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穷产阶级育儿记》,欢迎大家关注,一起交流育儿经验。
咱们在前一篇文章中,聊了“注意力”这个话题。
多说一句,我以后再也不要在周末推送文章了,上一篇文章阅读量感人……
虫爸说,大家周末难得睡懒觉,谁想看长文章啊!
好像是这么一个道理。
就像之前的文章所说,注意力如此重要,它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了注意力,其余的观察力、想象力什么的,都无从说起了。
但是,孩子们天生精力充沛,我们并不能指望他们会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事上。
我见过一些父母(上一篇文章也提到过一位),跟做事不专心的孩子相处得心力憔悴,一些日常的指示,对孩子来说就像耳边风一样,怎么都进不到脑子里去。
比如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
吃饭时,你对孩子说:吃完饭,看会电视就洗澡,听到没?
好的。
吃完饭,你收拾桌子,孩子开始看电视,你说:差不多就要去洗澡了。
好的
又看了半个小时,你洗完碗回来,发现他还在看电视,你大声:怎么还在看电视,赶紧洗澡去。
电视关了,磨磨蹭蹭去找衣服。
过了几分钟,你进房间一看,他只找到一条裤子,还把衣服翻得乱七八糟,此刻正坐在地上玩玩具车。
然后你就发火了,把他骂一顿,他才悻悻地去洗澡……
本来咱们当妈的,一天到晚,伺候一家子吃喝拉撒,已经够累了。如果孩子还不省心,一个事情要反复交代,还做不好,那可真崩溃。
美国俄勒冈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小时候被父母认为是“高注意力”类型的孩子,他们考上大学并拿到学位的概率,比普通孩子高了50%。
“小时了了,大时未必”,这句话某种程度来说,是对的——那些在7岁的时候表现出良好阅读水平的孩子,根据统计,并不能跟考上大学的概率挂钩。
但是!注意力却会跟考大学有关联!
可见,这是一项更为根本的能力,决定性更大。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有益于孩子增长注意力的行为。
先说一点,见过一些公号写的一些内容,看起来有那么一点意思,但基本都是没有研究支撑的,感觉就像“吃红枣补血”一样。
我们今天聊的,都是有科学研究支撑的,“红枣补血”那些,就不说了。
1、保证充足的睡眠!
我曾经在纽约时报看过一个案例,印象深刻。
一位纽约大学医学院的助理教授接收过一位患者,患者怀疑自己得了ADH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全称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他的症状也很像是患了ADHD,因为他经常丢三落四,有拖延症,健忘等,当然也有注意力不能持续保持的问题。
然而,经过那位助理教授的诊断,他患的不是ADHD,而是长期睡眠不足!(睡眠时间长,不代表睡眠充足,睡眠质量也要考虑)
助理教授向他推荐了一些有助于晚上入睡的技巧。两周的时间后,他的症状几乎完全消失了!
睡眠对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影响机制很复杂,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摸清。但是现有的研究已经知道,缺乏充足睡眠对两者影响巨大。
研究人员推测,负责处理注意力、创造力、和抽象推理的大脑额前叶皮质,特别容易受到睡眠不佳的影响。
当我们睡眠不足时,我们的注意力和警惕性会随之变化,使接收信息变得困难。
另外,睡眠不足对情绪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家虫儿,有一个规律我们都摸清了:如果他困了还没法入睡,或者醒来太早,睡眠不足的话,就会胡乱地发脾气。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摸到规律,他有情绪,发脾气,提不合理的要求,往往让我们大人,尤其是虫爸,火冒三丈。
到最后都是对他训斥一番,他大哭一场,我抱在怀里哄着,然后睡着收场。
后来我们有经验了,也就不动气了。
他有情绪,我们就尽量地抚慰,用绘本或者iPad,引导他上床,玩一下就能进入睡眠啦(我承认没这么简单)。
最搞笑的一次,有一个晚上,他犯困了,也是不肯睡,开始闹情绪,看到啥都不顺眼,提各种要求:一会说要吃披萨(11点了),一会说要到楼下去滑滑梯,然后又说要坐飞机回老家看奶奶(真高端)。
我只能耐着性子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为什么满足不了他的要求。
抱着哄的过程,我把黏在他鼻孔附近的一坨鼻屎,顺手轻扣下来。
没想到他一阵大哭,大声地说:
我要你把鼻屎放回鼻子里……
听到这句话我当时就忍不住了,大笑,笑了半天……
他在旁边,一边哭一边看着我,一副很迷惑的样子。
2、电子产品,不要沉迷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研究过电子产品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今天就不展开说了。
英国皇家医学会研究员Aric Sigman博士说,低龄儿童迷上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时,无意中会对他们仍在发育的大脑,造成永久性伤害。
他指出,大部分电子产品的内容节奏太快了,对孩子的注意力、感知能力以及词汇量的建立,带来伤害。
例如,在孩子出生到3岁之间,大脑发育迅速,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敏感,在医学界,这被称为关键时期。
为了让大脑在关键期发育出正常的神经网络,儿童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特定刺激,这套流程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而来的——换而言之就是一套基本规则。
但是,这些刺激在电子产品上找不到,也就是大脑的基本规则不能适应这些新的刺激,从而会导致发育迟钝。
不过,请记住,我们提醒的是不要沉迷。
适当时间的接触,问题不大的,爸妈们不用谈之色变。
3、放手让孩子主动探索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曾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因为未知的东西,反而能调动人的好奇心,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无论是在公园还是游乐场,我们经常能看到不少爸爸妈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对孩子所做的事情加以指导、评判。例如画得哪里不好不像、拼轨道拼错了、写作文不按照套路来......
