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新闻无学”,校媒人为什么还要多读书?

网络图片

文/李华锡

许多高校教师在新闻专业第一节课就会告知学子们“新闻无学”。那么,什么是新闻无学?一是说新闻没有准们的学术研究,另外一方面,意思是新闻工作者不需要下功夫读什么书。

经济日报记者曹鹏早年间提出过“新闻无学论”对新闻工作者危害不轻,他从“经典虚无论与读书无用论”、“权威与学者的异化”、“外行领导内行”等五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新闻专业的学者,就处在这样一个浮躁、急功近利的环境中,虽然队伍庞大,但是纯粹的学者极少,安心于读书做学问的更少。

曹鹏博士掷地有声的指出了新闻工作者拿着“新闻无学”的幌子和打着社会浮躁和工作“忙”的旗号来诠释自己不需要多读书,而现如今,新闻无学论在已经被跟多的专家学者所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闻工作者要想做“杂家”,就要练就多读书的本领。

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没有一个好的阅读积累,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必定会捉襟见肘,而做专题深度调查和研究时也会浅尝辄止,达不到自己预想的状态。

新闻不是无学,新闻工作应该是一门大学问,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观察思考和实践后拓展的大学问。新闻工作者就如同专家学者一样,一定要下得苦功夫,方能到到真本领。所以说,新闻工作者要多读书,读各种书,才能适应自己的工作需要。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早年因投身反殖民斗争被囚禁在监狱27年,其间他手不释卷,把监狱当成了阅览室,还写出自传《漫漫自由路》。他在书中说,正是读书给予他无穷的生存力量和战斗勇气。

中国著名的作家老舍也曾提到,读书是把别人的思想装进自己的脑袋里,写文章是把自己的思想挤出来。新闻记者只有多读书,才能够在其中汲取有营养的信息,加以润色到自己的新闻作品中去。有人认为,记者是各种知识都具备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杂家”。

那么,新闻工作者需要读哪些书呢?

1、新闻记者要读新闻业务方面书籍。

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读过大量的新闻业务方面的书,比如《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等等,然而在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新闻工作再来翻开这些书籍,则会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就笔者前段时间读的美国著名记者、田纳西大学新闻学教授,传播学院荣休院长凯里·莱特尔和朱利安·哈里斯合著的《全能记者必备》,这本书已经一版再版,已经修订到了第七版,成为了中外新闻传播学院的经典必读新闻业务书籍。每次修订都会增删一些信息,这样更有利于保持它的前瞻性,能够满足读者的需要和社会媒体的发展要求。

还有像美国著名新闻理论家肯·梅茨勒的《创造性的采访》,已经是第三次修订,在原有的内容基础上,运用大量案例和插图,结合作者多年来新闻采访实践和教学的经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新闻采访各个环节的方法和技巧。也本书多年来一直被美国各大院校的新闻院系作为专业教材使用。像曼切尔的《新闻报道与写作》,艾丰的《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邝云妙的《高级新闻写作》、梁衡的《总编手记》等新闻业务方面的书应该多看,应该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必备工具书,甚至是枕边书。

2、记者要读一些中外经典新闻佳作。

记者还要用大量的时间来阅读一些中外佳作,看看名作如何练成的,养成模仿和对比的习惯。比如笔者在校期间经常阅读《淮北晨刊》和《淮北日报》,并将每个栏目的稿件形式,每个版面的稿件内容都经过自己的对比,然后自己就模仿写其风格特色写,直到现在,两个媒体的用稿率已经在90%以上了,而在自己稿件采访和写作遇到问题时,来回的翻阅这些报纸上的作品,可以使得自己找到灵感,写出意想不到的好新闻。

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在新闻写作中遇到困惑,之前读的大量的新闻作品就会派上用场,多阅读一些大家的作品,想想自己的新闻实践,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会比初次阅读时更加的入脑入心,理解和掌握的更加透彻。除了外国记者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外国新闻通讯选评》以及《普利策新闻获奖作品集》等作品外,我国著名记者如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以及邓拓、范敬宜、穆青、郭超人等老一代新闻记者的新闻理论著述也适合广大新闻工作者阅读,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提升,还能够在阅读中掌握大量的新闻理论知识,往往能给自己的新闻工作增添一抹色彩。

3、记者要读各社科,各门类的书籍。

社会有各个社科,各个门类的职业,这也要求在每个行业每个社科都会有与之相对定的新闻记者。而且新闻记者每天都要面临不同的新闻,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多读一些书籍。笔者在《淮北日报》实习期间接到的救助白血病女孩的新闻,首先就查阅了大量的关于白血病的资料,成因,传播途径,治疗方法等,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经过了大量的采访,才写出了一篇救助稿件。(百度搜索《十亩爱心瓜 等您来采购》查看原文)

政治类,文学类,史学类,心理学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涉及。新闻需要的是杂学,而新闻工作者也需要当个杂家,而笔者认为,读政治学可以让你拥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读些文学类的书籍可以增强自己的文笔功底,读些史学类的书籍可以使自己拥有洞察事务的新闻眼里·····,总之,记者要想成为一个“杂家”,就要跨学科,跨领域的阅读相关书籍,从而丰富自己的新闻脑。

4、中外古今经典名著也是必读书目。

在一个新闻,同样多的采访,阅读不同的记者就会写出不同的新闻作品,有的写得生硬刻板,有的则写得鲜活生动,这就借助新闻工作者阅读的中外文学书籍的功底。优秀的新闻记者会认为,优秀的新闻作品,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是需要借助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的。

不同的文学体裁,不同的写作风格都会对新闻写作带来一点的影响,优秀的记者也会总重汲取营养,加以润色到自己的新闻作品中,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格调,达到自成一家。如果需要写陕北的黄土高原的新闻作品,贾平凹的《秦腔》、《古炉》可以对你了解这方面的素材有帮助。如果需要调查中国的幸福指数和住房给广大百姓带来的影响,六六的《蜗居》可以给你一定的思想源泉。

我曾为写一篇关于学校校庆的文章,翻阅了大量的校友们的自传和回忆录,在这些散文和随笔中得到了许多的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新闻无界,学海无涯。范敬宜在《一个记者能走多远》中写道:作为一个有出息、有作为、的新闻工作者,应当站得高,看得远,胸有成竹,情系苍生。要有如此的意志和志向,没有广泛的阅读,是达不到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说道,“一个多才多艺的职业记者,永远是学习,常学习,常观察,经常磨砺自己的才干,发展自己的智力。

然而,现如今记者面临很多的压力,也有更多的诱惑和应酬,没有很多时间静下心来读书,而现在,需要有更为确切的解决方法。

一是要结合实际需要,边用边读。遇到问题了,翻一番资料和书籍,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是要结合着爱好读。每个记者都有有自己喜爱的学科和门类,结合着自己的爱好更有利于将书本知识更好的记忆和运用。

三是要结合着媒体种类读。掌握媒体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就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走在新闻的后面,要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

总之,记者读书要以以“博”为主,以“杂”见长,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知识灌输到自己的新闻脑中。最后,记者不能光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最重要有老前辈之路,才能跟进时代步伐,新闻写作才能更上一层台阶。

2016-2-5 

你可能感兴趣的:(都说“新闻无学”,校媒人为什么还要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