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手势教学带来的形式主义思考

【新网师】读《静悄悄的革命》(3)

4.手势教学带来的形式主义思考

——初读第一章第二节“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


本小节作者由“手势”教学为引子,批判了以这种虚假主体性的教学形式主义,他认为:

“手势教学是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只能向教师打手势的被操作的对象”。

“手势在操作上制约着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

“一个接一个的教学活动就是好的教学的主体性神话,牢牢地捆住了教师的头脑和身体,手势教学只是其中一个特征性的现象罢了”。

“小学教室里的特征是闹哄哄,而初中、高中教室的特征是静悄悄”。

“如果在幼儿园、小学时代过分地强加以虚假主体性的话,到了初中、高中后,学生就会尽全力去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从而是使他们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成长”。


确实,在我们的课堂中充斥着虚假主体性,这不只是日本课堂的问题,同样是我们的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都认识到了应该以学生中心进行教学,但是组织教学时以学生为中心更多的是表现在形式上,而很少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是虚假的主体性。

怎么算是真正的主体性呢?作者是这样认为的:“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呢?现在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成果中从技术层面有了很多的研究,我到是认为,教育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性的立足点应该是对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深入的研究,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才能真正从科学的方面落实学生的主体性。


关于手势教学,我们到很少用过,参加过一些培训学习,也曾见过手势教学,还有类似手势教学的卡片教学。

关于手势教学,我认为这也不有一棍子打死,应该辩证的来看待手势教学,尤其在低年级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某些客观性的问题是可以适当的用手势类的教学的,毕竟手势教学或者卡片教学也能让教师在某一方面能准确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或者学生的观点,适当的运用对于辅导教学应该是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同样,在文中,作者认为“手势教学里更的问题是,应用此方法的教师似乎有一个牢固的信念,认为思考或意见都应该清楚、明晰地发表出来”。他不赞成“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地表达赞成、反对、提问的立场,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同样也不赞成“声音再大一点、再清楚一点”。

我却认为这需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我认为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应该培训学生清楚表达的意识,标准和要求可以随年级的而不断提高。当然,这需要建立在对学生心理学和教育学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4.手势教学带来的形式主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