甚至有人在看到孩子在“漫无目的”地探索小物件的时候,会觉得没有意义,浪费时间,马上安排孩子做具体的事情(更多的时候是读英语,背古诗……)。
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有自己的节奏。最好的方式是,我们只做引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麻省理工学院的Laura Schulz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能很好地说明这个事情。
她的团队把一群学龄前的孩子分成两组,然后分别给他们演示一个玩具的玩法。
给第一组的孩子演示这个玩具时,让他们清楚看到,按下第一根操纵杆,有一只鸭子弹出来;按下第二根操纵杆,有一个布偶弹出来。
——也就是说,孩子们看了演示,就明白这个玩具是咋玩了。
然后给第二组的孩子演示玩具,不过这次没有那么详细,只是让他们看到玩具可以弹出鸭子或者布偶,至于具体哪个操纵杆对应什么,并没有进行演示。
——也就是说,孩子们不太了解玩具是咋玩的。
实验的结果显示,第一组的孩子,玩几下就不想玩了;而第二组的孩子自发地研究起这个玩具,还通过玩耍,发现了这个玩具的窍门。
甚至在他们研究这个玩具的过程中,有新的玩具出现,他们也兴趣不大。
4、艺术培训好像也是条路子
“莫扎特效应”大家听过吧?
1993年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员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说,他们邀请大学生听音乐,然后对他们进行智商测试。
大学生在听了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在空间推理测试中的得分有明显的提高,听了音乐的大学生智商得分提高了8或9分。
什么,听听音乐智商就能提高?!!
这必须爆炸啊!
于是,这个现象就成了被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的“莫扎特效应”。
可惜,别的研究者却没能重现这个结果。
其实,这篇论文并没有说莫扎特的音乐,能让小孩儿变得更聪明,而是说,接触古典音乐,可能让人的空间推理能力有所提高。
在2009年3月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中,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学院的研究员,使用神经影像扫描,来观察接受了4年音乐培训的孩子的大脑回路,他们发现这些孩子大脑的回路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对比组是没有这些变化的。
他们认为,长时间保持专注的训练,以及在吸收这些训练经验的过程中,他们产生了更加强大的注意力神经网络。
嗯,不过,我觉得嘛,能这么用心投入训练了这么久的孩子,不会有注意力问题的困扰吧……
5、还有运动啊~
2011年,梅奥医学中心通过回顾1600篇关于运动的论文,总结得出,运动对记忆力、学习、工作表现和动机都有明确的积极影响。
运动除了能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外,还能提高注意力,这里面有两个研究可以分享给大家。
2015年,荷兰有一个针对30名男孩和26名女孩的小型试验。结果显示,上午进行了两次、每次20分钟身体活动的孩子,比只活动了一次和压根不活动的孩子,在注意力测试中的成绩明显要好。
与此同时,美国有一项更加大型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时长为一年,方式为有一组孩子每日课后都有运动课。
一年下来,这些参加了运动课的孩子,毫无疑问,身材更加苗条了。
但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孩子改善了执行控制力,变得不容易被分心干扰,更擅长处理多任务。
嗯,果然是这样,话说我就没见过运动有啥坏处。
此外,运动好像还能预防老年痴呆症,咱孩子爸妈也赶紧动起来吧~
好了,今天先说到这了。
其实我还发现有一些很适合提高注意力的亲子游戏,以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