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试析:操纵时间的「敦刻尔克」

Go Home

战争是一个可以从诸多视角进行探索的题材,无论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还是连名字都没有的前线士兵,亦或是被迫卷入战争的无辜平民;无论是战前的种种蛛丝马迹,还是战争期间的中场休息,亦或是战争后对人产生的影响……可以说仅仅一场战争就可以养活一个作家/导演,足够他用一生去探讨。

甚至于一场战役的某个阶段,都够几代人去讲述,比如二战期间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就被诺兰以别样表达方式搬上了银幕。

「敦刻尔克」这部电影和上一期提到的「现在去见你」一样,也采用了多线叙述,不过本片有趣的地方在于三个故事实际时长并不一样,但是在叙述时却占有相同的时长。

One Week
One Day

One Hour

这种处理手法在传统文学中非常普遍,经典的小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就是如此。

短短三句话,涵盖了三个时长。

首先,「从前有座山」里的「山」这个意象加上「从前」这个前提,便让整句话有了百年的沧桑感;然后是「庙」,庙的修建和兴盛需要数十年,也就让时长进入了一个数十年的光景;最后是「庙里有个小和尚」,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小」,一个小字说明时长不可能太久,应是在一两年中。

通过远景:群山,到中景:山上的庙宇,最后是近景:庙门前坐着一个小和尚,把故事娓娓道来。

如果按照正常时间里所含有的信息来论,百年所含信息自是要多于数十年,数十年肯定又超过一年的,但是在文学表达里,三个时长拥有同等地位(相近的字数),如此做法等于人为地把现实中的时间维度进行了压缩和调整。

这样可以把时间的冗余给剔除,却又保留了沧桑感;把时间的精准定位到主题,又不至于太突兀。

「敦刻尔克」也运用了这种「长话短说,短话长说」的手法,不过诺兰玩得更为高级,他把三个不同时长的故事平行交叉叙述,这便与前面小和尚的故事不一样了。

小和尚故事里的时长是递减的,由一个宏大的场面逐级进到微小的场面,然后就停留在这个微小的时长里,宏大的时长只是个引子,用完也就弃了。

可是,诺兰不是,他不仅保留了宏大的时长,还让他们和微小的时长同堂表演,类似以下表达: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一群恐龙,然后哺乳动物也出现了;

山上有个村子,村民想要供奉菩萨,他们开始搬砖修庙;

庙里来了个小和尚,小和尚白天打坐,到得晚上就去找老和尚;

由于流星撞击地球,山上的恐龙开始灭绝,人类开始活跃在山间;

村民从外面请来和尚,和尚开始在庙里打坐,村民每年去上香;

小和尚在山脚下打水,上山在厨房里生火,小和尚喊老和尚出来吃饭;

……

是不是有种很奇怪的感受,这就是「敦刻尔克」的叙事方法,海岸上一周的苦等,大海上一日的旅途,天空中一小时的激战,各自平行发展,同堂竞艺。

在这里,通过把不同的时长周、日、时变成相同的衡量单位,产生了别样的时间效应感,即通过讲述幅长的平均化,把三个时长的时间感给平均化了。

海岸线上焦躁的等待被匀给了天空的激战;而飞行员争分夺秒的紧张情绪也被划分给了大海上的远征;最后大海上稳重的前行融进了海岸上有条不紊的安排。

正是通过这种压缩时间、平行推演的手法,让整部电影的三个故事兼有压抑的冗长和紧张的瞬息,同时兼具三种时间感。

这就相当于把三个故事里的时间特性揉搓在了一起,弄出了一个新的时间维度:One Week & One Day & One Hour。

可以说,这是本片最有趣的一次尝试,也是最值得去琢磨的:如果可以突破时间固有属性,对它进行任意的调整,那么在新的时间维度里创作的故事,将会与普通时间维度里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呢?

「敦刻尔克」给出了一个模糊的答案。那么,下一个答卷人又会是谁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影试析:操纵时间的「敦刻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