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中我们拼命锻炼着自己的能力,这是我们适应时代的途径,并且希望自己优秀的程度能够与能力的增加幅度成正比,但同时我们也在逐渐失去唯一一种在这个社会中能够真正保护我们的能力。
(一)
曾经的我大量阅读心理学的书籍,希望通过这个方式提高自己“察言观色”的能力,能够更迅速地察觉出他人情绪的变化,但最终目的仅仅是”不让自己说错话而冒犯到他人“。
曾经的我卸下自己内向文静的外表,亲手为自己戴上一张挤满笑容的面具,希望以此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曾经的我总是因为别人的一句“你想太多了”而陷入“我为别人打来困扰了”的深深自责中,同时我也因此努力克制自己的思绪与思想。
我努力提高着的,是自己的对他人的洞察能力,是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自己的——应附他人的能力,这些都是我当初为了能够融入环境所刻意去练习的能力,出发点是他人,而不是我自己。
但我失去的,也是自己正在逐渐消失殆尽的”钝感力“——一种唯一能够真正成为我人生中保护色的能力。
与其说钝感力是一种能力,我更愿意称他是”一种力量“,一种源于身体内部,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强有力的力量。
对方情绪的变化,真的是因为我说错话了吗?我身边的朋友寥寥无几,真的仅仅是因为我性格内向吗?而我想太多了,别人视角下的评论又一定正确吗?
每个人的情绪每天都何曾不是在波澜起伏,前一秒笑后一秒也许就在哭;拥有成群结队的朋友却少有真正能够谈心的朋友,又真的是好事吗;这个时代缺乏的正是每个人对自身的思考,时常思考自我,真的想太多了吗?
追寻这些答案早已没有意义。他们也已经成为如今的我回忆起来感到有些喜闻乐见的回忆。
无论对错与否,重要的是现在的我都不会再如过去一般——为他人而活。
“不为他人而活”,简单六字,却谈何容易,我们都需要学会刻意培养自己“钝感力”,让钝感力成为我们的保护伞,这是我们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与力量。
(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钝感力呢?
第一步:放下自己过强的“共情能力”
戴维·迈尔斯曾在《社会心理学》中提到“焦点效应”,是指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当我们认为自己影响到他人情绪时,往往只是我们高估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从而为自己带来错误的感受。
换个角度思考,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心中被生活的大事与琐事所占据,自己的心已经操不完,我们何曾还有时间将过多的关注点放在他人身上,我们的情绪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冲突,并不是他人让我们看着不顺眼的某个举动。
人性之中总有相通之处,别人没有那么在意我们,就像我们也没有那么在意他们一般。
第二步: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对外界的敏感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明明要培养自己的钝感力,却还要接受自己的敏感呢?敏感从不是一件坏事,只是我们需要在保留自身敏感这一优点的基础上另外培养自己的“钝感力”。
丹麦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在《高敏感是种天赋》中充分肯定了高敏感人格,作者认为高敏感的人对自身与世界都会有自己更加深层的认知,并且5个人中便会出现1个高敏感的人。
我们无需认为自己是个敏感的另类,我们拥有的是区别于他人的更加深入的探索世界的视角。
上天赋予每个人不同的天赋,我们既然有幸成为人群中的五分之一,更应充分接纳自己的敏感人格,学会接纳、珍爱自己的敏感。
我们可以保留自己敏感的看待世界万事万物的视角与内心的多变的想法,与此同时,我们不妨在行动上更加灵活一些,我们大可大胆的告诉自己,别人的情绪不是因为我,我们大可接纳那个似乎有些不太合群的自己,甚至直接承认:是的,我就是一个想得比较多的人,又何尝不可呢?
敏感赋予我们一种全新的视角,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敏感之外保持自己灵活变通的钝感力去看待那些困扰着我们的感觉。
敏感与钝感都是我们人格中的宝贵财富,敏感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人格,而钝感,则直接性地成为我们在这个社会立足的保护色。
(三)
作为一个高敏感的人,我是如何应用这两个方法锻炼自己的钝感力的?
钝感力犹如肌肉:“不练则退”,倘若不在生活中刻意通过训练来挽留钝感力,她只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也许你会感到好奇,为什么钝感力这么难以“挽留”?
其实并不是钝感力难以挽留,而是在这个剧变的社会中,是我们时时都在驱逐着她,是我们在自行将她赶走。
失败面前,钝感力一次次对你说:“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很努力了,振作起来,不要让外界将你打倒。”
但你却总是对她说:“不,不是的,就是我没用,我就是比别人差,我没有能力,我没有天赋。”
在他人的否定面前,钝感力耐心地对你说:“别人的话不是真的,我觉得你很棒。“
但你却总是将她赶到一旁说道:“我这人,一事无成,别人说的,都是对的。”
失败面前,我们就此放任自己持续消极;他人的否定面前,我们就此让这份没有道理的否定任意游走在我们的精神世界。而这一切,注定都会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对我们的学习与工作带来影响,又如何立足在这个多变的社会?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
作为一个高敏感的人,我是如何应用这两个方法锻炼自己的钝感力的?
我只是开始试着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慢慢接纳自己的不足,世上本就没有完美。
我只是慢慢接受这个世界上的信息是永远学不尽的现实,也因此越来越脚踏实地。
我只是开始接受我的失败,越失败我的内心越欣喜,因为这是我的成长机会。
我只是开始接受外界的一切评价,因为没有人比我自己,更——了解我自己。
我只是不再将关注点放在他人身上
我也只是,不断将“钝感力”三个字刻在心里。
(四)
对于钝感力高的人来说,失败与负面反馈都是一种对自我成长的激励。
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曾在自己的自传中提到自己到大学毕业时被退回的手稿足足装满两大箱子,甚至当时同宿舍的同学还把退稿信贴在他的床上。
贾平凹是怎么做的?
在他成名后当董卿问他那些退稿和室友的行为是否带给他打击与伤害,贾平凹只是微笑地说道:我始终觉得,那些退稿与外界的否定,都是我在成长路上最大的鼓励。
退回的手稿,足足两箱,贾平凹都都蛮不在乎,只是觉得自己依旧需要继续磨练自己的写作能力,室友通过自己的行为对他造成刻意打击,贾平凹依旧不以为然,钝感力将那些外界的打击都转化为对他的鼓励,反而成为促进他在写作路上越走越远的推进。
在我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查了一些如何培养钝感力的方法,他们是忘掉不快乐的事,他们是坦然面对流言蜚语,他们是对嫉妒之心怀着感激之情,等等。
这些道理我们何尝不明白呢?只是忘掉快乐与烦恼、坦然面对评价、感恩他人的嫉妒,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与其刻意改变,不如先从接纳自己的敏感开始。
接纳自己的敏感,欣赏自己的敏感,逐渐培养自己的钝感力。
放下自己过强的“共情能力”,将更多时间精力集中在自我提升上,将失败视作成长的机会,以灵活的“钝感力”去迎接生活的挑战,逐渐适应社会,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提升的自我内核。
在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里,钝感力便是我们的有力保护色,浮躁的世界里,我们都需要对外界钝感一点,对自己,再——专注一点……
钝感力,是我们每个人立足社会上不可或缺的保护色,愿我们将钝感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紧紧刻在自己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