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半年总结

前言

hello,有一段时间没有发文章了,主要是换了工作之后也换了城市生活,花了很多时间来适应新的城市和新的团队氛围。主要是分享一下自己这半年从找工作的简单的里程以及对于现在工作的思考吧,如有其他的思考方式随时沟通即可。

关于工作

关于面试

先介绍一下自己背景,本科30岁2线城市小厂背景,一个平平无奇的设计师。

6月通过艰难的面试拿到了一线城市拿到了一个硬件大厂的offer,从过完年开始就是不断在面试中,每周大概5个左右的面试。其中包含了各种罕有的2面3面终面,自己面试苦难的点除了年龄和空窗期外。还有一点是就是自己表达的问题比较大,表达不够自信带来的说服力不够。

关于口吃的问题,我个人其实是理解的,如果把我换成面试官我大概率会做相同的决断。

还有讲一下我自己(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所以只讲我自己)年龄到了的问题。看过我之前面试问题复盘应该有发现我在面试中遇到的问题基本没有重样的,而且问题从开发知识到产品设计逻辑,再到团队运营等等方面。很多前后端的问题跟我开发朋友去询问,他们也说不会,很多问题得到具体的业务场景之中才能遇到以及开发大佬才会。如果我回答不出来,就会觉得我水平不够(这里猜测,也许再年轻2岁到3岁也许碰不到这些问题)。

不过也给我提供了不少写作的主题,在寻找不懂问题的时候也补充了自己不会的知识点,在此感谢遇到的每一个面试官。

关于面试中影响力的利与弊

我现在反复的复盘中有发现,我能在环境不太友好的环境下拿到一些面试的原因除了自己的作品集内容逻辑搭建合理外,还有就是自媒体带来的光环。导致了别人对于我个人的好奇,就想在面试中见一见水平如何。

但是有利有弊,在面试中我唱被问到的是:你会不会在工作时间做影响力?很多公司其实很不喜欢这一类的求职者,主要是担心会耽误工作时间,以及某些主管不喜欢这类自己做事有主意的手下(担心会比较难管,我确实也比较有主意),相反我现在在的团队已经只有一个设计师名所以需要一个自己能拿主意的设计师,这个也是我找到现在工作的原因之一。

关于空窗期思考

我自己的空窗期都有半年左右,就从拿面试量和拿offer数量来讲,空窗期越久面试量和offer数量呈反趋势。

有很多面试和offer就是因为空窗期超过了3个月就没了,只能说现在环境下对于打工人越来越不友好了,包容度越来越低。

根本原因是无非是:

  • 1.根本不缺人,一个筛选标准罢了 
  • 2.hr没办法知道你到底是水平不够找不到工作还是其他的原因,万一招进来不合适要背锅的
  • 3.长时间不找工作的大概率不缺钱,从公司角度来无法拿捏你,万一要加一个班,你一生气就离职了,重新招人又得是2个月,时间项目等成本等不起。

关于空窗期我个人不建议造假,真诚即可,表明自己能力以及一个积极找工作的态度。其实大部分的HR也是人也都能够理解的,多少都会给一点机会。

关于AI

最近在工作中开始运用到AI,主要是用于logo的绘制以及代码的学习,接下来分开来讲。

关于AI绘画

在做AI绘制之中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方向的参考,即使是mj的出图质量也是不是很稳定的,只能用于开拓一些思路和方向。

对于对设计需求不大的或者是低端设计场景,筛选一下完全可以直接使用,针对低端设计师或者是没什么名气的设计师来讲会产生致命的打击,而对于有一定的名声或者是高端设计师来说AI绘画能够提出更多的思路,是一个很好的帮手。

关于GPT

最近在研究一个“线下家政服务的产品”,由于代码规范以及基础知识不是很懂导致了很多时候出现了报错解决不了。找朋友看吧一方面是麻烦,还有就是我每次写的时间要么在晚上要么在早上反馈肯定是慢的(毕竟生活节奏不一样,不看全码的话没准也不会),单纯说在这个点上GPT确实帮了很多忙。

由于是第一次自己搭建产品,也没有专业的产品来搭建,初次经验下除了查询搜索之外也是依赖GPT提供思路。不过GPT由于资料并不全面以及会编造一些似乎合理的假信息,所以在做信息筛选的时候笔者多半要区分这个是否有用以及是否合适,时间成本不亚于自己的思考的成本。

