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宽容呢?
昨天看到一个句话:虚无主义的伪宽容,会让人失去判断力。
心里就在想:什么是虚无主义??去寻找答案。
虚无主义对应确信主义。虚无主义:对一切事物无判断标准,无对无错无是无非,所以这种状态下的宽容,是一种毫无标准的无所谓,称之为伪宽容倒也没错。确信主义:对待事物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和底线原则,而这种底线的标准就是朴素的正义观。
那什么是朴素的正义观呢?我内心又充满疑问。
正义这个词:也许人们的内心认识会有些许不同。正义我们一般意义上可以分为法律制度维护的正义和道德意义上的正义。这其中当然是有些许差异的。但朴素的正义观,更多的是指超越法律制度意义上的“正义”的范畴,更多是指人们内心依据普遍价值观的所认同的正义,这当然更具有普世价值。
学习完这个词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在这个模块知识的盲区。这也牵连出我内心一个久攻不破的盲点。
当我开始学习哲学、心理学,也观看历史记录和人文地理变迁史,突然就好像打开了一扇更广阔的大门,那一段时间觉得做自己的重要性,也理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体验,也理解尊重包容这个世界的不同,允许别人做别人,自己做自己;也感知到历史洪流中个人的渺小性和有限性等等。总之觉得自己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与胸怀来接纳这个世界,拓宽自己的认知和思维,过程中也在认真的让自己从过往纠结的脑海争斗中脱离。学会重要的“允许”和“接纳”。
但在自己打开自己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个困惑。有次和先生在谈论一个话题,他认为关于这件事某人的做法是不对的,也对这个事和人进行了评价;讨论交流本是有来有往,先生停下来问我的看法;我说:我不知道,我觉得这个事情不用评价,这是别人自己的事,我们外人看到的只是表象。这就让我先生很无语,毕竟他在跟我交流,而我拒绝评价评判,最后这场谈论不了了之。
是的,我发觉我最近很难下评判,觉得随意的评判是不客观的、也不全面的。尤其是对待别人之事。这个看起来是没什么,说明我在知行合一去践行学习的理念,也可以说我共情理解别人;但内心又有一个小声音在嘀咕,自己到底是真正认为这是别人的课题,自己并不了解不去评论?还是自己总怕自己的所谓评价评论是有失偏颇的,甚至是会对别人有负面影响的。
这个小声音在我的心中始终没有答案。类似与先生谈论这个案例的其他情景中,我也依然是那样的反馈和思路。想想到底是哪里出现了盲点?昨天看到虚无主义的定义时,突然心中一动。
在我不断学习认识新知新事物的过程中,其实也就代表着某些过去的自认为确信的认知在打破变化,但在新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标准未完全成熟的过程中,势必会存在一定的混乱期,这种混乱期可能表现在:疯狂吸收新知,什么都学习,认真去实践,但却没有在内心的认知框架中构建完善,所以到相关的评价体系和践行过程中总会存在着些许疑问和盲区,这要从武学上的来讲应该就是没有融会贯通吧,似乎还缺乏一个打通任督二脉的契机。
【插一个学习过程的感悟:
疯狂汲取-归纳梳理-思辨分类(判断吸收/去粕)-与旧知交融-输出新思路-践行复盘-修正新知持续践行】
回到现实问题,到底要不要去评判事物?到底敢不敢去评判事物?
答案目前一定是肯定的。如果是不能不敢去评判,那除了自身判断能力不足以外,也有可能是自身对周围环境没有中心的勇气和掌握意识,所以怕去影响和转变周边的空气。
我们生活在这个客观的大千世界中,对自身而言我们要有辨识之力,对周边人际、事物、环境都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其实这不也是一种真正的允许自己做自己嘛。虽然这必定带着主观色彩,但那些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虽然遵循很多客观的规律也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啊。所以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性,也不存在谁的思想是最正确的这一说法。
那有人会反驳了,如果没有最正确、最权威、最值得信赖,那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标准去判断呢?这个问题的确也是我的困扰。我的先生也在偶然聊天时跟我说起,他在努力的学习各方面的新知和思想,想从中去找寻出自己最认可和信任的思想作为自己以后人生的依据和方向。这的确是一种途径。说起来,真理越辩越开阔,我们的确要去多见多识多思辨。
但其实我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就是我们真的可以通过学习先哲伟人的思想过好自己的一生吗?固然先哲伟人的思想具有实践发展后的精华留存,但到底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这本身就需要下一个判断,这其中包含的判断标准可就复杂了,比如自身过往的经验,成长经历,所处的年龄阶段,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等等都会影响。所以最后也不容易得出结论吧。
不过哲人的思想也是在自身的成长中总结出来的,那我们为何追寻的所谓人生价值的理论思想不能是发展中的呢?不要追寻最正确,而是要追寻阶段的正确,并且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去培养自己的认知体系。其实人的基础的人生底线和价值取向这些在漫漫成长岁月中早已有部分形成,这些体现在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是你人生坚实的基础,也可能是你当下思维局限性的来源。但这并无对错,这是阶段呈现出的一种特征吧。
那回归到基础话题,那我应该去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呢?
第一个要做的,应该是先敢于依据自身现有认识,进行评价。如果一直徘徊门外,那自己始终也无法论证自身的判断的正确性。
第二个要做的,养成自我复盘与修正的意识。这并不是指的那种做完某个判断还在纠结自己对错的所谓内耗,而是去复盘整个事件自己判断的思路过程及实际结果。在践行中修正自身,发展自身现有认识。
第三个要做的,判断的范围不要局限在自己熟悉的经验范围内,要去做自己相关的甚至是新范围的判断,这样可以使判断能力做到有效的迁移,会让我们更加熟练的抓到事物的本质规律。
不过我发觉自己并非是对事情的发展很难以下判断,而是在群体场合自己更担心自己判断后的观点会给他人带来不正确的引导,这说起来就不是判断力的问题了,而是对自己观点的不确信。想想自己的真的好没胆,太自我中心把自己当回事了,自己的话也许就是别人耳中的一阵风,这般在意的确总是显得一股怯懦之感。那为何不确信自己的观点呢?想来想去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并无这方面的经验,因为是未知领域,所以内心总是多有障碍,因为自己给出的是一个没有论证过的观点。所以这样得出,也许我并不是一个懦弱之人,而我更多的是笃定确信之人。不清楚、没把握就不会说出口的人。
想想自己每次说自己的胆小总是一种自嘲或无奈,但却搞不清源头在哪,大抵自己内心总是不接纳或者认为这是个缺点吧,因为自己内心向往自己是个宽广勇敢之人,现实和向往的差距让自己不能认同接纳现时的我的确没那么勇敢、内心没那么辽阔不羁。但我相信我也是在成长发展中,我会向着自己向往之处走去。
所以在我的内心中,从来不喜欢给一个人贴标签,因为人这种动物过于复杂,阶段不同这个人的变化可堪之大,否则怎么会有刮目相看这一说呢。所以当大家谈论起事情我可以给观点,但谈论到人我基本不给评价,但以后可以给出阶段评价。
写在最后-我们太习惯在语言中用简化词去说明问题,例如是与非,对与错,黑与白等。但在整个复杂的大千世界,很多事物并非是二元对立,非A即B的。所以判断力并非单单判断是非对错,而是对事物的衡量与审视,得出对此的综合看法和评价。即使最后是不认同的评判结果,这其中也不一定每个关键点都是错误的,反之亦然。
嗯,今天又是自己“扪心自问”的一天,很开心今天可以自我感知的这些。