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逃脱》的心理学启示:打破有毒家庭的轮回,传递爱与希望

《大逃脱》是韩国电视台tvN以密室逃脱为素材制作综艺节目,六名成员需要在密室中寻找线索然后逃离密室。大逃脱以其周密的密室设计、有趣的故事情节和搞笑的成员互动大受好评。2018年播出的第一季豆瓣评分9.4分,2019年播出的第二季豆瓣评分9.6分,2020年第三季正在播出中。


《大逃脱》第一季 豆瓣评分9.4分


《大逃脱》第二季 豆瓣评分9.6分

在2019年播出的第二季最后一期节目的主题是大家被杀人狂关押起来然后逃脱的情节,但是内容的实质讲述的是一个人的童年阴影会影响人的一生,节目内容与电影《德州电锯杀人狂》相似,本期的嫌疑犯在童年时遭到了父亲的虐待,成长后心理扭曲走上了不归路。

主角朴强仁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一直遭受父亲的虐待,因此他抱着对父亲既害怕又仇恨的心理长大。虽然父亲已经在30年前去世了,但是长大以后的他形成了扭曲的心理,他将和父亲有相似之处的人全部都以残忍的方式杀害。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却具有很多现实意义,值得令人反思。


图片来自网络


01 受虐者童年:爱是间歇性恐惧与温情时刻并存

在像朴强仁这样的原生家庭,遭受虐待的孩子一直都生活在快乐和痛苦参半的怪异氛围之中。

朴强仁既期待父亲的爱和温情时刻,又时时刻刻担惊受怕,害怕父亲会打骂他。

因为朴强仁的父亲喜欢看棒球比赛,因此在朴强仁的生活中都充斥着棒球的信息。在朴强仁的日记中,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他和父亲一起看棒球比赛而且自己和父亲支持的棒球队乐天球队赢得比赛的时刻了。

乐天球队赢得比赛,父亲就会给朴强仁买好吃的,父子会度过少有的快乐时光。朴强仁在日记中写下希望乐天球队要是每天都赢得比赛的期待。但是一旦乐天球队输球,朴强仁的父亲就会对他施以暴力。

6名成员解开了最后的密码成功逃出,而最后的密码是1984年5月5日儿童节(韩国儿童节是每年5月5日)那天乐天球队赢得比赛的比分。可见朴强仁心中那天对于他来说是很温暖很重要的存在。


图片来自网络

在《原生家庭》一书中,对于恐惧与温情并存的现象有这样的解释:

父母在虐待子女的同时,也做出了爱的承诺,那么两者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畸形却又异常牢固的关系。孩子的世界很小,不论家长如何暴力以对,对他们而言,家长仍然是获得爱和安慰的唯一来源。被虐待的孩子在整个童年时期都在寻找父爱或母爱,这种寻找将一直持续到他们成年以后。

对于小时候的朴强仁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既没有安全的藏身之所,也没有摆脱他父亲的万全办法,更没有可靠的人提供保护。他只能靠着一遍一遍和已经不在人世的母亲祈祷:父亲可以少打他一些,乐天球队可以每天都赢球,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在幼小的朴强仁心理,希望有一个完整的家,希望母亲在世,希望父亲能一直对自己好,希望从父亲那里得到爱和安慰。但是这样的希望永远都无法满足,因此在朴强仁心理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在长大以后就形成了扭曲的心理。

图片来自网络


02 在受虐者成年后身体虐待结束了,但是施虐者却变成了自己

朴强仁长大后,虽然身体所受的虐待终于结束了。可是因为自我厌恶的心理,情感上的虐待仍在继续。不同的是,现在施虐者变成了自己,即便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30年了。

在监狱中,心理医生和朴强仁的对话可以看出,朴强仁自我体内有两个矛盾体:一个是讨厌虐待自己的父亲的人,另一个是变成父亲那样虐待他人的真实的自己。由于这两个矛盾体的存在,他的心理被撕裂开来,最后他变成了一个精神病的患者,不停地危害社会。

朴强仁之所以变成这样的人,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去爱一个人,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和别人相处,父亲就是他唯一的榜样。

对于那些像朴强仁一样被父母虐待过的孩子,要重新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难的。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的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表现,意思是将受挫的心理、受压抑的情绪无意识地用行动表现出来。朴强仁一直都产生这种表现的迹象。

朴强仁和父亲相处时,只能一直压抑自己的情感,他父亲对他的这些心理、情感和身体伤害没有正确的发泄渠道,全部自我消化但是又无处可去,在成年以后,朴强仁就想方设法地去伤害别人来寻找发泄的渠道。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提到:

