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气》摘录1

自序 为了孩子的幸福

我们做父母的不想让孩子再经历和我们一样的痛苦,但孩子们对我们的人生经验往往不屑一顾,于是就这样一代一代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就像那不断涌来的波浪。

我们只有与孩子建立了良好关系,才能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有效指导。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阿德勒为我们提供了简单、切实、有效的方案,所以希望大家即使有所抵触也要坚持读下去。

孩子小的时候,离开父母的帮助根本无法生存。但是,这种状态不会一直持续,很多情况下,孩子的独立期要比父母想象的来得更早。

但是,如果父母注意不到这一点,总是认为孩子还太小的话,孩子就会装作无法自立。父母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自立是怎么回事,那就很可能会妨碍孩子自立。

我认为自立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1.能够独立做出选择

自立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够对那些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和必须由自己来决定的事情独立做出选择。

2.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无法独立确定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得到别人的赞美就开心,一旦被批评就会马上改变自己的言行,这其实是无法自立的表现。

3.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自立的第三个条件就是明白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而活,进而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总是被批评的懦弱儿

很多人说,一看见孩子不学习或者是不听父母的话而任意妄为的时候,就会忍不住要狠狠批评。这种时候,父母往往认为训斥能够令孩子听自己的话。
但事实上是,孩子即使被批评也丝毫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结果父母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批评孩子。

批评无法改变孩子的行为。被批评的时候,孩子都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批评。但他们还是会做一些挨批评的事情。没有孩子愿意被父母批评,但如果规规矩矩做事得不到回应的时候,他们往往就想要做一些令父母头疼的事情,通过被批评这种方式来获取父母的关注。

孩子之所以怎么批评都无所改变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被批评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并不是明明被批评还不停止问题行为,而是正因为被批评才不停止问题行为。

批评确实见效比较快,孩子一旦被批评会暂时停止问题行为。但这仅仅是因为害怕父母。即使能够因为害怕父母而按照父母的话去做,这样的孩子最终也会变成为了逃避父母的批评而不去积极做事的懦弱消极的孩子。

孩子明明不懂还要批评他,这是因为父母认为,即使跟孩子解释他们也无法理解。也就是说,父母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

因为不能平等对待孩子,所以跟孩子的关系就不好。孩子跟大人一样,也不希望在人际关系中被人小瞧。孩子们很难喜欢总爱批评人的父母。我们常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在批评了孩子、亲子关系被破坏之后还想要帮助孩子。但是,亲子关系一旦疏远了,父母根本无法帮助孩子。

孩子会故意做一些被批评的事情。
寻求批评其实往往是为了寻求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管教的勇气》摘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