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平衡二叉树基础概念
AVL树的性质:
平衡因子:
二、实现原理
小结:
三、平衡二叉树算法实现
结点结构
右旋操作
左旋操作
左平衡旋转处理
右平衡旋转处理
主函数代码
完整代码:
平衡二叉树(前苏联的数学家G.M. Adelson-Velskii和E.M. Landis 在 1962 年提出的一种高度平衡的⼆叉树,根据科学家的英文名也称为 AVL 树) ,是一种二叉排序树,用于解决二叉排序树高度不确定的情况。
如果二叉排序树的子树间的高度相差太大,就会让二叉排序树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升级为O(n),为了避免这一情况,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就出现了平衡二叉树,使树的高度尽可能的小,其本质还是一棵二叉搜索树。
我们将二叉树上结点的左子树深度减去右子树深度的值称为平衡因子BF(Balance Factor),在⼀棵平衡⼆叉树中,节点的平衡因子只能取0、1、-1。 只要二叉树上有一个结点的平衡因子的绝对值大于1,则该二叉树就是不平衡的。
平衡二叉树构建的基本思想就是在构建二叉排序树的过程中,每当插入一个结点时, 先检查是否因插入而破坏了树的平衡性,若是,则找出最小不平衡子树。在保持二叉排序树特性的前提下,调整最小不平衡子树中各结点之间的链接关系,进行相应的旋转,使之成为新的平衡子树。 假设我们现在有一个数组a[10]={3,2,1,4,5,6,7,10,9,8}需要构建二叉排序树。在没有学习平衡二叉树之前,根据二叉排序树的特性,我们通常会将它构建成如图1所示的样子。虽然它完全符合二叉排序树的定义,但是对这样高度达到8的二叉树来说,查找是非常不利的。我们更期望能构建成如图2的样子,高度为4的二叉排序树才可以提供高效的查找效率。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一个数组构建出图2的树结构。
对于数组a[10]={3,2,1,4,5,6,7,10,9,8}的前两位3和2,我们很正常地构建,到了第3个数“1”时,发现此时根结点“3”的平衡因子变成了2,此时整棵树都成了最小不平衡子树,因此需要调整,如下图图1(结点左上角数字为平衡因子BF值)。因为BF值为正,因此我们将整个树进行右旋(顺时针旋转),此时结点2成了根结点,3成了2 的右孩子,这样三个结点的BF值均为0,非常的平衡,如下图图2所示。
然后我们再增加结点4,平衡因子没有超出限定范围(-1,0,1),如上图图3。增加结点 5时,结点3的BF值为-2,说明要旋转了。由于BF是负值,所以我们对这棵最小平衡子树进行左旋(逆时针旋转),如上图图4、图5,此时我们整个树又达到了平衡。 继续,增加结点6时,发现根结点2的BF值变成了-2,如下图图6。所以我们对根结点进行了左旋,注意此时本来结点3是4的左孩子,由于旋转后需要满足二叉排序树特性,因此它成了结点2的右孩子,如下图图7。增加结点7,同样的左旋转,使得整棵树达到平衡,如下图8和下图9所示。
当增加结点10时,结构无变化,如下图图10。再增加结点9,此时结点7的BF变成了-2,理论上我们只需要旋转最小不平衡子树7、9、10即可,但是如果左旋转后, 结点9就成了10的右孩子,这是不符合二叉排序树的特性的,此时不能简单的左旋, 如图11所示。
仔细观察图11,发现根本原因在于结点7的BF是-2,而结点10的BF是1,也就是说, 它们俩一正一负,符号并不统一,而前面的几次旋转,无论左还是右旋,最小不平衡子树的根结点与它的子结点符号都是相同的。这就是不能直接旋转的关键。
那怎么办呢? 不统一,不统一就把它们先转到符号统一再说,于是我们先对结点9和结点10进行右旋,使得结点10成了9的右子树,结点9的BF为-1,此时就与结点7的BF值符号统一了,如图12所示。 这样我们再以结点7为最小不平衡子树进行左旋,得到图13。接着插入8, 情况与刚才类似,结点6的BF是-2,而它的右孩子9的BF是1,如图14,因此首先以9 为根结点,进行右旋,得到图15,此时结点6和结点7的符号都是负,再以6为根结点左旋,最终得到最后的平衡二叉树,如图16所示。
西方有一句民谣是这样说的:“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 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 斗,亡了一个帝国。”
