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是什么人才可以享受的。子孙会有什么好处呐

太庙是古代供奉君王牌位的宗庙,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叫“重屋”“世室”“明堂”,到了秦汉才正式称为“太庙”。再到后来,太庙不仅会供奉皇帝,也对少数人开放,比如皇后、宗室、大臣。


什么叫配享太庙?就是说臣子去世后,名字刻在一块木头上,然后放在皇帝的列祖列宗牌位旁。这代表着什么?后代皇帝到太庙祭祀祖先,给先皇牌位磕头的时候,顺便把配享太庙的臣子也跪了。这在古代可以说是为人臣者的最高荣誉,比黄马褂、三眼花翎的含金量高出几个层级。


高含金量意味着高门槛。自然,很少有人能赢得这一荣誉。即使重建清朝的曾国藩也没有进入太庙。一般来说,有三种人可以拿到太庙的门票:

首先,皇帝活着时宠爱的皇后,有着很大的家庭影响力,品行端正。例如,汉朝的杨芷皇后,出生在司马炎家。这个家族在汉代已经是一个威名赫赫的家族了。在品行教育方面,史书显示杨芷非常有母仪天下的气度,皇后配得上太庙,只是在魏晋时期个别政权存在的时候,而不是后世的主流。


第二,皇帝承认功臣或家族。这种人需要有明显的功劳,或者为国家扩大地盘,如清初的常遇春、徐达、沐英、铁帽王,或者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巨大成就,如司马光、赵普等。



三、皇帝极其信任的人。这种人,既无盖世之功,但就是会做人,会与皇帝建立密切关系,让皇帝在生前就离不开,比如张廷玉、和珅的弟弟和琳。

得到入住太庙享受,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如果这个家庭表现不佳,资格仍将被收回。例如,和珅倒台后,和琳就被撤回。房玄龄儿子的叛乱也导致房玄龄被剥夺了入住太庙的资格。



随着帝王的变更,臣子的历史评价往往是动态的,这也会影响配享太庙的资格,比如武士彟,在世的时候没什么特别功劳或关系,但生了女儿武则天。武则天称帝后,他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被追加进太庙,后来武则天去世,武士彟又被撤出太庙。


再比如王安石,在生前就争议不断,名声时好时坏,虽然进了太庙,但随着评价的降低,也被撤出太庙。


有两个人需要特别提及。一位是北宋著名大臣司马光,《资政通鉴》的作者,王安石的政治对手,保守派。其他人只能享受一个皇帝的祠堂,而他可以得到两张票,享受两个皇帝的祠堂,宋神宗和宋哲宗。一个人占了两个坑,只有涑水先生,我不知道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打碎罐子也会不会修来这样的福气。


还有一个是张廷玉,他是大学士张英的儿子,也是大清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不过这张入场券拿得有点曲折。在雍正年间,张廷玉深受信任,被皇帝许诺,将来配享太庙。一个臣子一旦位极人臣,想平安着陆的难度系数太高了,张廷玉也遇到这个问题。


等到了乾隆继位,张廷玉在皇帝面前的信任度就受到动摇,一大把年纪了,还多次被乾隆责罚。


退休前为了配享太庙问题,张廷玉还跟乾隆过了几招,最后输得爵位也没了,家也被抄了,配享太庙的资格也被剥夺了。后来,张廷玉回到桐城老家,没过几年就去世了。乾隆念在他是先皇老臣的份上,还是让他进了太庙,不过张廷玉已经感受不到了。


配享太庙,不管是对配享的本人,还是其家族,都是一项莫大的荣誉,但也像是虚名,它能给后代带来关注,但不能带来真正的权利和财富,贵族头衔、财富和家庭教育,以及官职恩荫所带来的好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庙,是什么人才可以享受的。子孙会有什么好处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