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模式下导学案设计

“翻转课堂”模式下导学案设计

(一)课前学习阶段的设计

课前学习阶段中,需要准备翻转课堂视频和导学案。课前学习视频制作,对教师信息技术掌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首行要对教学内容深度角度,要理清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视频制作时,教师要将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精讲其重要内容。可自行录制视频,也可下载网络视频进行剪辑。

预习导学案是学习视频的辅导与指引,首先教师要进行学情调查,对课前所用到的内容进行预估,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所需掌握的必要知识;其次则是学习目标要非常明确,学生在观看视频中能很快速地进入角色。

以小学语文高段名著阅读为例,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元围绕“古典名著”这一主题,在“快乐读书吧”栏目中,推荐阅读整本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意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本单元的阅读方法进行延伸阅读,从中认识经典人物,品味精彩故事,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阅读量大,理解起来难度更大,必须在阅读前进行充分的导引,比如《西游记》的阅读,在进行《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前,把阅读任务进行分解,计划用闯关形式,进行五次攻坚,历时五周读完。教师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导学案制定内容,如制作《西游记》简介视频,对整本书的框架进行了解,然后发布导学案,布置任务,分组完成任务。完成第一项任务后,课堂上由各小组分享交流,并把在讨论过程中一些有共性的疑难问题在全班与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讨论,释疑解惑。接着,教师再一次用视频和导学案导入下一次读书交流的主题与内容,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路。以此类推,完成整本书阅读交流内容。

(二)课中内化阶段的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课中时间交流提升内化,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以及教师指导进行知识内化吸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作为辅助工具的导学案对学生的讨论活动进行指引,通过小组间互相交流对视频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汇总,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导学案中所产生的问题。

例如,在阅读推进课《童年》教学,课前已经用微课介绍过《童年》中阿廖沙的经历,引导学生关注阿廖沙的搬家历程,找出每一次搬家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写阿廖沙眼中的家,绘制搬家地图。课中便是根据已完成的搬家地图,分小组探讨每一次搬家的原因,每一次搬家与阿廖沙的遭遇和他的情绪之间的关系。各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次搬家经历,通过共同协商解决任务,全体成员都参与其中,随后让各小组派代表将小组商讨的结果展现出来。最终教师对各组的分析进行提炼,汇所学内容。在课中,作为引导翻转课堂内化吸收的工具的导学案,对学生起到梳理和指引了的作用。

(三)课后复习阶段的设计

翻转课堂中的课后阶段都比较薄弱,在小学语文高阶段的教学中更为明显。因此,导学案的设计中,可适当加入反馈与评测,将其转变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学习通过导学案查漏补缺,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评测反映出来,教师则可通过学生评来检测教学效果,最后,学生再通过自测题进行知识的复习,并从中找出未掌握的知识。

例如,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课内交流活动进行后,教师下发导学案的后半部分,让学生在课下再次观看微课视频,完成导学案上的测试部分,同时根据提示自己动手绘制思维导图,完成后让教师进行批阅。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寻找重难点,再次复习所学知识点,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对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形式容易模仿,但要真正适合个人教学,必须进行本土化本校化探索。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尝试融合导学案教学,变课前“自主学习”为“有指引性的自主学习”,优化了学习效果。只有教师理性地面对与使用,将学生实际情况与需求相结合的情况下有步骤地开展,力争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日常学习。


参考文献:

[1]朱红云.试分析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122.

[2]贺庆.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J].河南科技,2015(22):245.

你可能感兴趣的:(“翻转课堂”模式下导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