所谓的平衡二叉树,其实就是在二叉排序树创建过程中保证它的平衡性,一旦发现有不平衡的情况,马上处理,这样就不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情况出现。通过刚才这个例子,你会发现,当最小不平衡子树根结点的平衡因子BF是大于1时,就右旋,小于-1时就左旋,如上例中结点1、5、6、7的插入等。插入结点后,最小不平衡子树的BF与它的子树的BF符号相反时,就需要对结点先进行一次旋转以使得符号相同后,再反向旋转一次才能够完成平衡操作,如上例中结点9、8的插入时。
最小不平衡子树的根结点与它的子结点符号是相同的:
BF是大于1时,就右旋,小于-1时就左旋。
最小不平衡子树的根结点与它的子结点符号是相反的:
对结点先进行一次旋转以使得符号相同后,再反向旋转一次。
/* 二叉树的二叉链表结点结构定义 */
typedef struct BiTNode /* 结点结构 */
{
int data; /* 结点数据 */
int bf; /* 结点的平衡因子 */
struct BiTNode *lchild, *rchild; /* 左右孩子指针 */
} BiTNode, *BiTree;
/* 对以p为根的二叉排序树作右旋处理, */
/* 处理之后p指向新的树根结点,即旋转处理之前的左子树的根结点 */
void R_Rotate(BiTree *P)
{
BiTree L;
L=(*P)->lchild; /* L指向P的左子树根结点 */
(*P)->lchild=L->rchild; /* L的右子树挂接为P的左子树 */
L->rchild=(*P);
*P=L; /* P指向新的根结点 */
}
当传入一个二叉排序树P,将它的左孩子结点定义为L,将L的右子树变成P的左子树,再将P改成L的右子树,最后将L替换P成为根结点。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右旋操作,如下图所示。图中三角形代表子树,N代表新增结点。
/* 对以P为根的二叉排序树作左旋处理, */
/* 处理之后P指向新的树根结点,即旋转处理之前的右子树的根结点0 */
void L_Rotate(BiTree *P)
{
BiTree R;
R=(*P)->rchild; /* R指向P的右子树根结点 */
(*P)->rchild=R->lchild; /* R的左子树挂接为P的右子树 */
R->lchild=(*P);
*P=R; /* P指向新的根结点 */
}
#define LH +1 /* 左高 */
#define EH 0 /* 等高 */
#define RH -1 /* 右高 */
/* 对以指针T所指结点为根的二叉树作左平衡旋转处理 */
/* 本算法结束时,指针T指向新的根结点 */
void LeftBalance(BiTree *T)
{
BiTree L,Lr;
L=(*T)->lchild; /* L指向T的左子树根结点 */
switch(L->bf)
{ /* 检查T的左子树的平衡度,并作相应平衡处理 */
case LH: /* 新结点插入在T的左孩子的左子树上,要作单右旋处理 */
(*T)->bf=L->bf=EH;
R_Rotate(T);
break;
case RH: /* 新结点插入在T的左孩子的右子树上,要作双旋处理 */
Lr=L->rchild; /* Lr指向T的左孩子的右子树根 */
switch(Lr->bf)
{ /* 修改T及其左孩子的平衡因子 */
case LH: (*T)->bf=RH;
L->bf=EH;
break;
case EH: (*T)->bf=L->bf=EH;
break;
case RH: (*T)->bf=EH;
L->bf=LH;
break;
}
Lr->bf=EH;
L_Rotate(&(*T)->lchild); /* 对T的左子树作左旋平衡处理 */
R_Rotate(T); /* 对T作右旋平衡处理 */
}
}
首先,我们定义了三个常数变量,分别代表1、0、-1。
1)函数被调用,传入一个需调整平衡性的子树T。由于LeftBalance函数被调用时,其实是已经确认当前子树是不平衡状态,且左子树的高度大于右子树的高度。换句话说,此时T的根结点应该是平衡因子BF的值大于1的数。
2)第4行,我们将T的左孩子赋值给L。
3)第5~27行是分支判断。
4)当L的平衡因子为LH,即为1时,表明它与根结点的BF值符号相同,因此,第8行, 将它们的BF值都改为0,并且第9行,进行右旋操作,如下图第一图所示。
5)当L的平衡因子为RH,即为-1时,表明它与根结点的BF值符号相反,此时需要做双旋处理。第13~22行,针对L的右孩子Lr的BF作判断,修改根结点T和L的BF值。第24 行将当前Lr的BF改为0。
