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微的人性》读后感

上次读书会从朋友那儿借来李玫瑾《幽微的人性》一书,但始终没有勇气阅读,自以为书中尽是描述犯罪的文字,心里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今天上午无意间翻开,才发现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该书主要记载了李玫瑾近几年在媒体上接受的采访,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也有关联到李玫瑾老师的相关论文和学术著作,还有一些知名案件的简单描述。

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好看到你一看起来就停不下来的节奏。我上午十点左右开始看,吃过午饭接着看,连午休都舍不得。遇到好看的书应该就是这样,恨不得一口气把它看完。

也许是因为第一次接触犯罪心理和法律层面的东西,所以李玫瑾老师和记者对话时传递出的信息和观点在我面前打开了无数个新的视角。原来对待同一个事件和观念,他们竟会有那样独到的解读和那么透彻的分析,真的让我脑洞大开。

比如李老师说她最痛苦的事情是“很多真相是不能都拿出来说的。”“因为真相会伤害到相关人员。”“有很多很残忍的东西,我们要小心翼翼把它遮盖起来。“当我们在分析一个案件的时候,最关心的一定是受害者的家人,包括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候你把他剥得太干净的话,他的家人会更痛苦。”他的家人对于一些细节,可能会接受不了。李玫瑾还说“犯罪是我们社会当中很让人痛苦的一件事情。不光是被害人及其亲属们痛苦。”“如果把一个案件完全裸露在社会公众面前,是会让很多人受到心理伤害的。”很多人在了解一些事实真相后会对这个社会或者对人性感到害怕、失望、绝望。他们对于受害者家属以及大众的心理考虑和情感照顾,令我动容。原来案件分析,也可以有温情的一面。罪犯无情,人有情。不能让二次伤害继续下去,乃一个人的职业修养和道德情操。

还有李玫瑾老师指出“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人性是养出来的。”“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她建议爸爸妈妈在孩子六岁之前最好不要离开他,再苦再难都要想办法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与生命教育专家张文质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都强调了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重要性。父母只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和孩子一起吃喝拉撒睡,才能给与孩子持续的温情和陪伴,才能深度参与孩子的成长,给与孩子充分的心理营养,成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这样有助于孩子形成较好的性格和较好的人格。

李玫瑾老师还说如果一个孩子教育不好,将来可能会危害社会。看到这里不禁为她的大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点赞。其实,每一个孩子都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能任由父母随意处置。每个父母都要秉承为国家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整个人类负责的态度,用心养育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寥寥草草生下来,随随便便扔给一个人养大就行了。

一个孩子的成长不是吃饱喝足那么简单的事情,他更需要心理营养。如果只是单纯满足他的物质需求,而任由他的精神世界荒芜,那么他长大后很可能出现情感冷漠或者心理疾病,而这是比身体残缺更可怕的缺失。

你可能感兴趣的:(《幽微的人性》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