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资读书会第十天笔记

《科学管理原理》的最后一天

今天要从互联网时代的现代场景,理解在我们这个和百年前工业时代截然不同的年代,科学管理到底是怎样的。

一、重新理解“唯一最有方法”

科学管理的核心假设是存在“唯一最优方式”,通过一系列动作--时间分析,科学管理试图找到这个唯一最优方式是什么,把这种程序化的知识提取出来。

而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本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需要的不再是程序性的知识,而是定制化、情景化、动态化的知识。以地图导航为例,以往地图都承载了地理信息的核心知识。而在互联网时代,地图作为一种知识产品,其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现在更多的使用的不是地图,而是导航,走那条路最短,最不堵车。

和科学管理时代通过管理者提炼总结程序性知识,工人执行程序性知识不同,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本身储存在云端的网络中,各种网站、电子书以及知识付费产品等等。知识的使用者也不再是按照一套标准化流程去执行知识,而是要在某个需求场景出现时,能够及时调用云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知识使用者不需要记住知识,而是只需要记住获得知识的线索,当真正需要这些知识时再去获得,通过及时调用的知识和当下情境的结合,建构仅仅适用当下情景,阅后即焚的场景化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管理不再是用一套固化的流程让大家按照唯一标准去做,而是提供广阔多元的云端知识,让大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当需要知识的时候即时调用,形成高度情景化的最佳实践。

二、打破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边界

泰勒一方面在管理层和工人之间划分了明晰的边界,另一方面也对管理层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实际上是管理者很难完成的,无论在泰勒的时代还是我们当代。例如,泰勒认为,管理者要比工人更加熟悉工作,要成为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在生产制造体系里,这一愿望其实从未实现。实际上几乎每一代管理学家都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者要是精通业务的专家,要有清晰长远的目标,要高效执行,要能激励下属,我们对管理者的要求日趋完美,而现实工作中胜任的管理者往往非常稀缺,很多员工抱怨是因为自己直线管理者的问题而离职。

互联网时代“唯一最优方式”知识的假设受到挑战,管理者按照科学管理的方式作为最佳实践,让工人严格执行的方式越来越难。于是“赋能”这个概念的流行就成为科学管理思想的一件新外衣。和科学管理以任务为中心不同,赋能更多强调领导者将思维模式、价值观和具体的技能传递给下属或团队,让下属和团队具备强大的战斗力。从以任务为中心的科学管理到以能力为中心的赋能是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适应。

既然我们难以制定标准的流程,那么我们至少可以聚焦几项核心能力,用不同的核心能力适应不同的场景。

实际上,自能力素质模型开始,以能力为中心建构组织就一直有呼声。但鉴于科层制组织的惯性,在绝大多数组织中,仍然以任务而非能力作为组织的核心。在从任务到赋能的转变中,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在极致的基于角色管理中,管理层和员工的边界被彻底取消。

而在越来越扁平化的组织世界中,大部分组织虽然名义上还保留了团队领导者的角色,但在团队中实际中越来越多的采用分布式领导的形式,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任务时,不同的团队成员发挥相应的领导者的作用,而不是把领导角色固化在一个人身上。

如果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管理者,泰勒科学管理的模式仍然适用,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坦然接受自己的知识能力不见得比下属强,让渡更多的权利,组成更加平等的团队,让每一个人的才华都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精益创业:创新时代的科学管理

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为了解决效率问题,而在现在,大批量、一般化、无差异的产品已经越来越难以取胜,企业需要通过有壁垒的创新在竞争中取胜。产品创新有时候反而会成为企业灵活应变的阻力。科学管理如何能够解决创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回到科学管理的初心,如何减少浪费。

在很长一段时间,科学思维并没有深度和管理结合。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结合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产生。最初的动力是在于大家发现创业失败的概率太高,创新中有大量的浪费。进而,创业家们就开始研究如何更加高效的创新,减少创新的成本。这时候科学思维,即丹尼尔在科学史里精准概括的“观察、幻想和检验”对商业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精益创业的核心是经过验证的认知(Validated cognition)。

商业创新中的失误,往往来源于我们用错误的、未经验证的假设做了决策,又以火箭式发射的方式大规模推广,导致失败后产生了高额的成本。精益创业强调要通过一个简单、粗糙但基本功能完备的最小可行化产品来获取对假设的验证,形成经过验证的认知,进而基于经过验证的认知做商业规模化。

四、《科学管理原理》小结

科学管理原理的许多思想,至今仍然闪光,包括对效率的追求,对企业和个人共赢的追求,对工作流程近乎极简主义的追求,对工作卓越的追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资读书会第十天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