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文本检阅之二

『石头记』文本检阅之二

上一回儿是从作者的文体自觉性说到了文体的创新。这会儿我又想,若是从读者的角度看这文体的创新会是意味着什么呢?【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表明,从读者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是必要的,因为文体的自觉与创新天然地含有如何处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的。

基督教《创世纪》里说:

〔起 初 神 创 造 天 地 。
  1:2 地 是 空 虚 混 沌 。 渊 面 黑 暗 。 神 的 灵 运 行 在 水 面 上 。
  1:3 神 说 , 要 有 光 , 就 有 了 光 。
  1:4 神 看 光 是 好 的 , 就 把 光 暗 分 开 了 。
  1:5 神 称 光 为 昼 , 称 暗 为 夜 。 有 晚 上 , 有 早 晨 , 这 是 头 一 日 。〕

在这一段话里,神是创造者,写这段话的人是记述者,这段话是写给读者或者听众的。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他是把自己比作记述者,他所记述的内容是古代先圣的创作,他记述的目的是启发读者或者听众。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不显山不露水地把人分化为三个等级:创作者,叙述者,听闻者。

在这三重划分中,处于中间层级的叙述者有时候会转化为第一等级的创作者,有时候则变身为第三等级的听闻者。《道德经》里则把人分成〔上士,中士,和下士〕三个等级,到了《论语》里则大多数时候只有〔上智和下愚〕,或者〔君子和小人〕,虽然偶尔仍然会透出〔中人〕的存在的消息。当叙述者与创作者合二为一时,作品的内容往往是〔文以载道〕的,而其语气则是自高而下的〔教训或者启示〕,此时听闻者是被动的接受者;当叙述者与听闻者合二为一时,作品的内容往往是〔诗以言志〕的,而其语气则是自内而外的〔寓言或者想象〕,此时听闻者是主动的好奇者。

《石头记》在文体上的创新,融合〔记言与记事〕,同时也是创作者,叙述者和听闻者把三个等级平等对待,从此不再是〔上智和下愚〕,〔上士,中士,和下士〕式的歧视或仰视,而是一视同仁地平视。对待读者的视角的一视同仁,行文语气便也自然而然的平易近人。

未知《石头记》如何动作?且待下回看路数。

你可能感兴趣的:(『石头记』文本检阅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