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情商

情绪商数(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EQ),通常简称为情商,是一种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指数,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于1991年创立,属于发展心理学范畴。同所有新词刚流行一样,要确切说明其定义不是一件容易事,就连那些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心理学家也并没有对其下过确切定义。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即“情商”指的是“信心”、“乐观”、 “急躁”、“恐惧”、“直觉”等一些情绪反应的程度。

最近几年,「情商」是一个被多次提及,很受大家重视的概念,被认为是混好职场的必备条件之一。但词条的解释却与我们理解的情商有很大的出入。我把认为是情商的表现进行归类,并命名为“中国式情商”

“如果你觉得情商很重要,那是因为你生活工作能力太差”话虽非常极端,相比目前国内社会过分强调“情商”重要性,却给我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这些年随着访谈类辩论类,各种对话形式的综艺节目的流行,“高情商”、“会说话”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仿佛只要会说话了,就能在职场上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情商到底是什么,是简单的人情世故吗?是单纯的曲意迎合?对情商的含义理解是否有较大的偏差那?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在国内大家谈的情商一般都比较浅显: 说一个人情商高, 更多的时候是说他处事圆润, 人际关系好 。而在彼德·萨洛维书中的更多解释强调的是, 除了人际关系还要调节跟自己的关系 。也就是说 中国人理解的情商高 ,只是看到了其外在的 ,而不看内在的关系。打个比方,我让所有人都满意都开心了 ,大家就会说我情商高 。但是 ,也许我晚上一个人的时候默默受伤 ,觉得白天我带着各种面具 。根据情商的定义 ,这就不能定义为情商高 ,如果我能让所有人满意 ,我自己也能很好的平衡我自己的情绪才叫情商高。

真正的高情商根本不是靠,戒掉情绪,控制压抑情绪,一味地委屈自己,在别人的评价中小心翼翼地活着。靠压抑自我换来的伪高情商,这在本质上是对自己更彻底的否定。一个不接纳自己的人很难接纳他人,也很难进入真正的关系。生活已经如此不易,不如放过自己,接纳自己,诚实的做自己。往后余生,把温暖给值得的人,把时间给值得的事,和值得的一切在一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式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