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挤着睡》:送你一个金色的梦

photo  by  pexels.com

《大家挤着睡》是美国知名童书作家琳达·阿什曼和荷兰插画师查克·格罗宁克合作的一部幼儿图画书,讲述一个温暖友爱的冬日故事。

小男孩威廉独自住在山中的小木屋里,一个安静又普通的冬日夜晚,他的美梦不停地被五只小动物打断,纷纷请求进入他的小木屋取暖;人越来越多,可是威廉的小床只有一点点大,最后出现的大熊可以如愿以偿地加入吗?

这本图画书情节简单,人物造型可爱,文字采用重复句式和儿歌的韵律,是典型的低幼儿童读物。

故事简单,但是看的过程可一定不要简化哦!相信我,只要学会一步步地看绘本,作为大人的你也一定会被它吸引、打动。

公号“怪兽小书局”的作者,法语绘本翻译魏舒总结过读绘本的五个步骤,分别是:

1, 看见字

2, 看见图

3, 看见图和字之间的关系

4, 看见图和图之间的关系

5, 创作

这五个步骤是打开我的绘本之眼的钥匙,也是在这些步骤的基础上,我看了很多解读绘本的书,慢慢学着去走进孩子的阅读世界。

彭懿老师在《图画书应该这样读》的书里,也提出了解读绘本的六个步骤,点出来容易被读者忽略的几个细节,比如图画书的封面和封底、封面页之后的环衬页、版面设计等等,这些无字的部分,无声地叙说了许多作者想表达给读者的意思。

我也是看了一些儿童图画书和解读图画书的指导书之后,才明白图画书这一个特殊的图书种类有它独特的表达方法,值得每一个对幼儿教育有所思索的大人去关注和学习。

读图画书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和作者产生心灵共鸣的过程,更是和孩子产生情感链接的过程。只有走进书本,才能走近孩子的视角,只有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才有彼此的理解和情感的流动。

这一份成长的礼物,书本能给一部分,父母和家人才能给另外一大部分。

今天的故事,就从这本《大家挤着睡》开始吧!我们顺着平时的阅读习惯来看这本书,试试能发现什么?

第一步,祖略的看字,顺便看图。

彭懿老师在《图画书应该这样读》里写,“封面,是图画书的脸”。

这本《大家挤着睡》的封面,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有两个:一是这是一个讲述睡眠的故事,二是图中的小男孩为什么睁着眼睛,不是要睡觉吗,怎么那么精神?(此处不需要我说了,请各位有孩子的家长想想晚上难哄睡的孩子,嘿嘿嘿)

我读完第一遍后,注意力几乎全停留在书中五段重复性的文字和拟声词上,这是低幼儿童读物的特点,使用重复句式和浅白的语言强化记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这几段话韵律感很强,可以作为小朋友睡前的儿歌或者游戏时的儿歌使用,仔细想想还能发现,文字中一二三四五的重复,其实就是孩子最好的数感启蒙。

第二步,仔细看图,发现细节。

来看一下第一张图片,虽然右侧的文字里说,威廉喝完热可可,爬上大床。

但是大家仔细看图画的时候能发现一个细节,就是威廉手里捧着的杯子上并没有画雾腾腾的热气,这个问题可能是绘者忘记了,也可能是故意这么设计,用来表现小男孩的孤独和房间里的冷清。

除此之外,整个房间充斥着黯淡的蓝色,屋梁高高拱起,威廉的一双眼睛也充满着无聊和呆滞,整个画面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这和倒数第二张,用近景图表现小伙伴们挤满了整个小床的感觉完全不同。

后者的画面中不仅显得饱满、明亮,还用细微的表情传达出小动物们各自心有不满,如大熊下侧土拨鼠翻着的白眼,下撇的嘴巴,和威廉望向椅子的眼神。

这些小细节可以一掠即过,但是如果不去解读它,就理解不了最后一张图片的

涵义,更没办法给小威廉的爱心盖上一个大大的红戳。

第三步,读字,明白它讲述的完整故事,读图,了解它传达的丰富含义。

儿童图画书的结构,都是简单的文字搭配色彩丰富的图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讲述一个故事。

这两者也各有特长,“文字的作用就是,凡是你画不出来的东西,我用文字都可以表达出来。而相比简单的文字,我们从图画上得到的信息似乎更多一些。”(《绘本应该这样读》 彭懿 P39)

读这本书的第一次和后来很多次,我都会想一个问题——既然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睡眠故事,那么为什么封面要画着小男孩睁着的眼睛,那明摆着是没有睡着嘛!

读过很多次以后才想明白一些原因,我觉得绘者之所以让威廉睁着眼睛,不单单是因为他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角,更因为他是整个故事中唯一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物。是他的爱心和同理心,一次次接纳前来求助的小动物,也是因为他的友爱和体谅,给自己孤独的小屋带来人气和温暖。

这双清澈可爱的大眼睛,是一个隐喻和象征,象征着孩子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纯洁无暇的心灵。

“优秀的绘本创作者除了要有构思的创意,也需要将对图像的精准掌握作为传导感觉与思想的媒介。”(《绘本有什么了不起》 林美琴 P32)

看到这段话以后我才开始意识到,每一本绘本的每一个人物造型,着色,动作,面部细节等等,不单单是一个图画,每一笔每一画都埋藏着绘画者对于文字的解读,对故事的思考和再现、再创作。

