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1)

那些……(1)


1

两周前,高一时的班长热心肠地建起了级部微信群,百余人的大家庭,认识的,不认识的,熟悉的,不熟悉的,从早到晚,群内热闹非凡。尤其是用汉字敲出来的家乡话,没有声音却若现耳畔,令人捧腹又深感亲切。

闲余时也会在旁默默围观,看群内说学逗唱,一片喜庆祥和。

但也常常会淡淡伤感失落。

老师出现了几位,有我不熟悉的理科班的老师,也有我熟悉的体育老师——当年听说她曾是很了不起的国家级“三铁”运动员,身材高大健硕,不怒自威。记得体育课跳马时,差点儿的同学亦可跌坐马上,而我则是两臂发软,起跳都没胆儿的。总之见到她总是战战兢兢,每每与她碰面,均是鼓足勇气,然后“猫”一样地打招呼……有一段时间,我这个小矮子竟然被选进校篮球队当替补,早上五点起床,在这位严师的指导下,运球、传球、投篮,将胳膊腿弄得酸痛。当然那年县里的篮球比赛我也是跟着去了的,比赛结果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跟着球队好吃好喝好几天,比赛最后几秒时,老师安排我上场,跟着球从这半场跑到那半场,哨音起,比赛结束……

其实我想说的是,微信群里却没有做了我高中三年班主任的常老师。

毕业几年后才知道,我们是他做班主任带的第一届学生。他个子高高,国字脸,眼睛细长,最有特色的是早早开始的谢顶……他教语文,声音洪亮,中气十足。语文课大多在上午,我则习惯于吃饱了早饭就迷糊。因而,他特意奉献的东营乡村“标准普通话”就成了极好的提神药。记忆特别深刻的,还有他时不时会溜几句调侃一位叫“庆祝”的同学的打油诗。记忆中的庆祝同学,个头不高,是性格随和包容大度的班级“活宝”。毕业多年,我依旧清晰记得庆祝的容貌,这必定是他和常老师在课堂上带给了我太多深至骨髓又令毛孔毕开的快乐的缘故。

但我并不是常老师的得意门生。高一高二好像是五十余人的班,我二三十名考过,每每被我爸的铁砂掌教训一顿后,也会窜到十二三名,偶尔进前十名那绝对就是运气了。跟常老师接触较密切的事,也不是没有。记得同铺的王同学扭伤了脚,每天泡脚的草药是在常老师家熬的。常老师的家就在操场的西北角,独门小院,两间小房,院子南边是厨房。怎样送同学过去,老师是怎样熬药怎样给同学泡脚,记忆均未留下镜头,但是,常老师给王同学做的西红柿鸡蛋面却鲜艳喷香地活在了我的记忆里。那时候,我们住校生的饭千篇一律,女生一天五块馒头,早上一块,中午晚上各两块。下饭的菜就是从家带的咸菜,每到月末,咸菜瓶见了底,就着糊糊面汤啃干馒头的日子也时常有。说起吃饭,记忆格外深刻的应该是每周的周四,那天教工食堂定然做的是纯肉馅的包子,那香味!据说咬一口满嘴流油,简直!现在想想,那肉包子曾给整月不见荤腥的我们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当然,在抵制肉包子的诱惑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似乎果真多了一份意志力。总之,这样说来,那碗西红柿鸡蛋面能给我留下刻骨的印象似乎就更顺理成章了。当然,那西红柿鸡蛋面我就是吞再多口水也是吃不到的,但当时的我,还是由衷地感觉这样的常老师是好老师,以后我成了老师,更深以为然。

那些……(2) -

那些……(3) -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