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和个体的小大之辩

整体和个体,看似是俨然界限分明的两个个体,但现实中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准确的区分整体和部分的区别,或者说,个体和整体就是两个用来权衡利弊的选择,但选择整体的利益大过个体的时候,大部分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个体,反之亦然。

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发达的社会,平时拿出手机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新闻,说某某人在某某地方做了某某事,给给国人丢脸了。有的时候我就在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的脸就给丢了呢?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国人会在平时闲暇时候或者假期去国外旅游,走一走,让自己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风光和全球盛景,但出门在外,总会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离开了家乡,你代表的就不再是你自己一个人,你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代表了你的省份,你的国家,你的民族。在出门在外的人眼中,他的行为只是个体的行为,一切好的坏的行为影响的应该都是他个人承受,与旁人无关,所以我们站在他的观点上就完全可以理解他的一切行为,无论是插队,景点签名等不雅行为都可以得到完美的解答,因为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享受,最好的物质,最方便快捷的服务,个人的行为当然可以凌驾于别人之上,就像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说的,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

在旁观者眼中,我又不认识你这个人,我无法把对你的厌恶精准地施加在你身上,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把对你的厌恶转嫁到你背后的民族,国家,甚至家庭。我们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被代表了,并且在万里之遥就把人给得罪了。所以旁观者的愤怒就油然而生,所以我们才会经常看到说某某人给国人丢脸的新闻,因为这些新闻的撰写者都是游客不雅行为的利益受害者。

看电影《战狼2》的时候,于谦饰演的那个华人老板可以说是在个体和整体之间自在转换的人物。在和平的时候,为了多赚一些金钱,他可以很毫无愧疚地说我不是中国人,当战乱来临,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可以对着主角说大家都是中国人而脸色不变。就像纪晓岚对乾隆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切行为的重点都是都是利益为中心,利之所在则道之所在。

我们经常说舍小我成大我,但口号喊得再响,不如行为跟上。王阳明说,知而不行是不知,如何让我们的行跟上这才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问题。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论哪一个朝代,对于利益的追求从来都不是排在第一位的。中国无论儒墨道法,追求的都是凌驾于物质利益之上的,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墨家的“兼爱”,这些核心思想具体到细节处都是舍小我成大我。如何在大我小我之间平衡,中庸说君子慎其独,我们应该在人前人后都修养自己的身心,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白什么是我们可以为的,什么是我们不该为的。孟子说,君子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当我们在待人接物知知道有凌驾于利益之后的道德,那我们就会心有畏惧。古人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话说的是我们应该保持敬畏之心,人有敬畏之心,行为就不会肆无忌惮,有所忌惮的人才会依道而行。

我们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足够了,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对于道德的忽视视乎越来越大,无论是大我小我之辩,亦或是老人扶与不扶之辩,这样的问题愈发激烈的我们愈发悲哀。《山海经》之中描写了一个君子治国,李汝珍的《镜花缘》详细写了这个国家,买东西的人想多给钱,卖东西的人想少收钱。鲍鱼鱼翅之类的山珍海味因为伤害人心所以放在一边没人要,当官和民族和谐相处,民众之间彼此温文有礼,这样的一个国度,我想孔子见到也会大喊“仁者如是也”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整体和个体的小大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