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都没弄清楚,你回答个der啊?

先提个问题:一对双胞胎,清扫烟囱,出来后,脸一个是黑的,一个是白的,请问:哪一个会先去洗脸?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每次上课提出这个问题后,课堂上学员们马上能做出反应:白脸,因为.......

又或者是:黑脸,因为......

理由都相当充分,有鼻子有眼,令人信服。

你是不是也这样?没关系,未经训练我们大脑的本能的反应都是这样。

有一次,我拿这个问题问5岁的女儿,她听完问题后,第一个反应是:

为什么一起进去清扫烟囱,出来会一个是白脸一个是黑脸呢?

是啊?多少次,我们解决问题之时,都是拿着问题直奔答案,却从没有去审视问题本身是否有问题,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问题本身?

一个人定义问题的水平,才真正决定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知名思维教练马修·E.梅把他经全球数十万人验证有效地思维课程写就了一本集症状、原理、方法于一体的书《思维病》中指出:

立即或本能地直接跳到解决方案,这是大脑下意识的反应。面对不太熟悉的复杂问题时,这种做法绝对不可能帮助你找到绝妙的解决方案、因为你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正确定义问题。


马修·E.梅把这种思维病称之为:思维跳跃,主要症状表现为:

下意识跳到解决方案去,没花时间正确定义问题,为了快点得到答案忽略必须遵循的条件。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大脑的自动反应,因为大脑在回答问题时,一旦碰到不确定性,就会快速得出一个因果关联,而且通常都是错误的。这种直接跳到结论的行为被定义为:一次性学习。

也就是说,越不能肯定的问题,大脑越倾向于马上找到结果,这样大脑就得到一个外部安慰:终于确定下来了。这样的安慰,可以让不确定性消失,大脑随之可以停下来不思考。

在一次课程上,导师放了一个视频,叫《失落的一角》(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搜索一下,5分钟左右的视频)。

讲一个圆球缺失了一角,不停的向前滚动,并找到一角的故事。

导师在看视频之前,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你最希望它在什么地方停下来?

看完视频后,学员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想让它停下来的地方,并说明了理由。


《失落的一角》插画

当时我对导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你的提问本身就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我们希望它停下来”。但是我看完整个视频之后,第一个疑惑就是:

为什么要停下来?为什么一定要找到那个缺失的一角呢?难道缺失,本身不就是一种圆满吗?

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思考问题本身时,问题的答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也就是在这个课程中,有个学员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圆球找到第一个不是那么匹配的“一角”之时,就可以停下来了,人生更应该顺其自然。

当时我听到这句话,脑中冒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何谓自然?带着这个疑惑,我去查阅了一些资料:“自”就是本该,“然”就是如此,所以“自然”就是“本该如此”,意思就是,把一切在心中都定义为本来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特别的,也就是说,“顺其自然”就是“顺其本来的规律和方式”......

沿着我自己提的问题,我的思考就不断地深入下去了。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就是不断地对自己提出一些好问题,一些源头性的问题,思考就会更加有深度。

问题启发思考,答案终止想象。

规避思维跳跃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提问重新定义问题。

1.(关)挑出问题中的关键词

2.(问)用提问工具包四步循环提问(什么?为什么?如果?怎样?)


3.(选)选出最想回答的两个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上面那个《失落的一角》的课堂上,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你最希望圆球什么时候停下来?

挑出这个问题中的关键词:停下来,用四步探寻法提问:

什么是停下来?

为什么要停下来?为什么不停下来?为什么要这么问?

如果停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不停下来会有什么后果?

怎样的心态才想停下来?怎样想就不停下来了?......

然后从这些问题中挑1-2个你最想回答的问题,思考回答,在你的回答中,再去找关键词,再来一轮“定义”问题。

往往,你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就藏在你的这些问题中。

斯潘塞提出了一个问题:(放在雷达磁控管旁边的)糖果为什么会融化?发明了微波炉;兰德的女儿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等很久,才能看到刚拍完的照片?兰德的宝丽来公司发明了拍立得;陈佩斯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发笑?完成了他体系化的喜剧理论;美国西南航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人们坐飞机像坐公交车般方便,会怎样?使得他们连续33年盈利。

因此,你定义问题的水平,决定了你解决问题的水平。你提出问题的水平,决定了你思考问题的水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问题都没弄清楚,你回答个der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