反向思考一下,也确实是能提供一些思路增加一些可行性的方案。

关于AI最后再补一句个人感受:AI不会彻底取代人,但是擅长AI的人会取代不擅长AI的人的工作。

还有AI只是工具,还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即可。

关于生活

换了一个超一线城市生活之后,节奏整体快了很多,匆忙上班匆忙下班。每天上班到下班接近12个小时,真正能拿来生活的时间(除了双休外),每天就3个小时左右。

单说周末,运气好遇到了2家合租且会做饭的夫妻,时不时的会去蹭领居的饭菜。当然也不能白吃,多少都会买买菜收收碗筷啥的。也会找找时间收拾一下屋子啥的,小区这里有草坪和晾衣杆晒晒鞋或者是衣服,除除螨虫啥啥菌。

每周末都会花1天的时间在图书馆,上海这边的图书馆常来的一般是东馆和上海市图书馆。

对于上海市图书馆的第一印象是一家老旧医院,因为你要进入到浏览区的话需要读书证就像是病历本一样,而且上海市图书馆还保留了以前的看书或者是报纸的木桌子,就是说很少有电源,还是蛮有以前上海的风味的。

东馆和市图书馆比,更加的现代化以及会有更多的元素以及更多的“插板”,这边能坐的空间也会更大。笔者很喜欢东馆这边售卖的一些文创用品,从设计上来说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进行搭配还是蛮有创意的,而且从色彩上看也能很舒服,在功能性上看也是多功能使用的:拿一个手机带来说,既可以挂手机也可以当充电线还可以当皮尺。还是能有一些“神奇的体验了”,文创的衣服也有各种各样的元素龙啊,山河图啊等等。

除此之外就是上面所说的陷入到了无尽的新项目之中。

关于学习

最近刚看完《月亮与六便士》,很多东西不是很理解。比如书名,为什么是月亮和六便士?如果说月亮是代表着梦想与想象,六便士代表的是生活。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被跟踪记录的男主角前期会突然选择成为了一个艺术家,到最后死去也没有给一个解释,这里有可能是我个人没有原著的问题,希望有书友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其实就是交互设计精髓,这边本书有500多页,本身高度也高。内容上来说,是一本纯交互方向的知识库,理论也足,不过得读者耐心去看以及去复盘,而且是对交互方向感兴趣的才能看得完。

说完书再讲讲代码如何学习,每个人方法不同,笔者个人是先画页面,然后直接写代码,不会的立马查询W3chool,实在是查不到了就问问AI的意见,一套流程下来基本就没啥问题了。而且通过直接写的话,减少枯燥的学习时间(主要是我看视频会困,不太适合我)。

这里讲一下我为什么学习代码和交互吧,每个人适合的方向不同,笔者学习设计的初心就是“产品是要给用户使用的”。并不是认为视觉并不重要,而是认为产品始终是一个用户的实现目的的“工具”。而代码能帮我更加的理清楚内容的层级和交互逻辑,还有业务场景。

关于自媒体

关于“一只鸡腿”这个账号建立了半年左右,观察了其他设计类的运营号,无非是专业向卖课的要么是生活向的内容日常会有接一些广告之类的。见过盈利了,就是想58的那种,但是那个应该是团队运营的账号,个人很难比得上团队。

笔者现在的想法是都做,只做专业向的话内容会比较闷和理论化,还有个原因就是自己知识比较浅薄很多知识都有空缺,学识和认知比较浅薄。生活向的话,相对比较轻松点,就写写如何面试啊,如何组建团队,如何适应新的业务等等。大家大概率也能用的上,也方便于交流。

关于专业向这边,笔者需要看书和遇到之后一点点做补充,如果读者有不同的建议可以随时留言或者随时微信联系交流沟通即可。

关于未来

现在大环境来看,失业是早晚得事情,而且对于像我这种大龄的打工人越来越不利。职场上还能待多久我自己也不知道,也许下一秒就失去了工作,然后重新找一份工作。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去研究自己的项目以及去研究代码的原因了,研究自己的项目的话可以锻炼产品上的思考问题,代码能加强我自己的逻辑能力,尽可能的强化自己,验证职场线也是为了以后能走的更远。

没准以后得靠“一只鸡腿”的账号才能存活(苦笑)。

总结

这篇更多的是做我自己思考的分享,有干活但是不多,希望能给到读者思考以及笑料。

你可能感兴趣的:(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