这种由自卑演变而来的自我厌恶的心理在受虐待的孩子身上非常普遍,并奠定了他们生活模式的主基调:破裂的关系、缺失的自信、强烈的无力感、难以抗拒的恐惧以及无名怒火。

朴强仁对于自己的行为既不认可,又不能阻止。他一直带着面具也不能照镜子看到自己,因为他和他的父亲长得很像,他不能认可父亲这样的人,但是他又无法阻止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他只能用面具这样的工具来逃避。

朴强仁无法正常的发泄自己的愤怒,只能通过暴力、通过虐待他人得到解脱,他一直对父亲抱着极大的愤怒,这种愤怒无法发泄,只能通过寻找与父亲相似的人去伤害他们。朴强仁不知不觉中步入了他最痛恨、最讨厌的父亲的后尘。

图片来自网络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提到,:

虐待者看起来强大而且无懈可击,被虐待的孩子幻想着拥有这些素质之后,就可以保护自己。因此,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上他们最讨厌的、有毒父母的某些性格特质。虽然他们在心里立下重誓,绝不会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可是在强压之下,他们最终还是可能会变成和父母一样的虐待者。

2015年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30%存在家庭暴力。按每个家庭平均一个孩子计算,中国有约9000万的孩子亲眼目睹过亲人间的施暴过程。

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后,首例被曝光的家庭暴力致人死亡案的受害人就是格图的母亲,格图是亲眼看着自己的母亲被父亲打死的。格图在母亲去世以后声称,他非常痛恨自己的父亲,发誓早晚“要杀了他”,为母亲报仇。

被虐待的孩子会不自觉地步他们父母的后尘,身体虐待的家庭是代代相传的。

图片来自网络


03 在受虐者未来认识到你的问题,不要让问题传递到下一代

每个人的性格的形成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朴强仁的原生家庭那样极端,但是你从原生家庭那里会继承到你不愿意接受的方面:

你可能从小深受父母都以“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理由控制着你,长大以后你又控制着你的妻子/丈夫和孩子;

你可能从小很少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都将爱给了你的兄弟姐妹,长大以后你特别渴望从他人那里得到关心和爱;

你可能从小一直想要达到父母的期望却又一次次让他们失望,你永远都成为不了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特别自卑觉得什么都做不好......

在《原生家庭》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来说明这些有毒的症状是如何代代相传的:

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的与父母的关系。

想要打破有毒家庭代代相传的诅咒,你就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直面问题、承认问题。你必须承认你性格中的缺点,同时直面痛苦的过去和勇敢地面对父母。

如果父母还在世就应该和父母敞开心扉,告诉他们你的想法,告诉他们因为他们的某些行为伤害到你让你觉得很痛苦。你应该直面自己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

如果你不能直接面对,这些恐惧和愤怒是无法自行消失的,最后只会转移到你的配偶和子女身上,这样的痛苦便会代代相传。

在吴志红的书籍《为何家会伤人》中提到在中国比较普遍的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的女儿总是会产生愚孝的行为:父母一味地索取并忽视她们,女儿一味地付出。

因为她们觉得最容易靠近父母的方法就是去奉献,或者为父母奉献,或者为兄弟奉献。她们内心充满了恐慌,她们既期待父母可以多注意多分一些爱给她们,也害怕一旦自己停止了奉献以后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就会变得疏远。

但是当他们直接面对父母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化解心中的矛盾与仇恨:

这种主动奉献中藏着渴求——“请你们把爱分给我一点吧”,也藏着愤怒——“我做得这么好,你们还不爱我,你们太坏了”。

明智的愚孝者,应当放下改变父母的渴望,接受无论如何父母都不会更爱他的事实,一旦接受了这个痛苦的事实,愚孝行为就可以终止了。

在直面问题的同时,还需要给心中的愤怒找到出口,你需要表达出自己的愤怒,不要压抑自己,你可以选择将你的愤怒化为运动的能量,随着汗水释放你内心的紧张情绪。

你的愤怒可以帮助你认清自己在亲子关系中愿意接受什么、不愿意接受什么,帮助你定义自己的边界和极限。这样一来,你可以很大程度地从顺从、妥协、害怕父母反对的陈旧的关系模式中解放出来。你的愤怒可以帮你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自身,不再去为改变父母而徒劳斗争。

结语

让所有你怨恨的、悲伤的、压抑的一切都在你这里终止,让自己成为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将爱和希望传递就下一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逃脱》的心理学启示:打破有毒家庭的轮回,传递爱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