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成为历史记忆,从此与英不相干

到深圳次日,同学建议我们全天去“世界之窗”,到了门口我们改了主意:遇到了一位拉散客的,说是可带我们去中英街看看,心动了。

这个人是皖北那里的人,大概30出头,黝黑精瘦,身上穿着皮夹克,带洞的牛仔裤,有辆丰田车,停在远一点的停车场。

他掏出张名片,名片上说了几条旅游路线。我们本能地有些抗拒,觉得不靠谱,他又拿出自己的驾驶证,说如果觉得需要,也可以把证件押给我们。

光天化日之下,又有两个人做伴,加上确实慕名想去中英街看看,我们决定还是相信他,也把他的证件发给同学存了一份。

一路行至沙头角,进了一家简陋的旅行社,里面已经有不少和我们类似的散客,工作人员把我们的身份证全收走,说是要办通行证。

趁这个时间,有位领队模样的人,和我们说相关的注意事项,诸如:个人购买日用品不能超过3000元,烟不超过2条,哪家是正宗的免税店,什么东西可以还价,最好不要走回头路,顺着转一圈即可等。

拿了一张绿色的通行证,经过防疫、安检检查,进到一个很普通的街巷。街头立了一块中英街界碑,这里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疫情,不宽的街道中间用彩色钢瓦一分为二,钢瓦那边就是香港。领队引导我们看,香港居民还在用电视天线,可不?内地现在普遍用的高清机顶盒或网络电视。

几百米的街道只开了十几家店铺,很冷清。据说八九十年代,这里经常挤满了购物的人群。通常买金的比较多,价格便宜,花式繁多,还有就是买洗发水、香皂、刀具、丝袜等。不仅内地的人过去购物,当地打工的回去探亲前也要去采购一趟。

时代变迁,没想到二十年过去,香港人反过来要到深圳采购消费,大街上时不时能看到双牌照的汽车在穿行。内地人即便是去香港购物,也不会再去沙头角这样的街巷了。沙头街中英街成为文物,成为历史的一段记忆。

街道不长,店铺又少,我们十几分钟就转完了,听导游说这里的药品比较好,买了2瓶治风湿的药水给老母亲。出来时,领队自己提了两大包洗发水之类的东西,让我们给他带出来,说是帮亲戚朋友带的,可能超标了,不知道这种东西到底差价有多少。

出来后,那位皖北的司机还在等着我们,后面有些去处,我们放弃了,海边的主题公园应该都相差不大。如果是一个人单独出行,我是决不会坐他的车的,两个人结伴同行,也就降低了戒备之心。也是因为有了这份信任,也多了一份体验和感受。

后来同学问我们:中英街如何,他长居深圳近30年,还从没去过那里。也不难理解,他是97年香港回归后才去的深圳,再去香港已很方便,中英街也走向没落了。

#生活日记##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英街成为历史记忆,从此与英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