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本章是具体的方法论了,“课题分离”就是之前从李雪那里接触到的界限感、边界感,是我超级认同的心理内容,所以本章摘录的内容有点多。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当然,辅导顾问要竭尽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教育也是如此,可以提供给家长、学生帮助,但不能强迫学生怎样。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作为一个父亲……首先,我会断定这是‘孩子的课题’。对孩子的闭居状态不妄加干涉也不过多关注。而且,告诉孩子在他困惑的时候我随时准备给予援助。如此一来,察觉到父母变化的孩子也就不得不考虑一下今后该如何做这一课题了。他可能会寻求帮助,也可能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那么想得开吗?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孩子表现不好,家长第一时间觉得丢人,好像是孩子的行为她可以控制似的,这里我看不到家长对孩子独立个体的认可,看不到家长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重。
“信任比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我全然信赖他人,无所保留,别人是同样回以无所保留的信任还是有所保留地回我以信任还是利用我的信任还是践踏我的信任背叛我都是我不能够控制的。我不能交出自己的满腔信任后就希望对方同样对我满腔信任,那样的话是粗暴的“干涉”,这是越界。
“干涉甚至负担起比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首要任务是分清楚到底是谁的课题: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课题。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用我们的俗话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他人说去吧!
“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课题分离的核心。看到你的脸的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我们是不能左右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但是我们会猜测、会顾忌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所以这些猜测、顾忌就是我们人际关系的最大烦恼了,这时我们需要退回来,对自己说一声:别人怎么想、怎么看那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左右,我只管走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即可。以上这句话我是按照作者思路给自己硬灌的鸡汤,其实我内心是存疑的:别人的反应、态度我是在意的,我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通过互动、反馈等得到的效果和认可度不高我内心是会受伤的。这样一对比,还是武志红网课讲的几大关系讲得更明白、更透彻。武志红提到“生与死”这一对关系时,提到的动力问题,说在很多人那里,自己的一个的动力死了就会让这个人感觉到死了一样。
“假如你会进行课题分离又会如何呢?也就是说,无论上司怎么蛮不讲理地乱发脾气,那都不是‘我’的课题。毫不讲理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应该处理的课题,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领导发火是领导的事,跟自己没关系,无论你做什么、怎么做、做得好还是坏,领导都朝你发火的时候,告诉自己跟自己没关系,领导发火是领导的事,自己需要做的是情绪态度上的既不讨好、也不委曲求全,同时正确处理手头上该处理的事。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有力量的话语。
“如果距离太近,贴在一起,那就无法与对方正面对话。虽说如此,但距离也不可以太远。父母如果一味训斥孩子,心就会疏远。如果这样的话,孩子甚至都不愿与父母商量,父母也不能提供适当的援助。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这种适度距离非常重要。”适当的距离和及时的帮助,为人父母可以为孩子做的。
“有些情况下不进行课题分离而是干涉别人的课题会更加容易……直接帮孩子系……是一种干涉,是在剥夺孩子的课题……反复干涉的结果会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对,这就叫越界,短时间内是节省了时间,替孩子干好本应该孩子自己该干的事,长期累积的后果可能是孩子废了。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先生是对我说‘要去惹人厌’吗?我是说不要害怕被人讨厌。”这就回答了我上边的疑虑:别人的反应、态度我是在意的,我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通过互动、反馈等得到的效果和认可度不高我内心是会受伤的——不要害怕,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既不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别人喜不喜欢我那是别人的事,不是我的事。事实上,你认为不喜欢自己的人,很可能你自己也不喜欢对方。“‘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又一个越界的想法:别人应该对我是什么情感态度,抱着这种想法真的是霸道呢。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 手里:“当我下定修复关系至‘决心’的时候,父亲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怎么看我、对我主动靠近他这件事持什么态度等,这些与我都毫无关系了。即使对方根本不想修复关系也无所谓。问题是我有没有下定决心,‘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李雪总说允许父母过他们自己的生活,哪怕那种生活你看起来很苦,那是父母的人生,不用管他们。
“很多人认为人际关系之卡由他人掌握着。正因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个人怎么看我’,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这句话同样对我上边的疑虑有很大安慰作用:别人的反应、态度我是在意的,我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通过互动、反馈等得到的效果和认可度不高我内心是会受伤的——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害怕,不要害怕,不要害怕,即使你知道对方对你不公、对你不好,你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同样由你掌握着。
“我的变化不是‘为了改变父亲’。那是一种想要操纵别人的错误想法。”这是本章提出的第三种越界的行为或想法。
“随着我的变化——不是通过我的变化——对方也会发生改变……对方不分不改变……而且也可能不会发生。”自己改变,他人改不改变就随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