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自己站讲台的十几年,时间似乎在弹指间消散。最初我在一所偏远的乡下初中任教,手上没有足够的教辅,也没有现在的网络,我只有靠自学,手工绘制初中语法于一张大纸上,用三年的时间以话题为单元梳理语言点,甚至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敢于在课堂上“玩”。我让孩子们周一返校时从家里带来绘画小石头,手工树叶工艺品,书或者是一个苹果等等,然后把所有课桌围成一个圈,用三节课的时间给孩子练习英语购物,轮流下位用英语交流完成交易,每人都有机会,全程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不准讲汉语。随着时间的迁移,我慢慢的改变,开始以中招为指挥棒,以追求成绩为目的,我偏离了自己最初的方向,走进教学的“瓶颈”,像是掉进了一个坑,怎么也爬不上来,我期待着有人能在悬崖边拉我一把。
偶然获得机会在新县听彩琴老师一节观摩课,科普版仁爱英语《The Little Match Girl》,整节课一直笔记,本子上记了一页又一页,下课即被圈粉,期待有幸再次聆听教诲。得知成长学院即将开班,便有了去成长书院学习的念想,阴差阳错,获得学习机会,期待与激动交织,以至于日夜期盼,生怕有所变故。
早起准备,顺风车,高铁,一路向北,走出龙门东站,看到等待中的“红衣少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我忍不住长出了一口气,因为我知道一定能见到导师了。
7月20日,第12届河南教师成长书院终于在期待中开班了! 《成长宣言》中有两句话我非常喜欢,“成长是一种较量,与行走的惯性交锋,对抗;成长是一种蜕变,让昨天的毛虫化蝶,飞翔”。为了成长奔赴而来的我们不就是为了与教学中的惯性对抗吗?我们也像极了毛毛虫,期待着有一天挥动有力的翅膀在教育的天空自由飞翔。
接着是余教授开讲,他演讲的主题是《教师的积累之美》,余教授从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娓娓道来,分享了积累的诀窍是:分类提炼,变成文字,持之以恒。积累的方式有原材料积累(专业精确的方法),资料加工积累(提炼整合的方法),自创资料积累(亲自创写的方法)三种。他展示的读书笔记类别分明,详尽入微,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老先生关于“马蹄声”的赏析,每一个讲解都令我产生无限的想象,我好像听到了来自远古的马蹄声,渐行渐清晰。一切都是想象中的样子,也是我期待已久的模样。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是潘建明教授,他演讲的主题是《觉醒教育思想》,他引用《鬼谷子的相比术》里的一句话“用简洁而有效的方法说清复杂的道理”告诉我们除了关心学生学的好不好,还要关心学生学的累不累。他的关于“影响你学习效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的中美教育大数据分析震撼了我,也提醒我,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体能和心情。成才就是从他教走向自教,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此外潘老师提出“自觉”三问:1.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对我“迷(学科)信(人品)”?2.怎样才能让同事赞同我的教学主张呢?3.我拿什么和别人比明天?最后,潘老师分享了自觉教育心语:不断在唤醒,时常在激励,有时在鼓舞,总是在激发。回望自己走过的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唤醒”,“激励”,“鼓舞”,“激发”逐渐失去了耐心和信任,开始变得麻木,潘老师的演讲如同一声惊雷,将迷糊的我唤醒,以后的教学中,当真不能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作为一名小城英语教师,彩琴老师的演讲是我最期待的,她演讲的主题是《让孩子们学会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她刚上台就以自己的幽默和才学赢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她从对会场布置的一些看法,谈到对其他导师演讲的感受,尤其是谈到培东导师辅导孩子写作文的事最发人深省。她解释“friend”不该仅仅局限于Ta身边的小伙伴,Ta可以是父母,小动物,花草等等,启示我们不该限制孩子的思维。又以绘本《The Patchwork Elephant》为例,解释了部分英语老师的教学就是简单的通过图片教孩子单词,讲语法,却唯独遗忘了教孩子欣赏故事本身,而老师还在强调“It’s a very interesting story”,布置的作业是千篇一律的抄十遍。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感受不到故事的美,他们甚至开始越来越讨厌这个故事,甚至讨厌大象为什么要有这么多颜色,如果少一点,多好,这样,他们是不是就可以少背几个单词,日久积累,孩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越到高年级就越难唤醒。我们在笑声不自觉低下头,开始反思自己,这是不是我们自己的教学日常?
接下来,彩琴老师讲到她自己的一次讲课经历,孩子们把课文背的滚瓜烂熟,可是回答问题用的全是书上的句子,完全脱离了生活,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语言。她总结:
所以--
我们在课堂上总是听孩子们念课文里的字词句却很难听到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我们在课堂上总是听孩子们说“放假去了北京看了故宫、长城、颐和园!却很少听到孩子们说“放假了就在家里帮助父母或爷爷奶奶打理农田和家务!
我们在课堂上总是看着孩子们烦恼着同样的烦恼却又都苦于说不清“烦”啥、“恼”啥......
我们在学校里总是辛苦地催着孩子们长成一样却不管他们长大后能否或是否成了他们自己.
最后,彩琴老师追问“Who am I?”作为英语老师,我也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谁?是那个最初毕业时立志要改变老家教育的青年?是学生口中的“小米妈妈”?还是如今跟着分数走的“老师”?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我,哪一条路才是对的路?
当耳边想起歌声,我知道,接下来的五天,彩琴老师会为我指明方向。
(两年未动笔,已经忘记了怎样开始,学习期间信息量过大,一时无法消化,对着笔记和视频,且慢慢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