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所有高中都会组织高三年级学生进行若干次考前的高仿真训练——铃声、哨声、播放《考生守则》、金属探测、入场检查、规范发卷、监考、答卷、收卷,等等,一切高考化。
怎样指导考生利用好最后阶段的每一次高仿真训练进一步自主打磨答题过程中的各个细节,这是促使考生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可利用平时的监考认真观察学生的答题过程并结合考生的答卷结果,给予考生以细节上的针对性指导。
就某次我全程监考语文学科高仿真考试的情况来看,有如下细节值得考生关注。
1.有的考生手心出汗过多或感冒流鼻涕。
——有的考生平时手心就爱出汗,考场上心情紧张,手心出汗更多。这既影响了握笔的稳固,一不留神还容易沾湿已经书写的字迹而导致字迹模糊。有的考生碰巧遇上感冒,不时流鼻涕,会很影响答卷情绪。面对这些细节问题,有几种解决办法:一是向监考老师申请带毛巾或是纸巾进考场,如果监考老师同意的话,把这些物品放在课桌上,需要时取用;二是如果监考老师不允许携带毛巾或纸巾进考场时,考生就只能直接用衣袖擦鼻涕了——当然得穿一件长袖衫;手汗也只能在衣服上抹一下,或者用所发的草稿纸轻轻地吸一吸手上的汗。
2.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标点符号使用时最常见的有两类不规范现象:一是没有句号或是把句号写成了实心圆点,二是在数字序号外加上了半圆括号或是圆括号后又跟着使用了顿号。
前者的表现为主观题中很少或完全没有句号,或者表现为“.”——英语式样的句号。当答卷放大到电脑屏幕上之后,这种不用句号或不规范地使用句号的情形就会很醒目,这种语文学科训练无素的表现在训练有素的语文评卷老师眼里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每道主观题被自然地少打一分是极可能的,因为这本质上就是出现了“错别字”——错误的标点符号。
后者的表现样式为“(1)、”或“①、”之类,一小道主观表述题放大到电脑屏幕上后,这种错误的标点使用同样让评卷者一眼就能发现,并且为此反感。这也可以成为扣分的理由——标点错误,考生语文素养差。规范的使用是去掉顿号,因为无论是半圆括号还是圆括号,已经是一种标点符号了,后面再用上“、”就重复累赘了。
3.主观题表述排列不够美观。
——语文高考的主观题多数都需要分点表述,可以说,凡赋分为“6分”的题,一般都至少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点作答。
这三个答题角度要或并列或递进,总之是要互不雷同,并且,要运用术语,突出得分点。每一小点的答题格式几乎总是“小观点+紧扣文本的支撑句”。但是,仅有这样的内容还不够,在高考场上,这三个答题点排列的形式和内容一样重要。要克服两类不良的排列方式:一种是完全不分点,密密麻麻地连着写一大段;一种是虽然分成了三个点,但是三个点呈密集的线性排列或没有对齐的纵向排列。这都不符合高考评卷时快如闪电的评卷速度的要求。
高考场上“眉清目秀”的最佳答卷排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纵向分点表述,各点序号对齐;一种是横向分点表述,各点之间至少空出两个字符的距离。
第一种的样式为:
(1)XXXXXXXXXXXXXXXXXXX。
(2)XXXXXXXXXXXXXXXXXXX。
(3)XXXXXXXXXXXXXXXXXXX。
第二种的样式为:
(1)XXXXXXXXXXXXXXXXXX。 (2)XXXXXXXXXXXXXXX。 (3)XXXXXXXXXXXX。
4.表述题核心得分点不拟草稿。
——考生在答题时普遍答得字数过多,一般是高考标准答案的2—3倍,这样做固然有可能赢得评卷老师最多1分的“同情分”,但同时也表明了考生答题时心中其实并没有把握,并且也容易淹没了核心得分点,从而很可能也让每小题丢失1—2分。
考生都明白,一道表述题无论是30字还是60字还是80字,其核心得分点往往就是“两三个核心词语+原材料相关语句的阐释”。因此,表述题要多得1分的根本办法是尽可能把“两三个核心词语”推敲准确,然后再呈现在每一个答题点的显眼位置上。为此,考生就需要多花一分钟时间,在草稿纸上把这些核心词语写出来,琢磨一下怎样表述它们才更准确,推敲一下怎样排列它们的先后顺序才更合理。这个时间花到位了,相应地,支撑、阐释这“两三个核心词语”的句子的针对性也就更强了,句子的表述也就更简洁了。——这才是让每一道表述题都多得1—2分的根本之道。
5.作文不拟提纲。
——不少考生在写作文时不在草稿纸上拟提纲,连简要的提纲也没有,而是边写边想,边想边写。这样做,看似节省了在草稿纸上拟提纲的时间,实则花费了更多的思考时间,更严重的问题是很容易在写作过程中越写越偏,越写越歪,既容易偏离了中心,也容易缺乏深度和辩证性。
作文其实无非是一道大的表述题,这道“60分”的大表述题和一道“6分”表述题的答题思维如出一辙,可以说就是“6分”的表述题放大10倍的效果。因此,值得多花几分钟时间在草稿纸上用心写好作文“四句话”——观点式标题句、三个分观点句,这是作文评卷中的核心得分点,和“6分”表述题的核心词语产生的道理一样。有了这“四句话”构成的简要提纲,既可以加快行文速度,也可以保证行文质量。
6.忽视作文材料本身。
——有些考生作文速度慢,还有一个原因:不能迅速找到合适的素材来充实主体。其实,现在的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本身就是现成的写作素材,稍作类比延伸就更容易找到数不尽的恰切素材。
如下三个办法值得考生借鉴。
其一,就材料“使用”材料。
——“使用”材料并非简单地照抄作文命题材料,而是根据文体和文章中心的需要对命题材料进行相应的阐释、分析、概括。
其二,就材料“翻倍”材料。
——“翻倍”材料,即对命题材料做逆向思维,并把逆向思维的结果作为新的材料来进行阐释、分析、概括,服务于文章中心。如果命题材料是正面性质的材料,则可以从反面来“翻倍”;如果命题材料是反面性质的材料,则可以从正面来“翻倍”。这样,一正一反,就把命题材料至少扩充了一倍,就可以有效地充实文章的内容。
其三,就材料“延伸”材料。
——“延伸”命题材料即就着、趁着、顺着命题材料的语境范畴,自然而然地类比联想同范畴、同方向、同力道的现实材料,尤其是当下中外的现实材料。这样,借力发力不费力,能确保所选材料的恰切性。
7.用好最后15分钟。
——如果语文做题速度慢,听到最后15分钟的铃声和播音提醒时而作文还没有写完的话,完全不必心慌。因为,15分钟还足可以写出300个字来。如果实在写不足800字的话,也必须用3分钟时间给文章写出结尾段,绝对要保证文章结构完整。办法很简单:换个说法再把文章中心提一下或是呼应一下首段即可。
如果提前15分钟甚至更多时间已经写完全卷的话,当然应该精细地定点检查一下,尤其是检查几道当时拿不准的选择题,至于表述题一般就不要再理睬了,已经它无法修改了,越改越乱。检查选择题时,必须要有清醒、理性的逻辑分析,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自己,那就还是尊重首次答案,不要做修改了。
高考场上的高分源于每一个学科每一道小题的完美表现,在备考的最后时刻,再精细地打磨、包装一下各学科的若干细节,“平空”就可以再长若干分。在河南省高考的百万大军中,每增长一分,其意义都难以估量。(刘向军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