6)第25行,对根结点的左子树进行左旋,如下图第二图所示。
7)第26行,对根结点进行右旋,如下图的第三图所示,完成平衡操作。
/* 对以指针T所指结点为根的二叉树作右平衡旋转处理, */
/* 本算法结束时,指针T指向新的根结点 */
void RightBalance(BiTree *T)
{
BiTree R,Rl;
R=(*T)->rchild; /* R指向T的右子树根结点 */
switch(R->bf)
{ /* 检查T的右子树的平衡度,并作相应平衡处理 */
case RH: /* 新结点插入在T的右孩子的右子树上,要作单左旋处理 */
(*T)->bf=R->bf=EH;
L_Rotate(T);
break;
case LH: /* 新结点插入在T的右孩子的左子树上,要作双旋处理 */
Rl=R->lchild; /* Rl指向T的右孩子的左子树根 */
switch(Rl->bf)
{ /* 修改T及其右孩子的平衡因子 */
case RH: (*T)->bf=LH;
R->bf=EH;
break;
case EH: (*T)->bf=R->bf=EH;
break;
case LH: (*T)->bf=EH;
R->bf=RH;
break;
}
Rl->bf=EH;
R_Rotate(&(*T)->rchild); /* 对T的右子树作右旋平衡处理 */
L_Rotate(T); /* 对T作左旋平衡处理 */
}
}
/* 若在平衡的二叉排序树T中不存在和e有相同关键字的结点,则插入一个 */
/* 数据元素为e的新结点,并返回1,否则返回0。若因插入而使二叉排序树 */
/* 失去平衡,则作平衡旋转处理,布尔变量taller反映T长高与否。 */
Status InsertAVL(BiTree *T,int e,Status *taller)
{
if(!*T)
{ /* 插入新结点,树“长高”,置taller为TRUE */
*T=(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T)->data=e; (*T)->lchild=(*T)->rchild=NULL; (*T)->bf=EH;
*taller=TRUE;
}
else
{
if (e==(*T)->data)
{ /* 树中已存在和e有相同关键字的结点则不再插入 */
*taller=FALSE; return FALSE;
}
if (e<(*T)->data)
{ /* 应继续在T的左子树中进行搜索 */
if(!InsertAVL(&(*T)->lchild,e,taller)) /* 未插入 */
return FALSE;
if(*taller) /* 已插入到T的左子树中且左子树“长高” */
switch((*T)->bf) /* 检查T的平衡度 */
{
case LH: /* 原本左子树比右子树高,需要作左平衡处理 */
LeftBalance(T); *taller=FALSE; break;
case EH: /* 原本左、右子树等高,现因左子树增高而使树增高 */
(*T)->bf=LH; *taller=TRUE; break;
case RH: /* 原本右子树比左子树高,现左、右子树等高 */
(*T)->bf=EH; *taller=FALSE; break;
}
}
else
{ /* 应继续在T的右子树中进行搜索 */
if(!InsertAVL(&(*T)->rchild,e,taller)) /* 未插入 */
return FALSE;
if(*taller) /* 已插入到T的右子树且右子树“长高” */
switch((*T)->bf) /* 检查T的平衡度 */
{
case LH: /* 原本左子树比右子树高,现左、右子树等高 */
(*T)->bf=EH; *taller=FALSE; break;
case EH: /* 原本左、右子树等高,现因右子树增高而使树增高 */
(*T)->bf=RH; *taller=TRUE; break;
case RH: /* 原本右子树比左子树高,需要作右平衡处理 */
RightBalance(T); *taller=FALSE; break;
}
}
}
return TRUE;
}
1)程序开始执行时,第3~10行是指当前T为空时,则申请内存新增一个结点。
2)第13 ~17行表示当存在相同结点,则不需要插入。
3)第18~40行,当新结点e小于T的根 结点值时,则在T的左子树查找。
4)第20~21行,递归调用本函数,直到找到则返回 false,否则说明插入结点成功,执行下面语句。
