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西峡县城区一小 四二班 姚美玲
《凉州词》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家国情怀”《古诗三首》里的第二首诗歌。这首充满边塞风情的乐府诗,是依据凉州一种流行曲调而填写新词的诗歌,称为《凉州词》。这首诗为王翰边塞参战时期所创作,表现军中场景的边塞诗,表现了军中的一次盛宴状况。宴会的热情奔放与九死一生的战争事实的对比冲击中,表现了边塞将士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悲壮气概。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凉州词》,联系注释自读古诗,理解文意。自主学习《出塞》、《塞上曲》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吟诵,听声会意,体会诗人情感,了解诗人思想。
3、通过对古诗的解读,感受边塞诗人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入情入境的学习,学生感受到边塞诗人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引入,了解乐府曲调《凉州曲》。
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个词吗?“国家”是什么意思?出示甲骨文的“国”字,根据字源讲解“国家”的含义之后,再进一步深入:为了家人安康、安居乐业,有部分人会在国土的边界线上御敌入侵,守卫边疆,这些人就是一个国家最伟大、最可爱的人。
就让我们随着王翰的一首《凉州曲》走进边疆将士的世界,这首诗是借唐朝乐府官采集的凉州地区有代表性的流行歌曲的调子来创作的边旅生活的诗歌,成为了唐朝广为流传的乐府歌曲。这首歌为什么那么流行呢?我想应该是诗歌动听、诗歌动人两方面的原因。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学习这首边塞诗。
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来扫清一些字音和理解诗意的障碍吧。
环节(二)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初读解意。
1、指名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师生评议,齐读正音。
2、PPT出示词语及注释(夜光杯、琵琶、马上催、沙场、征战),自读古诗,自主理解诗意。
3、指名汇报。学生补充,师生一起梳理文意。
环节(三)诵读诗歌,学习近体诗的格律。
1、诗歌动听是旋律之美的体现,请同学们标出这首七言绝句的平仄,找出它的韵字。
2、这首诗的格律非常工整,押的是平声“灰”韵,由此我们知道它是一首近体诗,我们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声高促,平声韵字平缓延长的规则诵读,就能把这首诗跌宕起伏的音韵美呈现出来。
学生自由诵读。
3、抽读指导,提升诵读表现力。
4、全班诵读。
环节(四)吟唱诗歌,学习诗词的声情相容,声情并茂,诗歌动人。
一首歌只是动听,那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唯有创作者和读者之间有心灵的交流碰撞才会产生经典名作。这首诗大概是描写战前誓师宴,下面让我们在诵读的基础上吟唱起这首歌,你的心里一定会泛起波澜。
(1)学习一二句音韵,感受场面的热烈,体会韵字的情感。
首先,教师示范吟诵,引发学生的情景想象:
接着,请大家像老师一样,在诵读的基础上试着来吟一吟这两句诗。我等会儿再请同学来吟诵,大家听一听在同学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吟诵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吟感悟。
学生反馈自己的体悟,谈感受,自己吟诵表达,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借机指导:
“葡萄”拖长,甘美绵长的滋味,“美酒”,美酒入心,情绪的高涨,“夜光——杯”拖长,酒具的精美,这一句让人舒心抒怀,恍如长安的酒馆之夜,在欲饮之时,“琵琶——马上催——”热烈激昂的边塞曲让诗人恍然回到现实,曲子一首接一首,催促着大家一碗接一碗的喝酒。
然后教师追问:在这样的热闹场景中,为何却用了一个低缓的韵字“催”。
请学生讨论后指名反馈:“催”一拖长,说明什么呢?
学生发言后,多请几位孩子补充,最终基本达到:说明琵琶的声音一直在响,“催”拖得很长,说明这个节奏非常急促。
让我们再往下唱下去,也许更能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请孩子们一起吟唱,再次感受在热闹的场景中诗人喝酒的时候,旁边的琵琶还是提示他,这是在战场。
(2)学习三四句音韵,走进将士的内心世界,体会军人的担当与伟大。
教师示范吟诵,请孩子们仔细聆听,你能从老师的吟诵声里能联想到哪些场面?听出什么样的情感?
1)联想场面,体会战争的残酷。
“醉卧沙场”,很多人都喝醉了,纪律严明的军队才能打胜仗,他们却喝得烂醉如泥。“君莫笑”,强调不要笑话他们的放纵,为什么呢?“古来——征战”,纵观回顾历史上所经历的战争。“几人——回——”,浩浩荡荡的军队上战场,一场战争下来一个“几”强调了沙场九死一生的残酷性。“人——回——”无数个家庭在日日的期盼祷告中盼不回他们的儿子、丈夫、爸,就算生还,活着的将士看着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的战友纷纷牺牲。又怎能为幸存而开怀呢?一个低徊延长的“回”字包含着多么沉重的感情。
(2)在充分感悟三四句之后,进入齐吟全诗,体会军人的爱国情怀。
老师过渡引入: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我记得一位苏联伟人说过:生命如果跟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古来征战几人回?”却依然有那么一群人前仆后继赶赴战场,就因为对“国和家”的爱,他们看淡了生死的界限,因而他们的灵魂也跨越了时空永垂不朽。
环节(五)学以致用
学习王昌龄的《出塞》、戴叔伦的《塞上曲》,对比三首相似之处。
知诗意
重点字词理解:
骝马:指骏马。 新:刚。 玉鞍:饰有白玉的马鞍。
沙场,原指沙漠地带,后指战场。 寒:冷,寒冷。
铁鼓,用铁皮箍着的战鼓,结实声壮。犹:还。匣:刀鞘。金刀:钢刀,古时泛指金属为金。 震:响。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时通西域的要道。
品诗情
出示资料
出示典故:“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
我交流
内容 情感 人物
《凉州词》
《出塞》
《塞上曲》
相似点
(六)总结:今天我们在读古诗的过程中,发现了家国情怀,不同时期的人们,在国家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战争是残酷无情的,早日结束战事,让每个家庭都有享有和平安宁,是从古至今所有人的心愿。
请孩子们齐吟古诗《凉州词》,感受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将士们伟大的爱国之情。
(!!!!!!请注意版权——如需采用,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