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有什么问题

大家好,欢迎来到杰克胡聊OKR,今天我们一起聊聊和OKR相比,KPI有什么问题?KPI,是英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缩写,就是“关键业绩指标”的意思。这个词对于很多企业和经理人并不陌生,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KPI。我们一起回顾一下KPI在设定环节和实施环节的各种问题,看看KPI这个传统工业时代发展起来的绩效管理系统在今天面临的一些不足:强调数字,被动执行,过程懒政。

1. KPI设定环节的问题

(1)自上而下地制定和分解指标,过于强调数字,缺乏对工作过程的细节分析和实施路径的具体拆解。管理者常常依赖的是片面的信息和主观的经验,对一线员工工作的实际情况往往缺乏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因此也不了解员工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也很容易忽视对绩效真正有影响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甚至没有帮助员工一起做好关键工作的路径拆解。特别是在脑力劳动密集的工作中,目标制定本来应该要一线员工自下而上地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实际上目标制定过程很多时候都是领导拍脑袋拍出来的。

(2)指标僵化,一成不变,无法适应VUCA时代。KPI通常都是依据工作流程和岗位制定的,因此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如果工作流程和岗位没有变化,KPI指标也就保持不变。不能积极响应市场变化的指标,对公司业绩的促进作用定然大打折扣。

(3)指标大而全,多而散,不聚焦,员工被动执行。尽管KPI强调“二八原则”,要求聚焦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也就是,80%的业绩实际上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这些行为常常发生在“关键结果领域”。所以,必须抓住这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拆解、指标设定、考核评价、激励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业绩管理的核心。这就是“关键”的意思,但大多数企业在实际运用中,常常求全责备。其中,有的是为了实现对各岗位考核的平衡性,把考核作为KPI的目的,舍本逐末;有的则是在运行过程中发现员工顾此失彼,于是被迫设置了越来越多的指标。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指标增多就意味着没有了“指南针”作用,失去了“关键”的引领作用。

(4)以部门为最小单位制定的指标,往往忽视了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协同对整体绩效的促进作用,无法使组织形成合力。缺少OKR的“左右对齐”协同动作,部门与部门之间容易形成部门墙,公司内部到处都是一个个垂直烟囱,既不互相合作,还可能拖后腿。

(5)对创新业务,KPI制定脱离实际。KPI指标建立在相对稳定的运行环境的基础之上,只有在企业已经全面把握了指标与成果的关联性,并具备历史数据的佐证时,才有条件设定。对于创新业务,想当然地让不懂工作细节的领导拍脑袋制定绩效指标,不仅会限制创造力的发挥,还可能使团队误入歧途。

2. KPI实施环节的问题

(1)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指导,管理者过程懒政。大多数企业的KPI都是呈现“结果”的指标。因此,管理者总是过度关注结果,较少关心过程管理。员工其实是特别需要领导或者团队一起共创,帮忙一起做一些关键工作的路径拆解,这样员工才能不断提升能力、改进绩效。事实上,工作过程中的关键行为才是取得好绩效的真正驱动因素。

(2)缺乏团队协同和合作。利益驱动下的KPI机制,弱化了人的内在动机。更严重的是,组织一旦形成一切向利益看齐,就会在缺乏足够物质激励的情况下丧失工作动力,而且也会影响团队合作。出于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和保护,员工必然会将注意力投入到自己的KPI上,当其他人的工作、团队的目标与自己的KPI产生冲突时,员工必然倾向于首先完成自身的KPI,甚至不惜以牺牲公司的整体目标为代价。单一维度的考核评价机制,特别是强制KPI排名的做法更是雪上加霜,强化了内部竞争,打击了合作的积极性。

(3)只关注半年/全年评估,缺乏过程反馈。管理者重视半年/全年的绩效评价,“论功行赏”,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建设性的积极反馈。员工得不到及时正面反馈,不能改进绩效,只能被动接受结果和评价。

(4)员工被动执行,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员工只是依照上级部门制定的指标被动地执行,并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不知道完成这些指标对企业战略和总体目标的支撑作用。

因此KPI现在经常被戏称为Kill People Idea(杀掉创意),这些批评,相信大多数用过KPI的人,都会有所体会。

今天先聊到这里,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的栏目以及我即将出版的杰克胡聊OKR同名书籍,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KPI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