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睡和清醒——读鲁迅《呐喊》有感

最近读了鲁迅先生的《呐喊》,收获颇丰。感觉读原著比读书评更有味道,更有感想。

我为什么读鲁迅的文章?因为我曾看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的文章,他说如果读了毛主席的文章和鲁迅的文章,一切文章就都摧枯拉朽。早几年,我就购买了《毛泽东选集》,有一些文章已经拜读了。最近读了孔庆东老师的《正说鲁迅》,孔老师对鲁迅和鲁迅的文章进行了透彻的解读,我的认识大大提升。但是感觉只读孔老师的这本书还不过瘾,还是要读鲁迅的原著,所以就从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开始读。

《呐喊》主要有哪些内容?这本书是鲁迅最早的小说集,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一件小事》等14片文章。这里边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都是影响深远的名篇。

精彩的而且让人清晰了解这本书形成的缘由的是鲁迅的自序。让人印象深刻、让人思考的就是自序中关于铁屋子的比喻。原文如下:

(钱玄同请鲁迅出山时的情形。当时鲁迅在自己的住所钞古碑。)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很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 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过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我感慨鲁迅和钱玄同他们的精神,虽然他们知道唤不醒所有的人,但是至少能唤醒少数人。也许唤醒的这少数人,将来能够毁坏这铁屋子。虽然希望渺茫,但是他们愿意做,鲁迅便出山了。

我想到现在的教育问题,我想到现在有的老师也是在铁屋里沉睡着,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地工作着,他们并没有感到什么苦楚,但是这些沉睡着的老师所实行的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有一些清醒的教育人想去唤醒这些沉睡者,让他们做真正的教育。这些清醒的人有:李镇西、张文质、陈文芳、华应龙、黄爱华等等等等,当然我身边还有一些人,如叙事教育的王维审老师,还有其他有名气有智慧的老师。相比较教育上清醒的人比当时鲁迅时期的清醒的人要多,但是仍然有一些教师需要唤醒。

不过,有时我感觉那些熟睡的人又是何其幸福,天天干的开开心心,没有清醒的苦楚,日子也是一天天过去。反而清醒的人,有很多苦楚,有很多烦恼。有时我自己也想成为沉睡的人,好想是没有脑子的活着,不用想得太多,也是何其幸福,我的思想是不是不上进了?!

下面谈一下读这本书几个名篇的感想。首先说一下《狂人日记》,我的评价是了不起的文章,应该说古人没有像鲁迅这样点透社会。书中这样写道: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评中说这段文字如同响雷,但是我觉得这段文字如同爆炸的原子弹。有的人满口“仁义道德”,但是他做事恰恰相反;有些人的做事,看起来稀松平常,但是细细推敲起来,就会发现他自觉不自觉地在“吃人”。

再说一说《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位没有通过读书获得成功的读书人,但是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能很好面对现实,不能踏实工作的一位可怜的人。读书的人,如果不能从考学寻找出出路,切记不要成为孔乙己。

最后说一说《阿Q正传》,阿Q也是一个可怜的人,阿Q生活在农村,没有文化,靠打工生活。因为没有文化,又不注重学习,或者也没有机会学习,所以他不能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且他有很多的缺点,它本身就是弱者,还去欺负和自己一样的人,他每每被别人欺负时,不知道反思,用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自己整天浑浑噩噩的活着,加之当时吃人的社会,最后阿Q就被这个社会吃掉。

总之,鲁迅先生的《呐喊》,能够唤醒沉睡的人,读后让人清醒,读后让人痛楚,同时又不断地让人思考,如何面对这样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又如何不被吃掉。

                                                   2020年11月15日12:00写于县城

你可能感兴趣的:(熟睡和清醒——读鲁迅《呐喊》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