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很多人见面的问候语从“您吃了吗?”变成了“您找到工作了吗?”
从2018年11月到今天,也就是2019年6月23日,31岁的我已经失业七个月15天,总计228天。
超出自己想象的职业空白,加上北京高昂的生活成本,把我彻底打回了原形。我也很庆幸自己曾经在学习心理学上花费了大把的时间,现在算是学以致用了吧,否则我的心态可能早就崩了。
我的践行。
我对自己并不是没有规划,曾经给自己定过一个十年目标,如今大限将至,看来果然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在生命终止之前,一切都还没有结束,不是吗?
与其抱怨环境,不如趁早找到出路。所以我要爬起来再发起一次冲锋,而且这一次,我会把所有东西都记录下来,我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步试错,每一个反馈,都详细的记录在这里。
如果最终我实现理想,这里就是我的成功志;倘若最后我的努力以失败告终,这里就是我的墓志铭。如果我的历程能给你一些提示和启发,就算是我为社会主义做的贡献吧。
我们之所以觉得大号们发的成功学鸡汤用处不大,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通过一个更贴近我们普通人的案例,教会大家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而且他们通常也不会给出很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一是因为个体情况差异的确很大,二是因为凡是有针对性和具体指向的,都有很大的出错风险,你按照他说的做,结果啥用不顶,那他不是很尴尬,所以他们只能说一些挑不出错的废话。
其实我也很鸡汤,这恐怕是看得多做得少的通病。从前我在开导别人的时候,经常会跟他们说,一个人达成目标最基本的就三步,认清自己、确定目标、明确路径。现在轮到我身上,道理自然不变,而且我要真真正正的践行一次了。
我是一个草根。
首先,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根。父母早年下岗,能力有限,家庭条件可以说是二线城市里的中下等。更别说什么社会资源和人脉了。这也是我当初非常坚定要来北京的重要原因。这里虽然生活成本高,但有相对公平的竞争,有海量的信息和资源,这里离梦想会更近一点。曾经在知乎看到一个人问,是什么让你留在北上广?我的答案是,像我这种底层草根,回到家乡,可能过的还不如在北上广呢。
再者,我不想妄自菲薄,没能实现之前定的十年计划,的确有一些客观原因,但这些客观因素是我无法改变的。那我就只能从我可以改变的方面下手,也就是造成我现状的主观因素,进行调整和提升。
认清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对过去进行复盘。
客观上我改变不了的,主要就是三点。一是家庭背景,二是疾病,三是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这里面对我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疾病了。
2016年底我因为呕血进了抢救室,经过一系列仔细检查,最终追查到基因变异导致的溶血性罕见血液病,除了移植骨髓外无法治愈。这个病本身不致命,但会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呕血就是因为溶血造成血栓后,生成了消化道旁系血管,由于饮食等原因又造成血管破裂大出血。因为这个我前前后后四次进入医院抢救室,其中一次还是被抬进去的。这几次被抢救的经历都可以单独再写一篇了,在生死边缘走了一遭,又看见了那么多震撼的生离死别,也对我现在的生活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怎样,消化道大出血危险系数极高,能平安的活到现在我也真的是感谢上帝。
主观上我做的不好的,总结一下也是三点。一是不自知,二是不自律,三是不自信。
不自知,是我对于过去几年自己的成绩看的不够理性,以至于有自负心理。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我的薪资和岗位级别上升的速度都很快,几乎翻了好几倍。但这里面我自己的贡献又有多少呢?这个时期,移动互联网行业成了资本的宠儿,整个板面的上升把我也举了起来。但对于我,一切都好像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我高估了自身的作用,而放缓了自己能力的提升速度,没有追得上整个行业前进的脚步。当市场出现萎缩时,才看到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样子。
不自律,指的就是在平时对于自己定好的路线,没有好好坚持。刚刚说过我对自己也是有规划的,而且也基本明确了实现路径。但每天下班回家,觉得身体和精神都特别疲惫,经常会放纵自己。再加上好几次的关键决策,都过于看重那点眼前利益,没有做到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既定路线,现在出现比较大的偏差也不足为奇。
还有就是不自信,刚刚还说自己自负,现在又说自己不自信,我恐怕是有点什么毛病吧。但我说自己不自信,并不是在行为上怯懦,而是在心底里,对自己能否成功是画问号的。我不确定按照所谓的路线走下去,最终是上岸,还是游向深海。也不确定自己能否支撑到上岸的那一刻。毕竟都是第一次活,都没有经验。但这种不自信,就会引发犹豫和放纵,还有时不时的焦虑和迷茫。
说到焦虑和迷茫,突然想起之前在某个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说:“一直觉得不上班的人都在混日子,工作之后才发现,原来上班的人才是在混日子。”这肯定不是绝对的,但我想应该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状态。人的一生一般不超过三万天,而其中的绝大部分,我们都用在了对自己意义不大的事情上,都花在了对自己并不重要的人身上,而我们用大部分生命换来的那点工资,却不足以帮我们抵御风险,不足以让我们享受生活,不足以让我们掌控命运。真正引发焦虑的恐怕就是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无力感,是自己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被别人支配的无奈感,是想要热情精彩的拥抱生活而不得的失落感。
说回主题,认清自己除了知道自己过去失败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给自己画出一个出发点,也就是明确我现在有什么,能做什么,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对自己做了仔细的分析之后,简要的列一些在下面。
擅长的技能:英语、心理学、互联网运营和营销技巧、自己有一套语言学习方法
拥有的资源:英语教育领域的人脉、运营圈的人脉、之前积累的的英语和心理学学习资料
想做的事情:心理咨询、教育培训、公益事业
性格优缺点:包容、心态平稳、好奇心强;容易犹豫、容易自大
这些分析有我对自己的总结,也有朋友对我的评价。平时很多朋友遇到心烦的事情都会来找我求开导,我也很享受倾听别人的故事,然后给出自己建议的这个过程。当然也有很多朋友找我帮忙教他家小孩英语,一般比较小的孩子我会去教,但即将参加中考和高考的我肯定不会去,我的方法对我很有效,但对别人是否有效还有待验证,我不能拿这些决定孩子命运的考试作为试验田。
以上就基本完成了对现状的梳理。当然,这里我只是写了一个大概,实际上所列出的条件、所做的思考远比这要更多、更累。而且这个思考过程是长期持续,不断优化的。
认清自己的现状之后,就要明确一个前进的目的地了。
认清自己,其实就是回答那经久不衰的灵魂拷问:我是谁?而确定目标,是把它平移到将来时态,也就是问自己,我以后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难么?
