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迅速派出国家工作组赴吉林、山东、广东、黑龙江等省份指导疫情处置工作,会同当地共同分析研判疫情形势,研究疫情防控措施,加快开展核酸筛查、流调排查和区域协查等措施,落实“四早”要求,全力做好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全力阻断疫情的扩散蔓延。
离我们最近的病例是在焦作修武,出于抗疫的需求,我们学校严格的执行上级的抗疫精神,除了做好五项防护,家在临近乡镇的学生被要求暂缓返校,刚开始还挺高兴的他们,随着时间的延长,通过微信、QQ里同学的反馈,他们开始为自己的学业进度担忧,于是发动自己的好朋友,给自己拍各种作业……但这种方法和正规的课堂教学效率无法相比,除非有极强的自制力,家长的悉心教导,及时帮助,随着时间的增加,他们会逐渐的出现着急、担心,尤其是一次又一次的核酸检测,更会让人有些心烦。事实面前,他们已经不再是之前玩笑似的期待疫情,然后惬意地呆在家里的状况了。现实和想象是有很大不同的。
作为我们教师,除了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安排,更要做好学生的健康防护工作,其中就包括心理方面的防护。随着疫情事态的发展,孩子们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们来盘点一下:从最初的2020年谈疫情色变,到2021年逐渐的适应,演变到2022年偶尔会有些“期待”。
大家还记得2020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武汉封城,全国居家隔离,那时候我们普遍的心态就是恐惧担忧,对新冠病毒的无知让我们心生畏惧,再加上每天确诊病例的增加和死亡人数的更新,更让我们忧心忡忡!在家里呆的时间久了,孩子们的过分慵懒,毫无节制的玩手机,让原本同仇敌忾的家庭氛围,开始出现了鸡飞狗跳地状况。因为当疫情逐渐稳定之后,家庭的关注点就转移到了孩子的学习上。毕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虽然有网课每天播放,但对于没有家长监督和自主性不够的未成年人来说,无疑给他们创造了一个放飞自我的机会。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之间的冲突,他们需要弄清楚我是谁?我能做些什么?……等问题,本来学习动力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学校和老师,学习成绩还不错,但疫情一来,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动力不足和自制力的缺乏:本来想写作业,却总想拖一会;本来想看几页书,却禁不住去看抖音;信誓旦旦的早上七点起床,却一觉睡到12点……每天都会上演寒号鸟的经典桥段!
当孩子们看到了自己的薄弱之后,有两种应对办法:一种是痛改前非,定计划,增强自制力;另一种就是顺其自然,我行我素,感到无能为力。对自我的迷茫加上疫情的突如其来,让他们有了大把自我做主的机会,于是他们就虚假的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生活,每天轻轻松松,吃喝不愁,边看手机边学习,我的时间我做主……毕竟人都是喜欢呆在舒适区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再加上有些习得性无助,也最容易造成人的驻足不前,甚至倒退。应对的办法就是要从小的成功做起,慢慢地形成“习得性乐观”。
孩子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你们目前的所谓悠闲自得,背后是强大的祖国和父母的支撑。试想如果我们国家像美国、欧洲那样全民皆病,你还会如此休闲的安心的呆在家里吗?还能如此休闲的安心的呆在家里吗?现在的悠闲是有期的,因为你相信这只是暂时的,所以你是把它当做休假来过的,就像五一、十一的长假,这算是疫情假吧!但美国欧洲的人民估计已经无能为力、甚至有些绝望了吧!人除了不喜欢不确定,更不喜欢没有希望!你们之所以那么享受,是因为你们知道,希望就在眼前!
但是你们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终将成为子女的父母,你将以什么来保卫和支撑你的子女呢?曾记得疫情最初的时候,因为不能外出打工,有些家庭就入不敷出,日常生活雪上加霜,有的甚至出现了温饱问题!所以疫情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心理素质,更是我们积累财富的能力。虽然我们现在衣食无忧,但如何过高品质的生活,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让自己体现出更大的价值,是否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动力呢?比如像钟南山那样,像张桂梅那样,像苏炳添那样,像苏翊鸣那样……
大家还记得今年的腊八早晨那一幕吧!你们一觉醒来,就已经提前半个月进入了寒假,你们的反应是什么样子的,相信大家都不会忘记,简直是欣喜若狂,而家长则是忧心忡忡!
孩子们高兴的是终于不用再上学,也不用面对不可确定、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考试,可以随心所欲的过自己能掌控的日子;家长们担忧的是一学期的努力就这么无果而终,刚燃起的斗志瞬间就熄灭了!
于是,疫情期间,在有些人享受休闲生活的同时,另一些人则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实现了弯道超车。据说疫情过后的高考,大家的分数普遍偏高,就是因为自学的模式恰好适应了那些学习动力强劲、自我监控能力强、自主性比较好的学生,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查漏补缺,而不必受老师的节奏影响,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同时,那些完全松懈下来,把居家学习当做休闲放假的学生,则失去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也暴露出了平常在各种管束下不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失去了监督,就失去了一部分动力,就好比发动机少了一半的油,在感觉到轻松的同时,也失去了竞争的动力。
那么,当下的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心理应对方式来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呢?首先,我们要学会转换视角。美国的心理学家爱丽丝提出的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情绪感受并不是有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引起的,比如,口渴的两个人,同样看到半杯水,其中一个人会觉得自己是如此幸福,口渴还有半杯水喝,而另一个人却觉得自己如此不走运,只有半杯水可以喝了,这让我们察觉:对事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看待方式,所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就大不相同了,所以,我们要善于转换视角,从改变自己的认知开始,维护我们积极的心态。
其次呢,我们要学会正向思维,就像习主席在2014年新年贺词中所讲: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我们都会出现诸如焦虑、担心、愤怒等负面情绪,但其实每一种负面情绪,也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具体来说,悲伤可以提醒我们和过去告别,加倍珍惜当下的生活,而恐惧则可以起到自我保护作用,指引我们远离危险或者伤害,所以,看到这些负面情绪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接纳自己的情绪,找到自己的不足,慢慢的改变,从而维护我们内心的愉悦。
最后一点,要分享的心理应对方式则是快乐行动。如果我们喜欢画画,空闲时间可以自由地创作,如果我们喜欢读书,则可以惬意地阅读,如果我们习惯运动,则可以在家中适度地锻炼,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身心健康,以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疫情面前,也让我们有了很多的成长与收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首先,让我们更加珍爱生命。面对无情的疫情,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其次,就是更加关注健康。在这次疫情应对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更多的健康知识和习惯,有了更明确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勤洗手、多通风、合理作息、健康均衡的饮食等。再有,就是增进亲情。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共处,多了更多和家人沟通的时间,进行深度的交流,这也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也许从此找到了自己学习的动力和生存的价值,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伟大的名言:这一切终将过去,让我们用必胜的信念再一次迎接春暖花开,万家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