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史书,可以明是非丨《苏东坡传》读后感(二)

说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王安石。苏东坡这一生的起起落落,都跟王安石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描写,让我真正明白了读史的好处。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人看事,不能只看表面,不能只看你看到的那一面。我们要用辨证思维去看待人和事;认识人和事,要多思考,多方验证,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学生时代,学过王安石的文,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时候王安石在我心中的形象,就是一个文学家,当时年少,心中还没有政治家这个概念。

后来了解到王安石是变法推动者,这个时候,王安石在我心中形象高大起来。因为在历史上,我知道的变法就只有三个: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起来,最终统一六国。而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后世人眼中,评价也是很正面的。

一直以来,敢于推动变法的人,在我心目中都是真正的勇士。敢于推动变法的人,都是在跟当时整个统治阶层做斗争,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而历史上变法的人,往往下场是比较凄惨的,像商鞅,像戊戌六君子,而这一点变法者是非常清楚的。在知道这种下场的情况下,依然决定变法,只是这一点,就令人佩服。虽然没有详细了解王安石的变法,但是这不影响王安石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

后来,在知道司马光和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我还在想:文采再好,并不能说明政治才能就高,苏轼可能就是这种人,只是文写的好,对于政治可能就是小白,跟李白一样。

可看完《苏东坡传》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是我境界低了,看事情想当然了。看待一个人或事,千万不能想当然,如果只是想当然的看表面,那我们的看法很大可能是错误的。

看完这本书后,在某瓣上看关于《苏东坡传》的评价,看到一个评论很有意思,说这本书整个就是王安石的批斗大会。这话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就整本书而言,说批斗大会也没错。

虽然林语堂先生在书中一再强调:王安石变法是为国为民,出发点是好的,没有什么坏心思,只是执行的不到位,下面的官员欺上瞒下,蒙蔽了王安石。

但是,整本书中,总是有意无意的讽刺着王安石,具体来说是讽刺王安石背后的变法派。内卷这个词,在这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就是因为两个派系之间的不断倾轧,最终才导致北宋的灭亡。

虽然后来,苏东坡和王安石在野的时候,也算是朋友,王安石死的时候,苏东坡对他的评价也很高。但看到书中的一些情节,还是有些意难平。可以说,苏东坡的一生,都蹉跎在了王安石的变法派身上。

就算是读完这本书,王安石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正派的。但是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意思。虽然不愿意,但是苏东坡一再流放的责任,还真得算到王安石的头上。因为是王安石身后的小弟,扯着王安石的大旗,做下了这些事情。

王安石在朝的时候,他手段还算是光明正大。等王安石死了之后,他的那些小弟上位之后,手段就有点卑劣了。这里我们先不说变法究竟是好是坏,光凭欲加之罪这本事,就让人不齿,这是人品问题。

正在苏东坡以为可以晚年在惠州安居下去之际,他又被贬谪出中国本土之外去了。他的新居落成之后大约两月光景,他接到远谪海南岛的命令。根据一个说法,他曾写了两行诗,描写在春风中酣美的午睡,一边听房后寺院的钟声。章惇看到那两句诗,他说:“噢!原来苏东坡过得蛮舒服!”于是颁发了新贬谪的命令。

看到这理由,我就觉得好笑。作为苏东坡曾经的好友,章惇确实够小心眼的。怪不得有人劝变法派“别忘记你也有子孙”,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做事别做的太绝,不然会报应到子孙后代身上。章惇只是变法派中一个例子,王安石当年的马仔中,大部分都是这种小人。王安石在这里,确实要负上一个“识人不明”的责任。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抱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态度,觉得或许林语堂先生的观点也有失偏颇,我们只能作为参考。于是,读完这书的后,我多方查阅了不少资料。从多个角度了解了这一段历史。这才发现,原来这一段历史,包括王安石,真的跟以前我以为的历史,有很大的出入。

我们读历史,应该多方查证,以辨证思维去看待历史上的人和事,不能被某个人的观点蒙蔽。平时生活工作中,我们待人接物,也应该以这个态度处之。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就下结论,也不能凭我们的喜恶来评价一个人,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以辨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读史书,可以明是非丨《苏东坡传》读后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