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抵达理想教育的彼岸读《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思悟1(202001)

新年,开启阅读的新篇章。

今日阅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北京明远教育书院院长石中英先生的《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一书。

正如石先生在序言中所说,他这本书是“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写作”的,是“让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哲学走进教育实践,汲取教育实践的养分,并通过教育实践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的思考。读来,与自己的工作有联系,接地气,易于理解和接受。

读第一编“教育的一般概念”中,与书同名的第一篇文章《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深深认同作者“教育概念满天飞,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判断。

石教授没有大肆批判,而是理性分析了原因。这种现状一是客观原因,与各种特色创建有关,为“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千校一面教育同质化的现象”而进行的创建活动,目的是“在办学理念、学校文化、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德育体系等方面凸显学校乃至校长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特色,形成在理念上,实践上,宣传上和评价上,差别化的教育主张和模式”。然而,出现了“过度特色”的现象,即“为特色而特色,为个性而个性”,玩起了教育概念,让人迷茫、迷惑。

二是主观原因,也就是“一部分教育者的思想和行动上,对于教育特色或差异的盲目追求或过度追求”。错误地认为必须要做到“与众不同”“唯一性”,“只求特色,不重共识,不尊重规律,为特色而特色,为创新而创新”,导致“舍本逐末,将特色创建活动引导到完全错误的方向上”。

作者指出,“概念是思想和行动的工具”,希望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不要沦为教育概念的游戏,也不要为“注解概念”而勉强实践,这种“削足适履、作茧自缚”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浪费的时间和精力,还容易遮藏一线教育工作者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和他们所创造的宝贵教育经验。

作者认为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找到教育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是当前改革我国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希望教育者静下心来办教育,不要急于用一些生搬硬造的概念装饰自己成熟的思想、经验或实践模式,研究者和媒体也不要去造势。

只有穿过教育概念的丛林教育者,才能真正的抵达理想教育的彼岸。

反思:作为一名渴望把学校办好的校长,既不认同走访学习时看到的名目繁多的“教育概念”,但又为自己学校不出名难以交差而焦虑。所幸,焦虑但不盲目,在自己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发放问卷征集建议、梳理框架征集意见,几上几下几易其稿,从结果来看,师生、家长认可度高,使用率高,也算欣慰。

至于学校的特色,仍需紧扣学校文化,提炼概括,但一定不会“为特色而特色”。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抵达理想教育的彼岸读《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思悟1(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