5)第22~39行,当taller为TRUE时, 说明插入了结点,此时需要判断T的平衡因子,如果是1,说明左子树高于右子树,需要调用LeftBalance函数进行左平衡旋转处理。如果为0或-1,则说明新插入结点没有 让整棵二叉排序树失去平衡性,只需要修改相关的BF值即可。
6)第41~63行,说明 新结点e大于T的根结点的值,在T的右子树查找。代码上述类似,不再详述。
对于这段代码来说,我们只需要在需要构建平衡二叉树的时候执行如下列代码即可在内存中生成一棵与下图相同的平衡的二叉树。
int i;
int a[10]={3,2,1,4,5,6,7,10,9,8};
BiTree T=NULL;
Status taller;
for(i=0;i<10;i++)
{
InsertAVL(&T,a[i],&taller);
}
本算法代码很长,是有些复杂,编程中容易在很多细节上出错,要想真正掌握它,需要自己多练习。不过其思想还是不难理解的,总之就是把不平衡消灭在最早时刻。
如果我们需要查找的集合本身没有顺序,在频繁查找的同时也需要经常的插入和删除操作,显然我们需要构建一棵二叉排序树,但是不平衡的二叉排序树,查找效率是非常低的,因此我们需要在构建时,就让这棵二叉排序树是平衡二叉树,此时我们的查找时间复杂度就为O(logn),而插入和删除也为O(logn)。这显然是比较理想的一种动态查找表算法。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math.h"
#include "time.h"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MAXSIZE 100 /* 存储空间初始分配量 */
typedef int Status; /* Status是函数的类型,其值是函数结果状态代码,如OK等 */
/* 二叉树的二叉链表结点结构定义 */
typedef struct BiTNode /* 结点结构 */
{
int data; /* 结点数据 */
int bf; /* 结点的平衡因子 */
struct BiTNode *lchild, *rchild; /* 左右孩子指针 */
} BiTNode, *BiTree;
/* 对以p为根的二叉排序树作右旋处理, */
/* 处理之后p指向新的树根结点,即旋转处理之前的左子树的根结点 */
void R_Rotate(BiTree *P)
{
BiTree L;
L=(*P)->lchild; /* L指向P的左子树根结点 */
(*P)->lchild=L->rchild; /* L的右子树挂接为P的左子树 */
L->rchild=(*P);
*P=L; /* P指向新的根结点 */
}
/* 对以P为根的二叉排序树作左旋处理, */
/* 处理之后P指向新的树根结点,即旋转处理之前的右子树的根结点0 */
void L_Rotate(BiTree *P)
{
BiTree R;
R=(*P)->rchild; /* R指向P的右子树根结点 */
(*P)->rchild=R->lchild; /* R的左子树挂接为P的右子树 */
R->lchild=(*P);
*P=R; /* P指向新的根结点 */
}
#define LH +1 /* 左高 */
#define EH 0 /* 等高 */
#define RH -1 /* 右高 */
/* 对以指针T所指结点为根的二叉树作左平衡旋转处理 */
/* 本算法结束时,指针T指向新的根结点 */
void LeftBalance(BiTree *T)
{
BiTree L,Lr;
L=(*T)->lchild; /* L指向T的左子树根结点 */
switch(L->bf)
{ /* 检查T的左子树的平衡度,并作相应平衡处理 */
case LH: /* 新结点插入在T的左孩子的左子树上,要作单右旋处理 */
(*T)->bf=L->bf=EH;
R_Rotate(T);
break;
case RH: /* 新结点插入在T的左孩子的右子树上,要作双旋处理 */
Lr=L->rchild; /* Lr指向T的左孩子的右子树根 */
switch(Lr->bf)
{ /* 修改T及其左孩子的平衡因子 */
case LH: (*T)->bf=RH;
L->bf=EH;
break;
case EH: (*T)->bf=L->bf=EH;
break;
case RH: (*T)->bf=EH;
L->bf=LH;
break;
}
Lr->bf=EH;
L_Rotate(&(*T)->lchild); /* 对T的左子树作左旋平衡处理 */
