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7月29日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孔子说:“现在天子举行的祭祖礼仪,从灌礼之后我就看不下去了。”

            禘:古代只有周天子才可举行的隆重的祭祀店里,鲁国出自周公旦一系,故可以举行禘礼。

            灌:祭祀过程中第一次献酒的环节,叫灌礼。

解读:1、孔子“不欲观之”可能有三种情况:

(1)感觉后面的仪式没意思,不想看

(2)后面仪式充满名利色彩,变得庸俗乏味

(3)祭祀程序不对,实在看不下去。

无论是哪种可能性,这句话都反应出孔子的不满情绪。

           2、在孔子看来,祭祀是庄严肃穆的仪式,人们应该始终保持澄净而挚诚的心。

           3、儒家之所以重视礼仪过程,是因为他们把祭祀活动当成个人修炼的过程,对此充满了敬意。而很多人觉得这种重视礼仪细枝末节的行为是在大量损耗社会成本,所以有很多人,反对他们这种行事。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有人问天子举行祭祖仪式的意义。孔子说:“不知道。知道这事的人,治理天下就如同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吧!”孔子说着指了他的指手掌。

解读:1、孔子认为制定这个政策的人,或者说深入参透禘礼秘密的人,他看天下万事万物如同看手掌一样清晰。而之所以会有礼仪,是因为人类发明了符号。

           2、人类发明符号的过程:人和工具“合为一体”——不断改进工具,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了符号,这时候的符号是工具——人类想象出神明和祖先,祈求他们的保佑——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祖先让人们团结在一起。

总结:这也是孔子对禘礼发源的思考而展开的关于人类起源的探讨。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祖如祖在,祭神如神在。孔子说:“人在心不在,那还不如不祭。”

解读:1、祭祖、祭神的时候要像祖先或神明就在眼前一样,内心充满了真诚和敬意。

           其实不仅仅是祭祀,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有“诚敬”之心,都要发自内心的去努力,认真对待。我们经常说“尽人事,听天命”,其实最重要的事先看到自己有没有尽到所能的去做事。

           2、如果心不在、心不敬,不如不祭,不如不做。孔子提醒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身心俱在,如果没有诚和敬,随意而敷衍,甚至还排斥,那还不如不参与。


 总结:在我看来,这三句话最终反映的是孔子对事情的态度——诚心、敬心。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心存诚敬,用心去做,因为用心去做的事物才是最完美的;才是最能表达所做之人的内心情感,是最有感情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