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评里的疫情,寻驱赶“无聊”的良方

昨日,在微信阅读里看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个现象吸引了我。

“自从离家后,他们在没见过他......他们便邀他共享野味”最后九个字底下有虚线——被评为了热门划线句。

“热门划线句”通常是一些出彩的句子或者陌生字词,点开后一般会弹出读者们有感而发的一些精辟见解或者是好心人对陌生字词的解释。

看着这句十分平庸的叙述,我有些疑惑。点进去一看,却是了然——

“拒绝吃野味!”

““野味”这个词带走了太多无辜的同胞啊!”

“2月13日。现有确诊病例52526例......”

从义正言辞到煽情陈说,甚至从不久前有人开始天天“打卡”,评论疫情状态。一片“抗疫心”沸腾。

可我对这行为实在是深感不喜。不是因为对这种烂大街的情景感到麻木,而是为这本书感到愤怒和悲哀。

作为一个读者,我为自己能遨游浩瀚的书海而幸福。作者精妙的手法和紧凑的情节无一不是沉没的宝藏,待人发觉。而划线句类似于沉船遗迹,他在一众珍宝里脱颖而出,帮助读者贴近作者的心,更好地品味书中的内容。

然而,如此多人在此“义正言辞”,不仅无法给予阅读者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世界”,反而打断了他们专心读书的状态。同为读者,多少理解读书读得如痴如醉的快乐,这种行为简直是生生把人从这种快乐里“扯”了出来。

也许乍一看,有人会钦佩这种众口“嘴炮”,没准还会沾沾自喜,夸耀我们中国“人多力量大。”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名著往往深奥难懂,于我而言阅读一本名著,需要聚精会神,甚至去“抠字眼”以琢磨其中的意味。然而一众人却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将目光聚焦于无关小节。他们这一行为真的是出自澄澄爱国之心吗?在我看来,无聊或者无脑跟风占的成分比较多吧。

我们尝尝会感到无聊,那是因为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假若你觉得这句话中提到的要求太高,便暂且把“愿望”“目标和意义”定义成你需要或者想要做的事吧。这样是否明晰些了呢?——我们之所以会感到无聊,归结于我们不够专注啊。

于是,在某一事件或热点爆出来之后,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刷屏式评论。言辞或是犀利异常或是暗藏玄机,可仔细一想,几乎所有评论都是大同小异。

我所在的一个写手群里曾分享过点击率的秘密:“数字”“震惊”“名人”。这足以抓住普通人那颗无聊的心了。而屏幕前的你或许还在为自己所打下的一两行自认为的“高谈阔论”而骄傲吧。

在不好的消息面前,我们多有恐慌。为了掩饰我们心底的恐慌,我们的便用“评论”等形式来缓解——这就是我们心里“无聊”挥发的产物。我们往往不会意识到,治愈恐惧最好的良药便是专注,专注于爱好,专注于生活,活得积极向上,活出色彩缤纷。

安东尼.罗宾说:“把专注力集中在你要达成的目标上,而非你所恐惧的事情上。”

想必我们真的能专注于生活,恐惧也逐渐会敬而远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书评里的疫情,寻驱赶“无聊”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