会当中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参与深圳建设的年轻人,开始在这座新型的移民城市繁衍生息,“深二代”(泛指深圳特区建设者的后代)伴随深圳特区发展而成长。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人际交往中首选普通话作为交际语言,进一步固化了普通话在语言生活中的使用群体和竞争优势,逐渐形成了一个“普通话-粤方言-其他方言”的深圳语言生活模式。这个模式的格局是“普粤为主,多语并存”,其特点是:(1)普通话是首要的社会交际共同语;(2)粤方言(广州话)是城市生活次要的社会交际通行语;(3)城市生活中同时流行着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方言;(4)原先的本土客家方言和“围头话”正逐渐变为弱势方言和濒危方言。深圳的语言生活状况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语言变迁的实例。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圳本土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