非常难。而且在我看来,不可能有固定的答案。人随着自己的经历不断增长,心智不断成熟,对成功、幸福和人生的理解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也许你现在想的是我要成为亿万富翁,但如果你像我一样经历一次鬼门关一日游,我保证你的目标多多少少会发生一些改变。
就现在来说,我信仰的就是真、善、美。
活得真实而美好,同时还能利他,我觉得这就是最完美的人生。我知道现在很多人不再相信这些,尤其在当前的社会风气下。这姑且算是我的一个天真的理想吧。
但这并不是上面那个问题的答案,因为它太抽象。我需要把未来的自己刻画的更具体,更分明,需要把这种存在用具体的表象表示出来。也就是要获得存在感,实现内核,我需要通过什么样的角色和形式来完成。
而这个角色和形式又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根据我的实际情况要可以实现;二是不能给我的实现路径在原动力上带来阻碍,也就是我要发自内心的愿意坚持;第三是要符合我的三观。
我对自己的画像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一切上层建筑都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也就是要实现一定的财富积累。想要成为真诚善良又对别人有所帮助的人,就必须要具备不虚伪的底气,不怕被骗的实力和帮助别人的能力。这一切除了心有善念之外,功利的说,都是钱。所以第一个目标就要拥有一定数额的财富支配权,这个数字因人而异,我就不在这露怯了。
其次就是未来自己的发展,一定要贴近我想从事的领域,也就是教育、心理咨询和公益。那也就意味着我的职业定位就在这几个行业之中。再具体一些就是我要在这些领域中成为专业人士,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还有很多其他的元素,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比如一些其他的技能、兴趣的培养,要拥有的资质、合作伙伴的特质等等。总之目标会随着元素的增加而越来越具体。
最后就是画出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
在描绘具体线路之前要先给路径增加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完成路径的时长,具体要根据路径的长度和难度,以及自己的速度来确定,尽量在一个线性周期内。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按段来划分的,最后的总时长基本就是每段的时间加和,具体的后面再说。
第二个条件是要给路径加上护栏,也就是明确底线。在这条路径上,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对我来说,违法的事情坚决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坚决不做,套路别人的一锤子买卖坚决不做。
第三个条件就是建立一套评价机制,确保未来的变化和风险都在可控范围内。在充满未知的道路上,这条路径很有可能会发生微调,甚至是比较大的变化,又或者突然就走到了悬崖边上,到那个时候我应该怎么做?什么条件下要选择安全但绕远的路,什么条件下要选择冒险但快捷的路?什么条件下需要停下来重新审视路径的规划和目标的设定,而什么条件下可以选择放弃?这些都要设定阈值。
这里先解释一下阈值的设定,我的做法是想象一下每个关键节点可能出现的最坏的可能性,或是自己能承受的最大的风险,设为5,一切按计划顺利进行的情况设为1,然后列出中间2、3、4的过渡情况,根据不同节点的关键性,也就是这个节点对于整体计划的影响程度,选择刚刚列出的2-4中的一种,作为阈值,前一种设为预警值。
举个例子:假设我要做英语培训,那么初期招生对于我就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1的情况就是我按计划在第一个月内顺利招到50名学生,5的情况就是第一个月招生数量为0,那么我可以把3作为阈值,2作为预警值,也就是第一个月招不到30个学生我就要警惕了,要开始优化招生渠道;如果第一个月招不到20个学生,我就要重新制定运营策略,甚至可能会改变授课形式。不过在实际情况中,这个节点的长度通常要比一个月长,时间过短的话很有可能反映不了真实情况,这就要看个人具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了。
当然,在设定具体路径之前,我们要做的不是把阈值都设置好,这也做不到。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一套机制和规则,待到以后设计具体路径,需要设定阈值的时候,我们就按照事先定好的规则来,这样能尽量保持客观,可以减少情绪等外界因素干扰,不至于盲目乐观或过分悲观。
至于具体的路径,我们下次再详细讨论。有些调研我还没有做完,有些问题我还需要思考。
你们可能看出来了,我其实在拿自己做实验,把自己做成一个案例。因为我TM就想知道,像我们这种社会评价体系中的底层,要实现人生的逆风翻盘,到底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