此处插一句题外话,我买来经典绘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看了后,有点儿失望,画面像用咖啡色的蜡笔随意涂鸦一样,根本没有我喜欢的圆润润毛茸茸的感觉。

后来想了很多天才明白,绘者就是用那样的颜色表达孩子对于死亡这个话题的思考。死亡这个字眼不明亮不鲜活,所以用暗色;死亡的话题很缥缈,对于孩子来说没有系统的意识,所以多用不规整的线条。生命之初对于死亡的记忆和感受,其实是很混沌的,这种混沌的表达形式也许就是绘画者对于文字故事的理解。

第四步,发现引导着读者翻页的魔力是什么。

我把整本图画书的边框总结出来,发现绘者使用了半页方图、圆框图、无框图和跨页图的方法描绘图画,这些不同的框线一定不是随意选择的,里面有不少可琢磨的细节呢。

比如,第三页用圆框把威廉和花栗鼠包裹起来,搭配左侧黄色的灯光,一下就把最初房间里的冷清赶走,给人暖融融和温馨的感觉。

再比如,从第十一页大熊出现后,连续使用四张跨页图,表现大熊的出现是故事的高潮,也是矛盾出现的地方,更展现了事情完满解决后其乐融融的画面。

这幅图中大熊站在冰天雪地里,磋磨着手望着屋里的小伙伴,整个画面全部留给大熊高高大大的身体和密密麻麻的雪花,给人一种寒冷和孤独的感觉。这幅图是室外的视角,表达大熊对温暖的渴望。

接下来这一张是室内的视角,表达大家对大熊的体谅。视角的转变就是绘画者用图画引导着读者去思考,用视觉的刺激带动读者去感受文字里的涵义。这就是图画比文字更能表达信息的一个特点。

文字段落的重复和图画里隐含的这些文字以外的信息,就是推动着读者不停地翻页去发现最后结局的魔法。

第五步,读书人对故事的再创作。

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关注点,这取决于不同的人对什么更感兴趣,或者最容易被什么触动。

《大家挤着睡》最触动我的,就是那几段韵律感极强的重复性儿歌,每次念到那里的时候,脑子都想象着一个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排成排,边做游戏边念这几段儿歌的场景。

除此之外,还有小男孩威廉友爱地对待小动物的态度,和遇到大熊后四只小动物不赞同它进屋的反应。

就是这张图啦,哈哈哈

这里面有小孩子纯真的爱心,也有他的小脾气、小自私和小倔强。当你翻到最后一页,看到威廉为了让小动物们睡得踏实安心,自己躲在椅子上衣服底下躺着的时候,一定会因为他的善良和体贴而露出会心的微笑。

绘本最后一张图画,也是故事的结尾,看到右侧小男孩躺在椅子上吗?

乐于助人、懂事、谦让和体贴是孩子们需要学会的礼貌,琳达·阿什曼和查克·格罗宁克当然知道,所以他们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把自己心中的好行为模板呈现给孩子看。而如何让孩子看得懂,记得住,就是领读人的任务了哦!


好啦,说了这么多,不给大家剧透太多啦,最后说一下书中两处让我拍案惊奇的小细节吧。

这是书的扉页:

这是后面一页,再往后翻就是故事的开始。

那么这一页为什么要画一只小松鼠一样的小动物?它和上面的一行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它的脸要转向左边?按照故事往后发展、往右翻页的顺序,应该面向右才对啊。

看了很多次,才发现两个问题,大家来瞅瞅我说的对不对。先把前页折过来这样看一下,

是不是发现威廉的小屋在小动物的左侧,它面向的方向其实是自己想去的地方呀!

而且,这个小动物就是故事中第一个出场的花栗鼠,故事从这一页就开始讲起了呢!

这是书本的第二张图画,是威廉喝完热可可躺在床上后发生的事,右侧的小动物就是扉页后面图画上的小动物——花栗鼠。

是不是很神奇?不去仔细琢磨这些细节,根本发现不了作者的用意哦。

第二个让我惊奇的细节,是下面这一副画面:

威廉第五次被吵醒,大熊这时候出现了,也想进屋里取暖。画面中画着威廉困顿的眼神和左侧跑向他的花栗鼠,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想,为什么要这么表现,之前四次被吵醒没有这样的情况啊?

也是想了好几天,突然茅塞顿开。大熊是第五个出现的动物,它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小伙伴们入睡很深以后,时间应该是夜晚很晚的时候了,威廉在沉睡中被吵醒,有那样半睁半闭的眼神才正常;而且小孩子睡得沉,小动物容易被吵醒,所以花栗鼠跑向他其实是叫醒威廉的动作。

你可能会说这是我瞎猜的,那么前面有一张图别忘了哦,

就是这张时钟的图片,它在第一只小动物花栗鼠进屋后出现,绘者用半页的位置放一张时钟的图片,意义绝对不简单。

那时候时钟已经快指向晚上九点,后来又陆陆续续进来三只小动物,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当大熊最后一个出现时,时间真的已经很晚了,对吧?

所以威廉的困意和这个地方是相互印证的关系,如此一说,会不会发觉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挖掘的宝藏呀?

哈哈,其他的就等着大家去发现啦!

最后,祝即将进入冬季的伙伴们,都能度过一个温暖有爱的冬天。

记住,冬日里最温暖的不是被子,而是彼此真挚的爱心。

祝各位晚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家挤着睡》:送你一个金色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