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剪报系列【八十】给,是天地精神

作者:郭文斌


小孩刚生下来,为什么要先呼一口气?人在疲劳和紧张时,为什么要长出气?这其中,有秘密。我们再想想,我拥有100平方米房产,是我花钱从房产商那里买来的,房产商是从政府那里买来的,那么,政府手里的地是从哪里来的?大地无偿馈赠的。如果大地收取出让金呢?可是大地从来没有吭过声。有人种菜发家,有人种粮发家,当他们一笔笔往银行存钱的时候,大概没有谁想到,这些钱,全是大地的馈赠,可是,有谁听到过大地的埋怨?

可见,“给”是天地精神。这种天地精神,在动物和植物身上体现得更充分。记得小时候,天上还满是星斗,许多人还沉浸在梦乡,父亲就赶着老黄牛下地了,那串叮咚叮咚响过巷道的铃声,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从老黄牛身上,我知道了什么叫任劳任怨。那种不辞辛苦的乖顺,真是让人感动。还有驴,不但要拉犁,还要驮运,面对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到它背上的沉沉的麦垛,一点逃避的意思都没有,而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和你配合。还有禾苗,如果你盯住同一棵禾苗,每天跟踪它成长的轨迹,就能理解作母亲的某种感觉,体会到母亲看着孩子从出生到一天天长大的那种感觉。还有杏子,从一朵花,到一个青杏,再到成熟,最后奉献给主人,那个过程,真是悄无声息,却惊心动魄。

当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平时吃的东西,全是种子,心里就打过一个闪电。每次用夹子捏核桃,我都有一种强烈的罪恶感,一个那么完好的世界,却让我们咔嚓咔嚓地捏破。终于明白哲人为什么要说,如果不是一个奉献者,活着就是犯罪。只要活着,我们就得吃喝拉撒,而每一次吃,无疑都是破坏。一颗土豆是一个世界,一粒玉米是一个世界,一个苹果也是一个世界,每天,有多少个世界到了我们的胃里,而它们,是种子。这些种子如果到了田野,将是一个无法估量的生机。

关于天地精神,老子已经讲透了,“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中国古人之所以强调效法天地,就是因为天地精神中有圆满的人格典范,有根本快乐。当年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弟子里面谁的境界最高,孔子的回答是颜回。因为他“不迁怒,不贰过”。他为什么要首先强调不生气呢?当年搞不清楚,后来在寻找安详的过程中突然明白了。人为什么会生气?生气是因为自我被冲撞啊;人在什么情况下不生气?无我啊。那么,如何才能无我?利他差不多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用现在时尚的说法就是通过爱别人。于此,天地给了我们最好的参照,那就是“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我们且不要说像颜回那样完全消灭自我,就是把自我尽可能地弱化,快乐也会成倍增长,因为烦恼和焦虑来自患得患失,而要消除患得患失,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掉得失心。反过来,一个人如果还有得失心,那他离安详还有很远的距离。

所以,古人比照天地精神消除自我。因为“天同覆,地同载”,所以“凡是人,皆须爱”。在这里面我们会发现孔老夫子所讲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大自由境界,首先来自于一个前提,就是耳顺。耳顺,就是别人荣你,你快乐,辱你,你也快乐,所谓荣辱不惊,毁誉不动。那么,耳顺从何而来?无我。一个人,只要有自我,就无法荣辱不惊。所谓,“名关不破,毁誉动之;利关不破,得失惊之”。所以,古人首先在超越名利上做功课。而要超越名利,似乎没有比“给”更好的途径。

只有我们把能拿出来的那份物力、体力、智力奉献社会,并且不求回报,把我们能让的那部分利益让给别人,才能溶化自我这块坚冰,清除这一通往安详道路的最大障碍。当我们尝试着把能拿出来的那份财物给更需要的人,实践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对财物的占有欲降低了,渐渐地,我们就能体会到钱财的得失不再对我们造成很大的焦虑了。再实践一段时间,我们又会发现把财物给更需要的人更有增值感,这种增值感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这样,附着在财物上的那个“我”溶化了,另一个“我”诞生了,它就是本我。这时,我们就会明白,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小”造成的,宇宙、苍生、人类、国家、家族、家、小家、本我、大我、小我,层层隔离,逐次成“小”。为了捍卫这个“小”,焦虑产生了,痛苦产生了。换句话说,痛苦是因为我们心的“小”,这是我的,那是我的,得到喜,失去苦。一个宝物,到了我家,我高兴,到了别人家,我沮丧。但在“整体者”看来,放在谁家都一样啊。可见,分别越小痛苦越小,分别越大痛苦越大。

反之,当这个“小”按照小我、大我、本我、小家、家、家族、国家、人类、苍生、宇宙这样的次第扩展,来自小我的焦虑便逐次削弱,直至于无。可见,这个“小”是被分别出来的。现在,我们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把自我认同的财富、力气、智慧给予他人,我们的心量就打开了、扩大了,结果是,焦虑消失,安详到来。对于一个村落级心量的人,家的得失已经不会对他造成焦虑了,对于一个世界级心量的人,村落的得失已经不会对他造成焦虑了。而对于一个以“大整体”为家的人,已经不需要做“回家”想了,终极归属的焦虑自然消失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读剪报系列【八十】给,是天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