鼾声如韵

他对每天的生活内容是有概括的,认为这样一些内容是维持或支撑他生活意义的所在,——听音乐是其中之一。随着音乐声起,让自己汇入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中,从而纾解着一些焦虑并慰藉着一颗易于躁动的心。

每天所播放的音乐不是随意的,是有选择的。早餐播放的是“我的”音乐,这是他的“私房菜”,只是在播放模式上有所切换,是为了不让听感预知到下一首而形成惯性。而在晚餐时,总是在平台推荐音乐中收听,除了充实时空,还为了能从中挑选到新的歌曲,当对某一首歌曲重复播放到第三遍时就意味着接受了——下载到“我的”音乐中,这样就在早餐播放的内容中多了一只,有些银行“存款”在增加的感受。但这些音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推移,会像用旧了的物件一样被淘汰掉一部分,以保持只只精典。

为了宁缺勿滥,自己喜爱或接受的乐曲数量是经不住时时播放的,往复循环后总有审美疲劳的时候,一如不能把美食吃尽一样,得有所节制,以此让音乐带来的美妙感受维持得更长久些。因而他不理会平台提示“最近播放次数”的统计,觉得那样的提示是在“竭泽而渔”。 “开源”还是主要的,除了在“今日为你推荐”中搜寻——像过滤器一样挑选着喜爱的音乐,有时也会要求别人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介绍给自己分享,只是限于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收获不多。他对自己长久以来收集喜爱的音乐很是欣慰!仿佛自己比别人多一个天地一样,殊不知,人的大脑犹如阁楼一样,空间是有限的,看你都放进去些什么,是此消彼长的。而在感受和沉浸在音乐声中时,会与目之所触的世界联不起来,就有了“世界是嘈杂的,只有音乐是纯净的”想法。

他对用什么乐器演奏有着自己的偏好,不会选择打击乐器组成的音乐,不喜欢“铿锵”激越的声调,对用金属摩擦声或是器物破碎声形成的摇滚类音乐嗤之以鼻。同时对乐器本身是否“高雅”有着讲究。埙吹奏的声音虽然空灵古色,声调却显得短促不绵,制作工艺简单自是贬低了身价。扬琴从演奏手法上来说仍是由敲打发出的声响,有别于轻拢慢捻、弹、拨、吹奏,且音色过于鲜明缺少韵的成分。从音调上来说,他接受节奏舒缓的、淡淡的、沉沉的,“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那种色调。往深里去体会,是否有些接近“靡靡之音”,但“靡靡之音”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也仅是从字面上或古书上参照而已,应该是令人颓废和不振作的东西吧?至于上升到亡国与否则是无所谓的,自己一介平民,纯粹是为了怡情而已。

下载的曲子必须精典,这是他自己的标准,对于这样的“标准”他是有信心的,不认为属于“见仁见智”范围。反之,即使认可的好曲子,由于为多数人所“公认”——人手都在播放则会放弃或删除。

在所下载的音乐里主要是歌曲类,渐渐地喜爱上了纯音乐。如果一定要分别出哪个更能体现感受的话,他觉得还是音乐,当然少数的歌曲依然是他的最爱。那些洗练的歌词通俗而不失雅致,表达更直接,有时会为了歌词而爱上一首歌。纯音乐则主要在于那流水般地轻柔舒缓,这时的点题很重要,哪怕标题仅一个字就已经够了,犹如一滴水就能产生涟漪一样,从而沁着人的心田。     

你可能感兴趣的:(鼾声如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