R_Rotate(T); /* 对T作右旋平衡处理 */
}
}
/* 对以指针T所指结点为根的二叉树作右平衡旋转处理, */
/* 本算法结束时,指针T指向新的根结点 */
void RightBalance(BiTree *T)
{
BiTree R,Rl;
R=(*T)->rchild; /* R指向T的右子树根结点 */
switch(R->bf)
{ /* 检查T的右子树的平衡度,并作相应平衡处理 */
case RH: /* 新结点插入在T的右孩子的右子树上,要作单左旋处理 */
(*T)->bf=R->bf=EH;
L_Rotate(T);
break;
case LH: /* 新结点插入在T的右孩子的左子树上,要作双旋处理 */
Rl=R->lchild; /* Rl指向T的右孩子的左子树根 */
switch(Rl->bf)
{ /* 修改T及其右孩子的平衡因子 */
case RH: (*T)->bf=LH;
R->bf=EH;
break;
case EH: (*T)->bf=R->bf=EH;
break;
case LH: (*T)->bf=EH;
R->bf=RH;
break;
}
Rl->bf=EH;
R_Rotate(&(*T)->rchild); /* 对T的右子树作右旋平衡处理 */
L_Rotate(T); /* 对T作左旋平衡处理 */
}
}
/* 若在平衡的二叉排序树T中不存在和e有相同关键字的结点,则插入一个 */
/* 数据元素为e的新结点,并返回1,否则返回0。若因插入而使二叉排序树 */
/* 失去平衡,则作平衡旋转处理,布尔变量taller反映T长高与否。 */
Status InsertAVL(BiTree *T,int e,Status *taller)
{
if(!*T)
{ /* 插入新结点,树“长高”,置taller为TRUE */
*T=(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T)->data=e; (*T)->lchild=(*T)->rchild=NULL; (*T)->bf=EH;
*taller=TRUE;
}
else
{
if (e==(*T)->data)
{ /* 树中已存在和e有相同关键字的结点则不再插入 */
*taller=FALSE; return FALSE;
}
if (e<(*T)->data)
{ /* 应继续在T的左子树中进行搜索 */
if(!InsertAVL(&(*T)->lchild,e,taller)) /* 未插入 */
return FALSE;
if(*taller) /* 已插入到T的左子树中且左子树“长高” */
switch((*T)->bf) /* 检查T的平衡度 */
{
case LH: /* 原本左子树比右子树高,需要作左平衡处理 */
LeftBalance(T); *taller=FALSE; break;
case EH: /* 原本左、右子树等高,现因左子树增高而使树增高 */
(*T)->bf=LH; *taller=TRUE; break;
case RH: /* 原本右子树比左子树高,现左、右子树等高 */
(*T)->bf=EH; *taller=FALSE; break;
}
}
else
{ /* 应继续在T的右子树中进行搜索 */
if(!InsertAVL(&(*T)->rchild,e,taller)) /* 未插入 */
return FALSE;
if(*taller) /* 已插入到T的右子树且右子树“长高” */
switch((*T)->bf) /* 检查T的平衡度 */
{
case LH: /* 原本左子树比右子树高,现左、右子树等高 */
(*T)->bf=EH; *taller=FALSE; break;
case EH: /* 原本左、右子树等高,现因右子树增高而使树增高 */
(*T)->bf=RH; *taller=TRUE; break;
case RH: /* 原本右子树比左子树高,需要作右平衡处理 */
RightBalance(T); *taller=FALSE; break;
}
}
}
return TRUE;
}
int main(void)
{
int i;
int a[10]={3,2,1,4,5,6,7,10,9,8};
BiTree T=NULL;
Status taller;
for(i=0;i<10;i++)
{
InsertAVL(&T,a[i],&taller);
}
printf("本样例建议断点跟踪查看平衡二叉树结构");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