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喜剧》:开心麻花式的喜剧电影

(与电影剧情关系不大,没看过电影也可以看哦~)

说到《半个喜剧》,大多数人可能都没听过,但如果提到“开心麻花”,大家或多或少肯定都能想到一些关键词,例如喜剧,舞台剧,沈腾马丽,《驴得水》等等。

在19年年末院线的同档期中,《半个喜剧》虽不敌犯罪悬疑片《误杀》、文艺爱情片《只有芸知道》的热度和票房,但凭借其贴近现实生活的细腻感情,张弛有度的笑点,真挚地感染了每一个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收获了好的口碑。

16年,电影《驴得水》横空出世,拿下豆瓣8.3分的成绩,一举成为当年国产片的黑马,19年末,同一个制作团队再次将《半个喜剧》呈现到观众的面前,同样拿下了不俗的成绩。

豆瓣评分

有一说一,《半个喜剧》电影剧本扎实、演员演技精湛。但是从我观看的多部其公司出品的喜剧电影来看,虽然是由不同班底打造,但总体上这些喜剧电影在剧本上、表演上都有共通性,或者说叫模式,下面是我的拙见:

1.舞台剧化的表现手法

舞台剧风格

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舞台化的表演和拍摄方式,缺少电影视听语言的运用。可能是因为开心麻花的电影素材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其出演过多年的舞台剧,因此在故事的剧情、深度方面毋庸置疑是完美的。例如《半个喜剧》以喜剧作为外衣,前半部分吵吵闹闹的剧情逐渐转变为令人深思的现实问题,多少年轻人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渴望拥有北京户口立足、厌烦了父母的催促和唠叨、兄弟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现实身份问题让你仿佛与爱情的距离越来越远...陈佩斯曾经说过:喜剧都有一个悲情内核。而开心麻花的喜剧作品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舞台剧是外放的,但电影是内敛的。戏剧与电影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观看媒介的不同,舞台剧演员无NG的在舞台上表达自己的情绪,力求感染到舞台下几米甚至几十米的观众,所以动作、表情就要在合理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夸大。但电影和观众之间还隔了一层银幕,观众的第一视觉是导演呈现的想让观众看到的镜头,观众是被动接受的,因此,好的电影导演会通过合适的电影镜头表达人物情绪的起起伏伏,例如蒙太奇剪接或者前后景的设置等等。也正因为银幕的限制,电影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被放大到观众面前,如果还是按照舞台剧的外放表演模式来演出,就会在方寸大的画框里展现出夸张甚至超出预期的歇斯底里的感觉,也就是观众觉得的“假”。

任素汐演什么都像任素汐。她的演技毋庸置疑是好的,但在银幕上她的情绪处理直接、外化,是深受舞台剧影响的表现,导演的职责包括调教演员、调整镜头,而就在这两点上来看,《半个喜剧》还有更进一步的空间。

2.商业电影剧本的束缚

好莱坞商业电影剧情有一套成熟的体系,简单来说叫做“救猫咪”。在“救猫咪”体系中,完整、明确的规定了电影发展过程中所要交代的剧情,包括主题呈现、主角受到催化剂(坏消息)的推动、主角表面上一无所有等等。按照“救猫咪”体系写出来的故事有激烈复杂的人物冲突、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和主角经历万千后的自我成熟,观众能在紧张密集的剧情发展里感受到“过山车”般的快感。


“救猫咪”十五节拍


但如果强行依赖已有的剧本模式,剧情推动就会变得生硬、勉强,不合逻辑。例如在《半个喜剧》中,最让我迷惑的剧情转折是男女主一起在酒吧喝完酒后,这个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研究生学历男主转头就来到女主的家里,当着女生妈妈的面对女生告白。并且这个男生怎么看也不想一心学习、没有情商的木头人,那我只能猜测这个男生的第一次谈恋爱言论是假的,说不定还是个想吃软饭的渣男。


男主告白

强套商业电影剧本模式导致的剧情推动生硬会让人物的塑造变得不真实,让观众有跳戏的感觉,同时,这样使得一部电影的发展变得中规中矩没有悬念感,早在15年开心麻花的第一部电影《夏洛特烦恼》中,就开始使用这样的叙述模式,今时今日亦是如此。试问,对电影变得越来越挑剔的观众还会一如既往喜欢这种模式化的电影吗?


结语:开心麻花在做爆款喜剧电影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想要做出更多更好的IP电影,任重而道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半个喜剧》:开心麻花式的喜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